评论

【大赛文章征集】在自然保护区场景下,小程序能连接什么?

本篇文章主要从产品角度记录一下我在高校微信小程序开发大赛中开发「白海豚保护区」的思考。

一、灵感来源

我在大学期间加入了「海精灵志愿者协会」,这是一个关注和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学生社团,因此有机会接到保护区的一些志愿工作,甚至有机会直接在港珠澳大桥的水域参与观测野生的中华白海豚。这次我的比赛作品以白海豚保护区为主题,其实也是这段经历给我带来的灵感。

二、项目背景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香港回归吉祥物,仅剩2千余头,与现存大熊猫数量相当;珠江口海域是世界最大的白海豚栖息地,但受人类活动影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保护区承担着科普教育、管理执法、保护救助、科研监测等诸多职能。

三、使用场景

1、高频场景一:科普基地参观

保护区拥有首个白海豚主题科普基地,迎接着来自珠三角乃至全国的参观者。而参观者的类别无非两种,一种是个人、一种是团体,对个人而言,无需预约、随到随看;而团队呢,就需要走一个线上预约的流程。来访者可能不熟悉我们的位置,这就需要用到参观导航了。来到科普馆,对于团队,自然会有工作人员带领;而对于个人,就可以用上了我们的语音导览了。

2、高频场景二:志愿综合服务

保护区管理单位的人力资源是十分宝贵的,如果要在全珠海的社区和高校里大范围宣传,就需要发挥到我们志愿者的力量了。志愿者任务系统,主要通过积分和奖励鼓励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对宣传志愿者,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科普学习资料。而对于一些有机会接触到野生白海豚的专业志愿者,我们则会鼓励他们进行信息反哺。而这些信息可以为日后研究白海豚种群状况,提供第一手材料。

3、低频场景

保护区工作中还有一个低频应用场景,但却是十分重要的应用场景,那就是在遇到鲸豚搁浅等情况时,小程序能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

四、产品目标

在这个小程序中,我们做到了什么?都说微信连接一切,那么我们则是通过小程序连接了与保护区息息相关的人、物、事,比如预约参观连接了来访群众与工作人员、语音导览连接了参观者与展品……这些“连接”能够有效提高宣传科普工作的效率,让保护区有限的人力资源投入到更加需要的地方(如科学研究和海兽救助)。

五、技术开发

在整个开发框架里,这个项目是以小程序云开发为核心的,配合必要的第三方服务。至于这个项目的一些技术细节和踩坑经验嘛,因为都是一些很细碎的东西,所以希望有机会再在另篇讲述,这里还是希望和大家聊聊产品。

六、我的收获

在比赛过程中,我有幸能和微信团队的同学面对面交流(这也太幸运了趴),我也把握住机会向前辈请教了一些我的困惑,现在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1、问:“小程序用完即走的特性对开发者和运营者是不是不太友好?”
答:“不是还有后半句吗——用完即走,走了再来”。

原本在做这个小程序时,为了保持小程序的活跃度,设计了在志愿者群的互动功能,但实际上,这个功能并不是最需要的,这样虚高的活跃度也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个产品能有效帮到一个人一次,哪怕他不会再次使用了,我认为这也是有价值的。

2、问:“是不是应该将最重要的信息都放在首屏显示?”
答:“朋友圈的入口就不在首页,用户真正需要的功能,他们会自己找到入口的。”

必须得承认,为了模仿“粤省事”的排布方式,这个小程序呈现在首页的内容实际上是有些冗杂的。在向微信团队的同学请教后,我在设计第二个小程序时有意识地对各种功能进行分类。

七、未完待续

我认为,一个好的项目,不仅应该立足于当前,更应该着眼于未来。看到很多去年的参赛作品(甚至今年的),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比赛结果,就不再运营下去了,甚至直接把服务器撤了,我觉得其实是很惋惜的。

我在准备做这一款小程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决心:即使没有获奖,这个项目依然要运营下去。事实证明,我不仅实现了这个目标,也借这次参赛的经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项目「儒艮保护区」,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事业之中。

我,一名文科生,生态环保志愿者、编程爱好者。今年是单人组队参赛,独立完成小程序的策划、开发、展示,但能力又十分有限,所以难免有不足,也欢迎各位前辈指出。

相关链接:小程序“白海豚保护区”演示视频

附上我接触小程序以来的几个作品,感谢微信!

最后一次编辑于  2019-10-31  
点赞 15
收藏
评论
登录 后发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