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微信的缔造者,创造了微信并让微信成为如今生活的一部分,被称为最成功产品经理。本人是这次小程序大赛心语listen的队员,就我们小程序设计过程中受到张小龙先生的启发,所做的一些改进和大家进行分享。
简单就是美,人性化、简单(或原始)的东西往往就是体验最好的。
Windows 时代,多任务是怎么体现出来的?我们要摁“ALT+Tab”键。在 iPhone 里我们只要摁两次底下这个按钮就可以了,这个简单很多。在 iPad 里,4个指头把它撸上去就可以了,它就可以把多任务给切换过来。这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的演化过程。实际上 ALT+Tab 非常复杂,很不人性化,所以我们说 Windows 体验不好,MacOS 体验好,判断依据是哪个更人性化或者更简单,或者更原始,它就是好的。我们买一个 iPhone 或 iPad 给一个 4 岁小孩都会用,这体现的是它的原始或者简单。
在一个小程序中,UI是影响用户第一体验的最大因素,那么用户需要的UI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上图是去年小程序大赛获奖作品“双生小日记”的首页,我们可以发现界面非常简洁,甚至于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加号,仿佛在等待你的开启,一点开就知道这个小程序是做什么的,怎么用。
需要做用户教育的产品通常都是失败的,最好的做法是通过功能本身让用户一看就知道。
很多产品人喜欢在程序里加一些 Tips,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手段,可如果你需要有 Tips 去教育用户,证明也很失败,你没有办法通过功能本身让用户一看就知道。
同样以去年特等奖作品“参观清华”为例,这个小程序简单小巧,一个界面把功能区分的很清晰,用户一眼就可明了,预约操作业务流程短,整个操作都不会超过3级页面,用户体验非常好。
选取另一个获奖作品“数独大乱斗”,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个小程序的新手指导,用户点进新游戏时需要接近20个步骤的引导,真的去使用会很烦,本来用户被你的标题吸引进来了,可是很有可能被这复杂的新手指导劝退,本来是想进来娱乐的结果要学习一半天,会导致用户体验下降;从另一个方向说,用户真的会认真看完每条指导吗,看完真的能学会怎么用吗,我觉得答案应该是NO。
做产品要隐藏技术性,要提供新体验、要传达情感、要体现人性化。
我们总把用户当做技术专家来看待、当做机器人来看待,但是用户要的不是这个东西。所以在产品里,我们一直要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尽可能不要把技术指标暴露给用户:会禁止显示正在下载,每秒钟多少K的这些数字,“下载”两个字样尽可能不显示。
同样,我们在做一个“what’s new”的时候,为什么要做一个新功能介绍?用户真的对你的功能、特性感兴趣吗?虽然这是大家的日常工作,但用户不需要。用户要的不是了解你的参数、特性、技术指标这些东西,用户要的是你给他提供了什么新的体验。
比如微信第一次你可以使用透明背景动画表情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我们告诉用户的是这可以表达你的心情,而不是说我们做了一个很牛B的动画表情。用户要的不是动画,用户要的是我可以表达心情,这点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这里面包含了很复杂的技术,但我们把它隐藏起来了。
但我们即使做了这么强的技术,我们也不会跟哪个用户说,你看我们这个技术很牛。我们会告诉什么才是他要的,是表达他的心情。我们宁愿把那个隐藏起来,告诉用户说你可以和朋友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它是可以玩的。
对于用户只关心能不能用,好不好用,从不关心你怎么实现,可能两行代码就能实现但是很符合用户需要,对这就是好功能。PS很强大但是美图秀秀才是大众使用的神器,美图秀秀在给你美颜的过程中从来不会讲曝光度,对比度之类的专业名词,给你看到的只有变白,变瘦,变大眼,整个过程不会展示任何技术细节,前几天小米cc9发布会一出大家才知道,原来美图背后有这么专业的团队,专业实验室。
有的时候我们程序里肯定有 bug,当产品做得很好的时候,我就容忍这种 bug。我说有 bug 也是人性的体现。
其实产品是可以表达产品经理自己情感的地方,我们以前也放过迈克尔·杰克逊的这一句话:“如果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为什么放这一句话?其实当时很多评论家老是批评我们,你们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回应这些评论家挺好。
再举一个例子说人性化的用户交流——如何把邮箱系统管理员改为具象的产品经理。以前是系统管理员这样的邮件,把它去掉,改成我们具体的一个产品经理人的名字和他的图象。这样的话,用户每收到一个邮件,全部是一个邮箱的产品经理发过来的,并且有他自己的图象、名字、落款和日期。这就像有一个服务专员给你发邮件,而不是一个系统管理员。
产品要人性化:举一个例子,在 Windows 里有一个专门的“程序管理器”来管理要卸载哪些程序、安装哪些程序,普通用户还专门去卸载,这个挺有难度,但是我们在 iPhone 里是怎么卸载程序的?常按并删了就没有了。你不会看到有一个“程序管理器”在那里,不会看到“卸载”两个字。而且你常按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图表在那里晃动,为什么在晃动?表示不稳定状态,表示你可以操作。我后来看那个解释,解释得非常好,他说表示那些表情在哀求你不要删掉我。如果你把那个图标画成一张脸,你会发现确实是这样,在抖啊抖。
产品经理应知道用户的欲望,给他们制定简单的规则,让他们按规则运转和演化。
我们喜欢简单,因为上帝创造宇宙的时候,定下来的规则也非常简单。
为什么说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一是我想奉承一下产品经理,赞美一下大家,另外一点是说大家很像上帝。上帝是什么样的人?他建立了简单的规则,然后让这个世界演化。
我想表达的是,产品经理和上帝一样也会俯瞰芸芸众生,知道他们的欲望,然后给他们制定一些规则,让他们按照这个规则来运转。当你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像上帝一样,会有上帝的成就感。
首先你要了解人们的欲望,然后通过你的产品去满足,并且他们使用的过程是按照你的预期来的。
小程序的一个事例“跳一跳”,就一个规则跳过去就继续,过不去就结束,本来无比简单的应用为什么获取到这么大流量,因为他充分的了解用户需求和欲望。上手快,一旦开始玩了,就停不下来,输了分分钟再来一局新的,反正复活快,又不需要匹配队友,充分利用用户闲散时间,减压娱乐;排行榜激发了人们的攀比心态,总是想比别人分高。本来简单的规则在更新过程中进行丰富。这个游戏还有一个加分技巧,也就是所谓的游戏规则:
跳到音乐盒上等一会,播放音乐,加30分;
跳到便利店等一会,开门后,加15分
跳到魔方上等一会,魔方旋转,加10分;
跳到污水井盖停一会,冲水后,加5分
隐藏的这些规则提高了游戏可玩性,同时又不明确说明需要用户自己探索。
甚至于后来用户们自己探索出新的用法,酒桌喝酒用小游戏,谁死了谁喝酒。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跳一跳”后来就新增了多人玩法。每次每人跳一步,轮到谁跳,谁就开始表演;个人失败后,就只能围观其他人战斗了;下一个人可以从失败基座继续,看谁坚持到跳到最后;游戏结束后,以跳的次数先后排名,是时候见证你的实力了。
作为微信的“亲儿子”,“跳一跳”真的是一款成功的小程序,充分体现了段落标题的思想。
产品要研究人(用户或自己)的心理。
刚才我提到其实我们的产品经理工作里很多是研究人的心理,其实研究客户心理就是研究自我,很多时候我们是瞄准自我的需求来做产品的。当我们研究不到用户需求时,我们就会说只要让我们自己用得爽,这个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一点。怎么样让用户用得爽呢?如果光凭一些体验的话,其实是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把自己当作一个傻瓜来用产品,傻瓜心态。
什么是一个“傻瓜化”的过程?把你自己当傻瓜的过程是说你要放下你脑袋里面所有装下的事,这个时候你就想你就是一个很初级、什么都不懂的用户,然后你来用这个东西,这个非常难做到。如果做不到,你就拉一个用户过来,你看着他用。
好的产品是用完就走。
用完就走其实是 Google 的哲学,但是我们很多产品的考核指标是用户在这里停留的时长有多少。这是一个选择,你是选择给用户自由一些,还是把他拉到这里。我们的选择是说用完就走了,而不是说一定要让他黏在这里,因为他下次还会回来。
最后:就像张小龙先生所说的那样,未来微信不是一个软件,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小程序将进入生活中方方面面,方便生活,融入生活,改变生活。腾讯用心创造快乐,小程序用心改变生活,代码编译未来,未来掌握在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