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 Hi年轮
昨天是8月17日,10年前的2012年8月17日,腾讯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线了,从此新媒体的浪潮扑面而来,无数人的生活从此改变了。微信成了许多人醒后的打卡地,睡前的催眠曲,每天的工作台,岁月的留声机。
微信公众号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微信的官方公众号“微信派”8月17日的一篇动图推文《10周年,公众号是什么?》中,列出了108个回答,诸如:
公众号是一个树洞,是吃瓜课代表,是睡前读物,是我的平行宇宙,是个人的百科全书,是有营养的内容,是有深度有思想的干货文章,是最开始发现世界的触角,是面向世界的平台……
公众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连接每一个小个体的纽带,是话痨,是一种陪伴,是物以类聚,是表达和交友的工具,是心灵治愈的窗口,是一个可以让人们用心感受的地方,是引起大家共鸣的地方……
公众号是个人的自媒体,是理想的写作平台,是自己想表达东西的出口,是我写的话能影响到很多人,是笔记本,是对抗遗忘的展览,是生活碎片的记录,是自己和世界对话的小世界,是我的27岁到37岁……
公众号是一份事业,是我的工作,是许多人创业的起点,是经济来源精神寄托,是为它熬夜的地方,是小编们选题的噩梦,是一键三连:在看、点赞、转发,是老板们问怎么还没到10万+,是推文发出去了才想到了更好的标题……
公众号是营销渠道,是让个人和企业在网络上提供服务给需要的人,是每个品牌建设自己阵地的地方……
公众号是回音壁,是政府和市民沟通的桥梁……
微信公众号之于我,到底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似乎上面的回答都是。公众号之于我,就像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器官一样,是个人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众号的出现,也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微信交流的内容中既有生活也有工作,哪些是反映生活,哪些是为了工作,交织在一起,说也说不清楚。
第一部智能手机及微信初体验
说起我与微信的缘分,还要感谢那个记不清是不是“西门子”牌子的老手机和杂志社里的小伙伴。
记得2012年底的时候,那部老家伙突然罢工了,没办法只能再买一部新的。经同事推荐,入手了三星i9308,这是我的第一部智能手机(后来改用了华为手机,如今在用的已是第三个华为的了)。
说实话,那时对智能手机是一脸茫然,习惯的是PC端上网,不懂咋用手机上网,更分不清Wifi和移动数据是咋回事。新手机到手后,只能请小伙伴帮忙。当时的数字媒体部主任王文平帮我忙活了一通,不仅通讯录和短信内容导过来了,还下了一堆应用。然后王文平让我选一张银行卡,我问他,要银行卡干嘛?他带着调侃的语气对我说:“现在都时兴在微信里发红包,发红包就需要在微信上绑定银行卡,快过年了大家都等你发红包呢。”本来因为不懂,所以对手机绑定银行卡这事儿是抵触的,总觉得有点不靠谱。但经他这样一说,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就拿出银行卡让他给绑上了。
没想到,这一绑,就将我和微信以及其他应用牢牢地绑定了。现在回过头来看,还真的要感谢那个罢工的老家伙和小伙伴红包的绑架,这一绑,绑出了一片新天地,从此开始了我的移动上网、移动交流、移动传播、移动购物的历程,开启了虽费眼、费神、费力、费钱、费工夫,点灯熬油但乐此不疲的人生体验。
在朋友圈分享的第一条信息
有了智能手机,有了微信,从此落下了手机不离手的“毛病”。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后,2013年3月29日在朋友圈发出了第一条微信,大家纷纷以戏谑的口吻对这个“第一帖”起哄围观。现在看到这一条,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还忍不住笑出声来。
第一篇个人公众号文章
经过两年的时间,不知不觉中从一个小白成了大家眼中的“微信达人”,微信不仅深深地嵌入到生活中,也给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当时,杂志社的微信工作已是风生水起,尽管工作量巨大,但同事们士气高涨劲头十足,我也和同事们一起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前所未有的事业中。
为了在微信工作中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发挥带头作用,同时也想为自己留下点关于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终于下定决心,个人微信公众号“Hi年轮”于2015年1月17日开通了。出于媒体人的职业“毛病”,还“装模作样”地给自己的号确定了个定位,即:“工作记录,年轮印记”,同时,还像模像样地写了篇发刊词。2015年1月20日,名为《致年轮》的发刊词推出,成为个人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
无知者无畏,头脑一热就开号了,但能不能坚持下去,心里还是没底的。开号时就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提前给自己留了个台阶,找好了退路和借口,于是在发刊词的结尾写了这样一段话:“闲来做点,忙时则休,不设目标,不给自己压力,一切随缘,开心就好!”
爱好归爱好,但成为一种任务感觉就不同了。此后几年中,兴趣来了,有时就会连着写出几篇,兴头一过,有时一停更就是很长时间。这件事,虽不像工作那样没有借口必须坚持,但久未上新时,看着自己的园子荒芜了,还是会有点别扭的,咋能没压力呢,咋能开心呢。于是停更后的某一天又咬咬牙,开始开荒播种了,新苗就又一茬茬长出来了。如今,时常写点东西已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内容更新也真的成了一件开心的事儿了。
金属加工行业第一微信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半年后的2013年2月17日,“金属加工”(当时名称为金属加工在线)微信公众号注册开通了,同年的5月24日推出了第一篇文章。从此开启了杂志社微信乃至全媒体转型波澜壮阔的历程,金属加工全媒体在新媒体的大潮中劈波斩浪、御风而行,始终屹立于时代的潮头。
现在回想起微信刚起步时的场景,依然还会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2013年前后,我们刚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移动互联网的冲击波又扑面而来。用户信息获取渠道、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纸媒的依赖迅速减弱,纸媒经营下滑加快,传统的发展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巨大的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曾一度让我们陷入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中。在经历了几年的迷茫和焦虑后,遇到了微信公众号,我们仿佛是航行在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隐约看见了远处升起的一根桅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航向,有了新的希望。于是,我们开始了向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传播转型的艰苦探索。
那时的工作非常辛苦,但胸中总是涌动着一种催人奋进的激情。当万家灯火大家都在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我们的许多同事却在绞尽脑汁为打磨一篇篇文章而忙碌着。大家的努力也是非常有成效的,辛勤的努力也获得了很好的回报,10万+的文章接连涌现,每天上千的粉丝向我们涌来。看到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文章取得的出乎意料的传播效果,看到我们粉丝的队伍在一天天壮大,我们时常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由于我社把握住了微信快速发展的窗口期和红利期,因此快速形成了遥遥领先的优势。微信矩阵粉丝从2014年初的不足3000人,迅速发展到当年底的15万人,2015年8月达到了50万人,2016年底突破了100万人大关,目前已超过140万人,成为金属加工行业粉丝量和影响力最大的微信平台。其中,作为旗舰的“金属加工”微信号粉丝超过53万人,发文超过1.54万篇,总阅读量超过1.8亿次;从2015年5月8日开始,“金属加工”坚持内容每天更新,目前已创造了连续2600多天不断更的记录,这在整个期刊界也是极少见的。
关于“金属加工”微信号的发展历程,在两年前我们编写出版的《金属加工史话》一书中,有一篇文章做了详细回顾,这篇文章也于2021年9月21日在“金属加工”微信号上发表《【金属加工史话46】从0到51万用户,金属加工微信公众号发展这7年》。
如今,金属加工杂志社以微信、直播和短视频等为代表的媒体融合探索取得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纸媒、数字媒体、活动、图书、增值服务“五位一体”相互赋能的产品体系,凝聚了190万人的专业粉丝,成功走出了一条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以崭新的面貌和巨大的领先优势,成为目前金属加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全媒体服务平台。
在微信公众号诞生10周年之际,“微信派”公众号的一条信息这样写道:“数数日子,已经过去了10年。10年间,因为阅读,我们遇见。”
是的,10年间,我们有幸遇到了公众号,感恩于公众号给我们带来的一切。致敬公众号,愿下一个10年,我们继续相伴,共同进步!
向前辈们学习了
真的需要静下心来,向前辈们学习了
你的身份到底是啥,先是在杂志社这种媒体行业,然后又到了金属加工行业第一微信平台。
这种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