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离完整的健康有多远(上)
正帅纯素Vegan转发
转v原创 源本life 源本Life 5月17日
源本 | 回归轻生活 料理新人生
作者 | 止觉
来自源本Life的第54周分享
“身体健康”,是一个祝福语,但您知道它其实很low吗?
您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吗?
您想知道完整的健康状态是什么吗?
您有注意到,有人体检不出问题,但是看着像生病吗?
您会因为健康,开始注重自己的饮食、生活方式吗?
您又发现,其实饮食也改变不了太多健康问题吗?
您知道为什么健康需求越高,对饮食的需求就越少?
您知道有治身体的医生,还有治心的医生,还有其他医生吗?
……
如果以上问题,您有注意到两个,或者以上,那么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到您。
Ps:本文内容可能较长,我们分上下两篇,感谢您的用心阅读。
身体健康只是健康的1/3
WHO(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成立《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使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后又在1989年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同时期,在八十年代初,健康是由身心灵三个部分组成的概念认知开始在中国盛起:
“身”,指躯体;
“心”,即心理,主要指情绪;
“灵”,主要指灵性,代表精神或精神状态,即人的意识、思维等。
帮大家列一个公式:完整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
就第一项“身”而言。
身体健康,它需要经过合理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来调节,也就是说,仅凭调整饮食就想达到身体健康的状态,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把饮食做到极致,营养百分百吸收,那也只是身体层面的一小部分而已,至少还需要运动、休息、改善生活方式等配合。
这也是解答了很多人关心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衣食无忧,从不担忧缺乏营养,但身体的健康状态却很一般,免疫力低,容易生病,而相反的一些生活较为艰苦,从小就经历生存考验的一些人,身体反而格外健康?
并不是他们有过多的运动,而是他们多了很多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锻炼,比如磨炼了坚强的意志力、懂得忍耐等。
为什么我们都容易关注身体?
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只有身体,即使情绪和精神存在不健康的状态,往往无法直接用眼睛看出来。而且,两者不健康的状态只有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身体方面的症状,这就更容易让人关注身体。
比如:有的人容易精神紧张,思虑过多,这样的情况早期的时候不容易看出什么,但时间久了,很可能会在身体上会有一定的反应,比如容易胃不舒服,食欲减退,消瘦等,而类似这样的情况,是无法从饮食、运动的角度去根本治愈的。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给我们很深刻的印象,最后香消玉殒。她在贾府这样的一个环境,每月有二两银子的收入,她不是没钱治病,更不是没有营养,是因为生了心病,长久的累积形成身体上的症状,请了不少医生,还是得不到救治。类似这样的案例,放到如今,也屡见不鲜。
所以有句古话叫:"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需心药医”。
这其中的智慧更是不言而喻,古人就有说:上医养性(灵),中医养心,下医养身。
刚开始接触营养学、中医的时候,小编自己一度对饮食、生活方式格外重视,尤其是饮食,吃什么对身体好,哪里不舒服要吃点什么,垃圾食品不吃,过度加工的不吃,路边摊不吃…很热衷于这些,后来得到指点,才明白,健康是有层次的,不同的认知就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就有了不同的行为,也促使我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追求。
祝您身体健康。
我们既以真挚的祝福,为什么不祝福完整,是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何为完整,至少以后,可以祝福他人:身心安康。
心医
乾隆皇帝有一位御医叫黄元御,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被邀请去给一大户人家看病,望闻问切一番,开了药便离开了。
隔天,病人的儿子找到黄元御,支支吾吾的说道:“昨日先生给家父探病,离去之后,家父发现床边放置的3两银子不见了,很是着急,特来催促我,要我来问问先生,实在不好意思。”黄元御随后说道:“是有此事,还以为是从医箱中落下的,我这就归还与你,请你回去替我向你父亲赔罪。”
大概半月有余,这位病人和他的儿子一同来找到黄元御,当场下跪赔礼,因为他们找到了之前丢失的3两银子,冤枉了黄元御,但非常不解的是:为什么先生没有拿银子,却要承认呢?
黄元御说:“令尊的疾病,是因长期肝气郁结导致,如果因为丢失的银子没找到,又有焦急、生怒的情绪,如此,吃药也是没有效果的。”
现在不少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也会关注到病人的心,比如有的病人疾病不太乐观,医生为了不刺激病人,会隐瞒病情,只让其个别家属知道,这样可以让病人有更好的心态去接受治疗,没有了心理负担,改善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高级的医生,会深入了解病人,如:成长的环境、脾气、教育背景、情感状况、饮食习惯等等去全面的了解,所以中医有望、闻、问、切,看似问了很多和病症不相关的问题,但实际上确是非常关键的考量标准。
有一部韩国拍摄的电视剧叫《医道》,便是讲述了一位心医的成长故事,看了也很受启发,里面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内容。
心医,可遇不可求,他们的确会在心上去下功夫,帮助病人更深层去管理健康的问题,但是,这些大多都是已经出现症状的时候。
可是在早期还没有症状的时候,我们如何察觉?
就好像: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无端发脾气,我们可能会用古怪、更年期症状等来形容。刚开始,不会在身体上出现症状,但此时如果意识到的话,那么就需要自我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
心,代表的是心理,一个人的心情,表现主要是在不同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情绪:喜、怒、哀、乐、悲、恐、惊。
情绪本是用来表达、与人交流的工具,可一旦控制不好,就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
医书上告诉我们:“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情绪,情绪是很好的表达工具,如何把握好度,就需要管理了。
情绪管理,近几年也非常热门,不是因为高大上,有趣好玩,而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有相关的需求,意识到情绪的问题最终会导致身体的疾病。
情绪的管理,有很多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成效,弊端是不够彻底,就像刚才黄元御的例子,他的这个病人确实被他医治好了,但是病人容易着急易怒的性还没有得到改变,如果在遇到相关的事情,可能又会引起新的复发。
有朋友去参加一些相关的情绪管理课程,在心理层面学到了很多以前不懂的知识,打开了不少新的认知,大家在集中训练和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中,学到很多管理情绪的方法,比如:静坐、冥想、抄书写字等一些方式,也很有效果。
最后的反馈是,好景不长,一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很多的情绪又会滋生起来,难以控制,有时候都静不下心去打坐。
身体的问题,是心的投影,我们去做情绪管理,身体的问题才能最终得到改善。
同样的,心的问题,是灵(心性)的投影,我们需要从这里去找答案,心的问题才能得到改善。
如何治性,这就需要去找上医。
什么是上医?
有句古话,“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比喻就是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习性、脾气、个性,比改造江山异主还要难。因为脾气个性决定了一个人命运的最终走向。
这么难的事情,上医是如何做到的?他又是怎么治病的呢?
打个比方:一个人喜欢发脾气,肝气郁结,最终导致身体不舒服,食欲减退,精神涣散,去找医生了。
一般的医生:开一些增加食欲、疏肝理气的对症方,叮嘱多运动,注意休息。
心医:开药的同时,多了很多关心,试图了解病人,欲帮其打开心结。
上医:容易起怒,是习性中的嗔性,启发引导病人如何改善这个嗔性,则是断除病源,今后永不会复发。
上医,其实就是从心性上下功夫,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上医还有个称呼叫:大医王。
经典上有对大医王的介绍:善知病因,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亦是断除病源,令后不生。而大医王也是觉者、开悟者、圣人的另一种称呼。
一个人的心性,决定一个人的意识,意识决定了思想,思想决定了心态,心态决定了行为,行为决定了习惯,习惯造就了命运。
修正心性,最终可以获得更优秀的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身体的健康在这里,真的算一个赠品了。
那么如何修正心性?我们听过一个成语叫: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
我们从各类经典中,得知修身养性:是通过不断完善自身,来培养良好的德行、情操、心性,以更好的在社会中为士,为农,为工,为商,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人类做贡献,体现自我价值。
通过修身,来达到养性的目的。
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身、心、灵,是一个循环体。
想彻底解决身的问题,需要从心下手,而心的问题需要从灵(心性、精神)上入手,想要修正习性,就需要修身,又回到了身体。
很有趣的循环,这里面是不是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为什么修身可以获得完整的健康?
那怎样修身?
从哪里开始?
难不难?
我们下篇再见,再次感谢您的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