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World是在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类工程导论课场景下催生的一款教育类微信小程序。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一下HelloWorld小程序的设计、开发、运营的始末。
一、小程序说明
HelloWorld小程序开发入门教程是一款面向微信小程序入门级开发者的小程序,提供项目驱动式的小程序学习方案。
本项目计划以项目式实验学习为基础,采用一种“学习、设计、尝试、再学习”的螺旋型学习模式。以小程序开发需要的技术为学习主线,掌握全栈开发能力,穿插进高效学习方法、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软件工程、协作学习等相关知识。这样的学习,会启发初学者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成就感、探索欲,从而触发他们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或根据自己的项目需求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
二、应用场景
本项目主要应用场景为学生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自学。主要面向学生创客社团组织学生自学、或教师依托课程组织学生自学微信小程序的学习场景。本项目将打造成一个运营、持续、可用的体系,服务于北京邮电大学的课程、创客社团活动,还将推广到兄弟院校。
学生创客社团应用场景:
火花空间社团,是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纪阳教授在2015年推动学生成立的一个科技类学生社团。目前每届人数规模在400人。成员来自于全校各个院系,是全校十佳社团。从2018年情况来看,每次活动都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但社团目前的分享是比较零散的,缺乏有体系的自学活动。如果作全栈学习,市场上目前的教程并不适合初学者。所以考虑开发本项目,支撑社团活动作小程序的入门级普及。并将此作为本小程序教学项目的核心场景。为此,教学内容也将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社团与本项目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的,具体包括:
本项目为社团活动提供了系统的、精心设计的活动内容和学习内容。能够满足社团成员学习与创新的实际需求,也能够满足社团骨干组织活动,进行创新的使命和需求;
本项目产品和内容的持续维护、更新与支持,也将依托火花空间社团进行。本项目所涉及到的问答支持和内容更新也将由火花空间社团进行支持;
借助于互联网进行开放分享,社团活动的内容也将可以影响到其他大学的相关社团。
图1 社团活动现场
图2-3 微信小程序主题讲座
课程应用场景:
北京邮电大学每年的秋季学期,都将开设“信息与通信导论课”、“互联网产业与创业课”,主要受众为大一学生,纪阳教授为这两门课程的负责人及主讲教师。这两门课程都将涉及学生自学微信小程序并进行创新实践,可以使用本项目的成果让学生自学。具体情况如下:
“信息与通信导论课”的受众为850人,全部为信通院大一新生,为必修课。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前端和后台、数据库,还需要有硬件方面的学习,并基于这些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创新。这门课的课时比较局限,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自学。
“互联网产业与创业课”的受众为90人,约80%为大一新生,约20%为大二学生。为全校公共选修课,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专业。课程以介绍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方法、团队合作、产业生态和系统思维为主,也是学校建设的精品创业课。这门课要求学生以“微信小程序+AI”作为技术背景进行创意,但不要求学生作实际系统。有一些同学会希望进行开发,但同样只能依靠自学。
推广到兄弟院校应用场景:
纪阳教授所倡导的新生工程教育模式得到了多所高校的响应,并计划开展类似的学习。2018年上半年已有含北邮在内的六所高校联合开展了多校新生工程教育模式学习。这些高校的大学一年级新生需要被提供较为简单的学习内容。
三、解决的实际问题
完成一个可用的微信小程序,需要学生具备全栈开发能力。但目前还没有(或缺少)面向零基础初学者的教程与系列案例,能够符合大学一年级新生进行自学这样一个场景的系列教材与案例库。这个用户群体没有学过C语言,没有任何计算机编程经验,有大量入门级的基础问题需要解决。同样,市场上现在也缺少能够将产品设计与技术学习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教材与案例,来使得学生能以“需求驱动”的模式进行学习与创新探索,力求最大程度地将教程内容立体化、趣味化,且符合学习者的思考习惯。
本项目在多年新生工程教育经验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拟通过Hello World微信小程序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尝试借助创新社团、创新课程的资源,进行自组织的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全栈开发技术的同时,还将培养以下几方面能力:
团队协作:发展团队能力进行探索,同时理解行业与职业,在团队协作中找到自己擅长的团队位置,发挥所长;
高效学习方法:学中做,做中学;同时掌握一些设计方法与工具进行创新;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创新能力:将知识体系中的砖块埋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之中,用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验案例基础上做创新。
四、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工具和库的推荐
IDE的选择:vscode
vscode很轻量,方便好用。
第三方组件库
wux-weapp组件库、iview-weapp组件库、weui组件库、TouchWX组件库。
五、团队故事
教程研发阶段
HelloWorld微信小程序的诞生,其实在是我们尝试了近两年的小程序开发教学探索后做出的决定。教学面向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大一新生,以经典的“Hello World”为场景,设计了多个实验案例,手把手地引导同学们进行小程序开发入门尝试。所以在前期,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开发者文档、教程,去设计实验,并在周末组织数次小规模的体验活动,先邀请部分同学来体验实验案例。我们将“新鲜出炉”的实验案例放在石墨文档中,将文档链接发给同学们,同学们现场操作,遇到问题后,在石墨文档中相应的位置标注出来,我们的研发团队同时面对面地帮助同学们现场“deBug”,和同学们一起发出第一句“HelloWorld”。
在教程研发阶段,我们就通过这种用户参与式设计的方法,迅速收集了大量的反馈,并且也对教程的难易程度有了把控。感谢我们的第一批体验同学,他们为教程的研发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这些教程的精简版就构成了HelloWorld微信小程序的“教程”模块。
引导萌新们掌握开发基础技能的同时,我们也一直在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在更早之前就收集了很多的创新设计方法,参考了Google的设计冲刺流程、Stanford的DesignThinking流程,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及场景,把这些有趣的方法、有效的设计经验引入课堂中。在创新创业课堂上,每次课就像是一次微型设计工作坊,同学们在经过一学期的小组协作后,都会针对一个具体问题拿出一个反复迭代过多次的设计方案。这些课堂上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就构成了HelloWorld微信小程序的“创新”模块。
2. 产品创意萌发。
也就是在教程研发阶段邀请少部分同学体验的中后期,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开发技能,跃跃欲试想要自己做一些创新作品了!这样,设计方法就在周末的体验活动中登场了。在头脑风暴阶段,同学们在便利贴上留下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当我们把这些彩色的卡片分类汇集在一起后,发现这些创意想法基本围绕同学们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痛点”,他们希望通过自身所学来解决这些实际生活问题。
其中,一些较为高频的需求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作为一个服务同学的教学团队,所有和学习相关的需求都值得去探索解决。也就是这时,HelloWorld微信小程序的雏形渐渐浮现了,里面包含“学习轨迹记录”和“群组消息服务”两个主要功能,也就是现在这一版小程序中的“轨迹”和“我的”模块。
而已有的教程中仅有一些相对“微型”的实验案例,确实需要一两个完整的开发案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从入门到创新”之术。在HelloWorld微信小程序中,用户可以使用学习轨迹记录、接收群组消息的功能,同时还能了解到这两个功能的设计、开发过程,这样的体验式学习,应该会给所有像工程专业大一新生一样的微信小程序入门级开发者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3. 产品开发阶段。
与前期大量的教程研发阶段所做的工作相比,产品开发阶段投入的相对较少,我们的开发团队是仅有一名老师和两名同学组成的小团队,这样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更加直接与高效。第一版最小原型搭建出来后,就立即邀请身边五六名同学进行了体验,迅速收集一波反馈;接着我们使用了墨刀来做原型设计,将收集的反馈都考虑进去,并且在这个环节将UI也进行输出;很快下一个版本的Helloworld小程序又诞生了。
六、总结
其实最想要分享的经验就是“敏捷”,以及“用户参与式设计”,当产品(我们把教程也当做产品来看待)初具规模时,就可以邀请小部分用户来体验了;当产品仅仅是实现了基础功能,看起来还略有粗糙时,可以先在团队内部进行内测。小步快跑,快速收集反馈,并且直接听到用户的声音,是我们在整个产品研发阶段最宝贵的财富,并且会一直将这种风格延续下去。
所以,下面有一个随时等待接收大家意见的评论区哦!
目前,HelloWorld小程序累计访问人数已达1100+。我们还在不断运营维护、优化中。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扫描下方小程序码体验我们的产品,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交流,共同进步~
建议在文章内分享小程序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如果是需要分享案例,可以前往个人主页添加
多谢指导~我们已经增加了团队故事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