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schema 跳转之非官方文档
微信“应该”是最近开放了 schema 跳转小程序 的能力,大大方便了短信、邮件、外部网页等唤起微信小程序。 schema 链接格式大体是这样:[代码]weixin://dl/business/?ticket=l69894d682fa8dbafe724a0ca3950741e[代码],但是这段文本在安卓端无法识别。小规模测试结果如下: [图片] 后来想到用一个正常能够识别的网页地址,内容是重定向到指定的 schema 链接。这就是擅长的领域了,query 参数上带上 schema 链接,location.href 一下不就行了。这里就不 show 代码了,能看到文章的你一定行。 但是,发现在部分安卓手机下(如小米)还是没反应,原来简单的 schema 跳转水这么深的,于是百度谷歌了一下,找到了下面两份关键材料: H5唤起APP进行分享的尝试 AlanZhang001/H5CallUpNative: H5端唤醒移动客户端程序 看源码也不多,总结下来,因不同系统和浏览器对 schema 规范的理解不同,还有一些商业因素,不同环境下面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跳转,甚至有的环境你根本就跳不了。 时间紧,任务重。简单处理吧,不同方式都来一遍,谁好使就用谁。所以简单总结了下,能用的几种方式: location 跳转 a 链接跳转 iframe 跳转 以上三种方式,逐一试用,最后实在不行就不行吧,简单处理,看有没有大神补充的。 相关代码如下: location [代码]location.href = "weixin://dl/business/?ticket=l69894d682fa8dbafe724a0ca3950741e"; [代码] a 链接跳转 [代码]var aLink = document.createElement("a"); aLink.className = 'call_up_a_link'; aLink.href = "weixin://dl/business/?ticket=l69894d682fa8dbafe724a0ca3950741e"; aLink.style.cssText = "display:none;width:0px;height:0px;"; document.body.appendChild(aLink); aLink.click(); [代码] iframe [代码]var iframe = document.createElement('iframe'); iframe.className = 'call_up_iframe'; iframe.src = "weixin://dl/business/?ticket=l69894d682fa8dbafe724a0ca3950741e"; iframe.style.cssText = "display:none;width:0px;height:0px;";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frame); [代码] 以上代码均可从参考资料中找到出处,感谢 是直接一进来就执行,还是事件触发,都可以。或者是一开始进来就执行,失败了显示几个可选跳转按钮让用户手动触发跳转。 但是关键问题还有一个,如何判断是可以成功唤起了呢?上述 github 代码里提到了一个根据页面 hidden 状态,但不够精准,如果用户没有选择跳转到微信呢?这是另一个需要深究的问题。 出于时间考虑,先以业务交付优先,如果有朋友知道的也可以一起讨论下。 另行文时间短,以技术交流为主,若有瑕疵,欢迎指出。 附上 vue 版本源码:微信 schema 跳转 参考链接: 微信官方文档:urlscheme.generate H5唤起APP进行分享的尝试 AlanZhang001/H5CallUpNative: H5端唤醒移动客户端程序 安卓端,微信schema无法跳转微信小程序?
2021-01-04 - 小程序奇技淫巧之 -- globalDataBehavior管理全局状态
Behaviors 自定义组件中,提供了[代码]behaviors[代码]的使用和定义。 从官方文档我们能看到: [代码]behaviors[代码]是用于组件间代码共享的特性,类似于一些编程语言中的“mixins”或“traits”。 每个[代码]behavior[代码]可以包含一组属性、数据、生命周期函数和方法,组件引用它时,它的属性、数据和方法会被合并到组件中,生命周期函数也会在对应时机被调用。每个组件可以引用多个[代码]behavior[代码]。 简单来说,我们能通过[代码]behaviors[代码]来重构[代码]Component[代码]的能力。Behavior的用处很多,前面也有介绍 computed 计算属性、watch 观察属性的实现,都是使用的 Behavior。 全局状态管理 我们希望全局共享一些数据状态,如果只是通过一个文件的方式进行维护,那么我们无法在状态更新的时候及时地同步到页面。我们需要额外调用 setData 才能更新页面中的 data 数据,才能告诉渲染层这块的数据渲染需要变更,而很多的 Store 状态管理库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的(事件通知 + setData + 全局状态)。 在小程序 Behavior 能力的支持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全局的 globalData Behavior 注入到每个需要用到的 Component 中,这样就可以在需要的页面中直接引入该 Behavior,就能获取到了。不啰嗦,Behavior的实现如下: [代码]// globalDataStore 用来全局记录 globalData,为了跨页面同步 globalData 用 export let globalDataStore = {}; // 获取本地的 gloabalData 缓存 try { const gloabalData = wx.getStorageSync("gloabalData"); // 有缓存的时候加上 if (gloabalData) { globalDataStore = { ...gloabalData }; } } catch (error) { console.error("gloabalData getStorageSync error", "e =", error); } // globalCount 用来全局记录 setGlobalData 的调用次数,为了在 B 页面回到 A 页面的时候, // 检查页面 __setGlobalDataCount 和 globalCount 是否一致来判断在 B 页面是否有 setGlobalData, // 以此来同步 globalData let globalCount = 0; export default Behavior({ data: { globalData: Object.assign({}, globalDataStore) }, lifetimes: { attached() { // 页面 onLoad 的时候同步一下 globalCount this.__setGlobalDataCount = globalCount; // 同步 globalDataStore 的内容 this.setData({ globalData: Object.assign( {}, this.data.globalData || {}, globalDataStore ) }); } }, pageLifetimes: { show() { // 为了在 B 页面回到 A 页面的时候,检查页面 __setGlobalDataCount 和 globalCount 是否一致来判断在 B 页面是否有 setGlobalData if (this.__setGlobalDataCount != globalCount) { // 同步 globalData this.__setGlobalDataCount = globalCount; this.setGlobalData(Object.assign({}, globalDataStore)); } } }, methods: { // setGlobalData 实现,主要内容为将 globalDataStore 的内容设置进页面的 data 的 globalData 属性中。 setGlobalData(obj: any) { globalCount = globalCount + 1; this.__setGlobalDataCount = this.__setGlobalDataCount + 1; obj = obj || {}; let outObj = Object.keys(obj).reduce((sum, key) => { let _key = "globalData." + key; sum[_key] = obj[key]; return sum; }, {}); this.setData(outObj, () => { globalDataStore = this.data.globalData; }); }, // setGlobalDataAndStorage 实现,先调用 setGlobalData,然后存到 storage 里 setGlobalDataAndStorage(obj: any) { this.setGlobalData(obj); try { let gloabalData = wx.getStorageSync("gloabalData"); // 有缓存的时候加上 if (gloabalData) { gloabalData = { ...gloabalData, ...obj }; } else { gloabalData = { ...obj }; } wx.setStorageSync("gloabalData", gloabalData); } catch (e) { console.error("gloabalData setStorageSync error", "e =", e); } } } }); [代码] 显然,该 Behavior 主要提供了几个能力: 会在小程序 data 添加 globalData 的属性,在 WXML 文件中可以直接通过[代码]{{globalData.xxxx}}[代码]获取到 提供[代码]setGlobalData()[代码]方法,用于更新全局状态 提供[代码]setGlobalDataAndStorage()[代码]方法,用于更新全局状态,同时写入缓存(会在下次启动应用的时候自动获取缓存数据) 这样,我们在初始化 Component 的时候直接引入就可以使用: [代码]Component({ // 在behaviors中引入globalDataBehavior behaviors: [globalDataBehavior], // 其他选项 methods: { test() { // 使用this.setGlobalData可以更新全局的数据状态 this.setGlobalData({ test: "hello world" }); // 使用this.setGlobalDataAndStorage可以更新全局的数据状态,并写入缓存 // 下次globalDataBehavior会默认从缓存中获取 this.setGlobalDataAndStorage({ test: "hello world" }); } } }); [代码] 在引入了 globalDataBehavior 之后,我们的 WXML 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代码]<view>{{ globalData.test }}</view> [代码] 页面如何使用 Behavior [代码]Component[代码]是[代码]Page[代码]的超集,因此可以使用[代码]Component[代码]构造器构造页面。 看看官方文档:事实上,小程序的页面也可以视为自定义组件。因而,页面也可以使用[代码]Component[代码]构造器构造,拥有与普通组件一样的定义段与实例方法。但此时要求对应[代码]json[代码]文件中包含[代码]usingComponents[代码]定义段。 更详细的使用方法,在 computed 计算属性、watch 观察属性两篇文章中也有描述,大家可以自行参考。 或者直接查看最终的项目代码:wxapp-typescript-demo。 参考 Component构造器 behaviors 结束语 Behavior 其实是很强大的一个能力,我们能用它来对自己的小程序做很多的能力拓展,缺啥补啥,还可以“混入”给每个 Component 每个方法打入日志,就不用每个组件自己手动打印代码拉。
2019-12-10 - 一个通用request的封装
小程序内置了[代码]wx.request[代码],用于向后端发送请求,我们先来看看它的文档: wx.request(OBJECT) 发起网络请求。使用前请先阅读说明。 OBJECT参数说明: 参数名 类型 必填 默认值 说明 最低版本 url String 是 - 开发者服务器接口地址 - data Object/String/ArrayBuffer 否 - 请求的参数 - header Object 否 - 设置请求的 header,header 中不能设置 Referer。 - method String 否 GET (需大写)有效值:OPTIONS, GET, HEAD, POST, PUT, DELETE, TRACE, CONNECT - dataType String 否 json 如果设为json,会尝试对返回的数据做一次 JSON.parse - responseType String 否 text 设置响应的数据类型。合法值:text、arraybuffer 1.7.0 success Function 否 - 收到开发者服务成功返回的回调函数 - fail Function 否 - 接口调用失败的回调函数 - complete Function 否 - 接口调用结束的回调函数(调用成功、失败都会执行) - success返回参数说明: 参数 类型 说明 最低版本 data Object/String/ArrayBuffer 开发者服务器返回的数据 - statusCode Number 开发者服务器返回的 HTTP 状态码 - header Object 开发者服务器返回的 HTTP Response Header 1.2.0 这里我们主要看两点: 回调函数:success、fail、complete; success的返回参数:data、statusCode、header。 相对于通过入参传回调函数的方式,我更喜欢promise的链式,这是我期望的第一个点;success的返回参数,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我只关心data部分,这里可以做一下处理,这是第二点。 promisify 小程序默认支持promise,所以这一点改造还是很简单的: [代码]/** * promise请求 * 参数:参考wx.request * 返回值:[promise]res */ function requestP(options = {}) { const { success, fail, } = options; return new Promise((res, rej) => { wx.request(Object.assign( {}, options, { success: res, fail: rej, }, )); }); } [代码]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个函数来代替wx.request,并且愉快地使用promise链式: [代码]requestP({ url: '/api', data: { name: 'Jack' } })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代码] 注意,小程序的promise并没有实现finally,Promise.prototype.finally是undefined,所以complete不能用finally代替。 精简返回值 精简返回值也是很简单的事情,第一直觉是,当请求返回并丢给我一大堆数据时,我直接resolve我要的那一部分数据就好了嘛: [代码]return new Promise((res, rej) => { wx.request(Object.assign( {}, options, { success(r) { res(r.data); // 这里只取data }, fail: rej, }, )); }); [代码] but!这里需要注意,我们仅仅取data部分,这时候默认所有success都是成功的,其实不然,wx.request是一个基础的api,fail只发生在系统和网络层面的失败情况,比如网络丢包、域名解析失败等等,而类似404、500之类的接口状态,依旧是调用success,并体现在[代码]statusCode[代码]上。 从业务上讲,我只想处理json的内容,并对json当中的相关状态进行处理;如果一个接口返回的不是约定好的json,而是类似404、500之类的接口异常,我统一当成接口/网络错误来处理,就像jquery的ajax那样。 也就是说,如果我不对[代码]statusCode[代码]进行区分,那么包括404、500在内的所有请求结果都会走[代码]requestP().then[代码],而不是[代码]requestP().catch[代码]。这显然不是我们熟悉的使用方式。 于是我从jquery的ajax那里抄来了一段代码。。。 [代码]/** * 判断请求状态是否成功 * 参数:http状态码 * 返回值:[Boolen] */ function isHttpSuccess(status) { return status >= 200 && status < 300 || status === 304; } [代码] [代码]isHttpSuccess[代码]用来决定一个http状态码是否判为成功,于是结合[代码]requestP[代码],我们可以这么来用: [代码]return new Promise((res, rej) => { wx.request(Object.assign( {}, options, { success(r) { const isSuccess = isHttpSuccess(r.statusCode); if (isSuccess) { // 成功的请求状态 res(r.data); } else { rej({ msg: `网络错误:${r.statusCode}`, detail: r }); } }, fail: rej, }, )); }); [代码] 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resolve返回结果中的data,而对于非成功的http状态码,我们则直接reject一个自定义的error对象,这样就是我们所熟悉的ajax用法了。 登录 我们经常需要识别发起请求的当前用户,在web中这通常是通过请求中携带的cookie实现的,而且对于前端开发者是无感知的;小程序中没有cookie,所以需要主动地去补充相关信息。 首先要做的是:登录。 通过[代码]wx.login[代码]接口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代码]code[代码],调用后端登录接口将code传给后端,后端再用code去调用微信的登录接口,换取[代码]sessionKey[代码],最后生成一个[代码]sessionId[代码]返回给前端,这就完成了登录。 [图片] 具体参考微信官方文档:wx.login [代码]const apiUrl = 'https://jack-lo.github.io'; let sessionId = ''; /** * 登录 * 参数:undefined * 返回值:[promise]res */ function login() { return new Promise((res, rej) => { // 微信登录 wx.login({ success(r1) { if (r1.code) { // 获取sessionId requestP({ url: `${apiUrl}/api/login`, data: { code: r1.code, }, method: 'POST' }) .then((r2) => { if (r2.rcode === 0) { const { sessionId } = r2.data; // 保存sessionId sessionId = sessionId; res(r2); } else { rej({ msg: '获取sessionId失败', detail: r2 }); } }) .catch((err) => { rej(err); }); } else { rej({ msg: '获取code失败', detail: r1 }); } }, fail: rej, }); }); } [代码] 好的,我们做好了登录并且顺利获取到了sessionId,接下来是考虑怎么把sessionId通过请求带上去。 sessionId 为了将状态与数据区分开来,我们决定不通过data,而是通过header的方式来携带sessionId,我们对原本的requestP稍稍进行修改,使得它每次调用都自动在header里携带sessionId: [代码]function requestP(options = {}) { const { success, fail, } = options; // 统一注入约定的header let header = Object.assign({ sessionId: sessionId }, options.header); return new Promise((res, rej) => { ... }); } [代码] 好的,现在请求会自动带上sessionId了; 但是,革命尚未完成: 我们什么时候去登录呢?或者说,我们什么时候去获取sessionId? 假如还没登录就发起请求了怎么办呢? 登录过期了怎么办呢? 我设想有这样一个逻辑: 当我发起一个请求的时候,如果这个请求不需要sessionId,则直接发出; 如果这个请求需要携带sessionId,就去检查现在是否有sessionId,有的话直接携带,发起请求; 如果没有,自动去走登录的流程,登录成功,拿到sessionId,再去发送这个请求; 如果有,但是最后请求返回结果是sessionId过期了,那么程序自动走登录的流程,然后再发起一遍。 其实上面的那么多逻辑,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都是为了拿到sessionId! 我们需要对请求做一层更高级的封装。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函数专门去获取sessionId,它将解决上面提到的2、3点: [代码]/** * 获取sessionId * 参数:undefined * 返回值:[promise]sessionId */ function getSessionId() { return new Promise((res, rej) => { // 本地sessionId缺失,重新登录 if (!sessionId) { login() .then((r1) => { res(r1.data.sessionId); }) .catch(rej); } } else { res(sessionId); } }); } [代码] 好的,接下来我们解决第1、4点,我们先假定:sessionId过期的时候,接口会返回[代码]code=401[代码]。 整合了getSessionId,得到一个更高级的request方法: [代码]/** * ajax高级封装 * 参数:[Object]option = {},参考wx.request; * [Boolen]keepLogin = false * 返回值:[promise]res */ function request(options = {}, keepLogin = true) { if (keepLogin) { return new Promise((res, rej) => { getSessionId() .then((r1) => { // 获取sessionId成功之后,发起请求 requestP(options) .then((r2) => { if (r2.rcode === 401) { // 登录状态无效,则重新走一遍登录流程 // 销毁本地已失效的sessionId sessionId = ''; getSessionId() .then((r3) => { requestP(options) .then(res) .catch(rej); }); } else { res(r2); } }) .catch(rej); }) .catch(rej); }); } else { // 不需要sessionId,直接发起请求 return requestP(options); } } [代码] 留意req的第二参数keepLogin,是为了适配有些接口不需要sessionId,但因为我的业务里大部分接口都需要登录状态,所以我默认值为true。 这差不多就是我们封装request的最终形态了。 并发处理 这里其实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并发。 试想一下,当我们的小程序刚打开的时候,假设页面会同时发出5个请求,而此时没有sessionId,那么,这5个请求按照上面的逻辑,都会先去调用login去登录,于是乎,我们就会发现,登录接口被同步调用了5次!并且后面的调用将导致前面的登录返回的sessionId过期~ 这bug是很严重的,理论上来说,登录我们只需要调用一次,然后一直到过期为止,我们都不需要再去登录一遍了。 ——那么也就是说,同一时间里的所有接口其实只需要登录一次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当有登录的请求发出的时候,其他那些也需要登录状态的接口,不需要再去走登录的流程,而是等待这次登录回来即可,他们共享一次登录操作就可以了!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用到队列。 我们修改一下getSessionId这里的逻辑: [代码]const loginQueue = []; let isLoginning = false; /** * 获取sessionId * 参数:undefined * 返回值:[promise]sessionId */ function getSessionId() { return new Promise((res, rej) => { // 本地sessionId缺失,重新登录 if (!sessionId) { loginQueue.push({ res, rej }); if (!isLoginning) { isLoginning = true; login() .then((r1) => { isLoginning = false; while (loginQueue.length) { loginQueue.shift().res(r1); } }) .catch((err) => { isLoginning = false; while (loginQueue.length) { loginQueue.shift().rej(err); } }); } } else { res(sessionId); } }); } [代码] 使用了isLoginning这个变量来充当锁的角色,锁的目的就是当登录正在进行中的时候,告诉程序“我已经在登录了,你先把回调都加队列里去吧”,当登录结束之后,回来将锁解开,把回调全部执行并清空队列。 这样我们就解决了问题,同时提高了性能。 封装 在做完以上工作以后,我们都很清楚的封装结果就是[代码]request[代码],所以我们把request暴露出去就好了: [代码]function request() { ... } module.exports = request; [代码] 这般如此之后,我们使用起来就可以这样子: [代码]const request = require('request.js'); Page({ ready() { // 获取热门列表 request({ url: 'https://jack-lo.github.io/api/hotList', data: { page: 1 } })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 获取最新信息 request({ url: 'https://jack-lo.github.io/api/latestList', data: { page: 1 } })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 }); [代码] 是不是很方便,可以用promise的方式,又不必关心登录的问题。 然而可达鸭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一个接口有可能在多个地方被多次调用,每次我们都去手写这么一串[代码]url[代码]参数,并不那么方便,有时候还不好找,并且容易出错。 如果能有个地方专门记录这些url就好了;如果每次调用接口,都能像调用一个函数那么简单就好了。 基于这个想法,我们还可以再做一层封装,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后端接口,都封装成一个方法,调用接口就相对应调用这个方法: [代码]const apiUrl = 'https://jack-lo.github.io'; const req = { // 获取热门列表 getHotList(data) { const url = `${apiUrl}/api/hotList` return request({ url, data }); }, // 获取最新列表 getLatestList(data) { const url = `${apiUrl}/api/latestList` return request({ url, data }); } } module.exports = req; // 注意这里暴露的已经不是request,而是req [代码] 那么我们的调用方式就变成了: [代码]const req = require('request.js'); Page({ ready() { // 获取热门列表 req.getHotList({ page: 1 })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 获取最新信息 req.getLatestList({ page: 1 })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 }); [代码] 这样一来就方便了很多,而且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当某个接口的地址需要统一修改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对[代码]request.js[代码]进行修改,其他调用的地方都不需要动了。 错误信息的提炼 最后的最后,我们再补充一个可轻可重的点,那就是错误信息的提炼。 当我们在封装这么一个[代码]req[代码]对象的时候,我们的promise曾经reject过很多的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有可能来自: [代码]wx.request[代码]的fail; 不符合[代码]isHttpSuccess[代码]的网络错误; getSessionId失败; … 等等的一切可能。 这就导致了我们在提炼错误信息的时候陷入困境,到底catch到的会是哪种[代码]error[代码]对象? 这么看你可能不觉得有问题,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代码]req.getHotList({ page: 1 })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代码] 假如上面的例子中,我想要的不仅仅是[代码]console.log(err)[代码],而是想将对应的错误信息弹窗出来,我应该怎么做? 我们只能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错误都检查一遍: [代码]req.getHotList({ page: 1 }) .then((res) => { if (res.code !== 0) { // 后端接口报错格式 wx.showModal({ content: res.msg }); } }) .catch((err) => { let msg = '未知错误'; // 文本信息直接使用 if (typeof err === 'string') { msg = err; } // 小程序接口报错 if (err.errMsg) { msg = err.errMsg; } // 自定义接口的报错,比如网络错误 if (err.detail && err.detail.errMsg) { msg = err.detail.errMsg; } // 未知错误 wx.showModal({ content: msg }); }); [代码] 这就有点尴尬了,提炼错误信息的代码量都比业务还多几倍,而且还是每个接口调用都要写一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封装一个方法来专门做提炼的工作: [代码]/** * 提炼错误信息 * 参数:err * 返回值:[string]errMsg */ function errPicker(err) { if (typeof err === 'string') { return err; } return err.msg || err.errMsg || (err.detail && err.detail.errMsg) || '未知错误'; } [代码] 那么过程会变成: [代码]req.getHotList({ page: 1 })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catch((err) => { const msg = req.errPicker(err); // 未知错误 wx.showModal({ content: msg }); }); [代码] 好吧,我们再偷懒一下,把wx.showModal也省去了: [代码]/** * 错误弹窗 */ function showErr(err) { const msg = errPicker(err); console.log(err); wx.showModal({ showCancel: false, content: msg }); } [代码] 最后就变成了: [代码]req.getHotList({ page: 1 })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catch(req.showErr); [代码] 至此,一个简单的wx.request封装过程便完成了,封装过的[代码]req[代码]比起原来,使用上更加方便,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也更好。 结尾 以上内容其实是简化版的[代码]mp-req[代码],介绍了[代码]mp-req[代码]这一工具的实现初衷以及思路,使用[代码]mp-req[代码]来管理接口会更加的便捷,同时[代码]mp-req[代码]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功能,比如插件机制、接口的缓存,以及接口分类等,欢迎大家关注mp-req了解更多内容。 以上最终代码可以在这里获取:req.js。
20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