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要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 胡适在《胡适口述自传》中告诉我们,这句话是张载说的。 1868年春,胡适父亲决定去上海的“龙门书院”进修。胡适父亲后来在回忆录里记载了书院里的生活。当时,书院里的学生,每人每天都得写一份“日程”和一份“日记”。前者记载学习的进度,后者记载学习的心得、疑虑。书院还为学生印好了专门的信笺,要求学生按规格来填写。这些信笺上还用红字印着一些语录,作者是朱熹和张载等人。其中一张信笺上印着张载的话:“为学要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 经胡适弟子唐德刚考证,《张子全书》里没有这句话。唐德刚在古代典籍里找到了几条类似的话:“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大学·原下》),“闻而不疑,则传言之。见而不殆,则学行之,中人之德也。闻斯行,好学之徒也。见而识其善而未果于行,愈于不知者尔。”(《正蒙·中正篇》),“无征而言,取不信,启诈妄之道也。杞宋不足征吾言,则不言;周足征,则从之。故无征不信,君子不言。”(《正蒙·有德篇》)。唐德刚说:“这些都是胡适之治学终身奉为圭臬的格言。” 因在《张子全书》里未能找到这句话,唐德刚推断:这句格言可能出自宋儒其他语录。当代学者袁津琥果然从《朱子语类》中找到与这句话更为近似的语录: “看文字须仔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须仔细。每日可看三两段,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盖工夫都在那上也。”(《朱子语类》卷十《读书法上》)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十一《读书法下》) “学者讲学,多是不疑其所当疑,而疑其所不当疑。不疑其所当疑,故眼前合理会处多蹉过,疑其所不当疑,故枉费了工夫。”《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训门人九》) 由此,袁津琥先生推断,胡适所说的这句格言,可能是对朱熹而非张载原话的撮举大意的转述。 不过,在王元化在《胡适之学》一文说:“他(胡适)对张载说的‘为学要不疑处有疑’这句话留下了深刻印象。(案: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注中怀疑此语非张载所说。查张载《经学理窟•义理》有云:‘观书者释己之疑,明至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胡适所记不误。) 由此可知,胡适所记不差,唐德刚和袁津琥则查书不够细。 1942年3月23日,胡适在华盛顿纳德立克俱乐部作演讲,题目是《中国抗战也是要保卫一种文化方式》,其中,胡适提到了这句格言: “这里要请诸位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中国这种学术上的自由批评精神,不是舶来品,而是固有的。去年,在我向美国国会图书馆,存放先父尚未出版的一些手稿时,我曾向该馆当局指出,这些资料,是先父八十年前,在一个老式大学(龙门书院)中研究时使用的。其中每页,都用红色印刷体,记载如下的字样:学生首须学会以怀疑的精神来研讨课程……哲学家张载曾说:‘于不疑处有疑,则学进矣。’ 这种自由批评与怀疑的精神,使我们推翻了君主专制,废弃了教育与文学上纯以文言为工具的传统,而为今日中国带来了一个政治与社会革命,及文化复兴的新时代。” 本来,这是一句治学格言,而这里,胡适将其延伸到政治领域,将学习方法上升为怀疑精神。 胡适的书房里还挂着自己写的一幅字: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显然,这句话从“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演化而来。
无法保存,无法发布内容?【公众号】: 微临沧 【浏览器UA】: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OW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108.0.5359.95 Safari/537.36 【页面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cgi-bin/appmsg?t=media/appmsg_edit&action=edit&type=77&appmsgid=504641884&isMul=1&replaceScene=0&isSend=0&isFreePublish=0&token=1201754335&lang=zh_CN 【问题描述】: 无法发布内容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