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uniapp开发打包多端应用完整指南
一、uni-app项目介绍用uni-app开发多端项目,一套代码可同时打包出各端小程序、h5和app,uni-app支持通过 HBuilderX可视化界面 和 vue-cli命令行 两种方式创建项目,下面示例项目采用 HBuilderX可视化界面 的方式创建,cli项目可参考uni文档,大部分流程都是通用的。 项目结构: ├── common api文件 ├── components 公用组件 ├── libs 公共方法 ├── pages 页面 ├── static 本地静态资源,注意:静态资源只能存放于此 ├── store 状态管理 ├── styles 公共样式 ├── config.js 配置文件 ├── manifest.json 配置应用名称、appid、logo、版本等打包信息,详见 ├── pages.json 配置页面路由、导航条、选项卡等页面类信息 └── unpackage ├── res 图标、启动页 ├── cert APP证书文件 └── dist 打包的文件 BashCopy 拿到源码先修改 config.js 里的 api 请求接口地址,改成你自己的请求域名,然后 manifest.json 里各平台的 appid 改成你自己小程序的 appid: [图片] 相关开发文档: vueuniappHBuilderXstylus[图片] 二、注册开发者账号和创建应用开始开发前需要先去uni的开发者后台注册一个账号,登录注册地址:https://dev.dcloud.net.cn/,然后在里面创建一个你自己的应用: [图片] 三、安装开发工具HBuilderXHBuilderX,简称HX,是轻如编辑器,强如IDE的合体版本,有点像vscode和小程序开发工具的结合体,顶部菜单栏有一个“运行”和“发行”的菜单,直接点击:运行 —— 运行到内置浏览器,可以直接像在浏览器里一样调试。 发布App时,需要使用HBuilderX,其他开发工具无法发布App,但可以发布H5、各种小程序。如需开发App,可以先在HBuilderX里运行起来,然后在其他编辑器里修改保存代码,代码修改后会自动同步到手机基座。HBuilderX下载地址:https://www.dcloud.io/hbuilderx.html。 四、新建和运行项目先安装一些常用的插件: 内置浏览器uni-app(Vue2)编译uni-app(Vue3)编译App真机运行App云打包scss/sass编译stylus编译[图片] 创建项目 创建新项目可以通过HBuilderX顶部菜单:文件 - 新建 - 项目,导入已有项目:文件 - 导入 - 从... 运行项目 运行项目通过HBuilderX顶部菜单:运行 - 运行到...,开发阶段可先选择:运行到内置浏览器,如果有报错缺少xx插件,直接根据提示去安装对应插件,再重新运行就可以了。 [图片] 五、小程序和H5打包各平台的配置可以直接在manifest.json里配置,或者在HBuilderX开发工具里选中manifest.json文件,右侧会出现图形化界面直接选择配置 [图片] 先运行起来,然后点击:发行 - 小程序/网站 - 设置小程序/网站名字/appid/域名,打包成功后可以在dist - build 文件夹下找到对应平台的打包文件(dist - dev 目录下对应的是各平台运行文件) [图片] 六、安卓应用打包1、点击:发行 - 原生App-云打包 2、按照unpackage/cert目录下的README.md说明填写: Android包名、证书别名、证书私钥密码、选择证书文件(直接点浏览按钮,选到 unpackage/cert 目录,Android开发证书生成参考文末的说明) 3、点击打包按钮 [图片] 七、IOS应用打包1、点击:发行 - 原生App-云打包 2、按照unpackage/cert目录下的 README.md 说明填写: Bundle ID(AppID)、证书私钥密码、证书profile文件和私钥证书(直接点浏览按钮,选到 unpackage/cert 目录) 3、点击打包按钮 [图片] 使用云打包点击了打包按钮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少则几分钟,多则大半天...最终打包成功后会在控制台打印出app安装文件的下载地址: [图片] Android:apk文件,直接点击“打开所在目录”,生成的apk文件在 unpackage/release/apk文件夹下 IOS: ipa文件,直接点击“下载地址”,远程下载到本地 打包证书相关资料: Android平台云端打包证书使用说明 Android平台云端打包 - DCloud公用证书(DCloud老版证书) Android平台签名证书(.keystore)生成指南 iOS证书(.p12)和描述文件(.mobileprovision)申请 八、发布上线1、小程序 直接用小程序开发者工具导入 dist - build 文件夹下对应的目录,如微信小程序:dist/build/mp-weixin 2、H5 和web网站一样,将最终打包出来的H5文件部署到线上:dist/build/h5 3、Android 最终生成的apk文件,可以直接用聊天工具发送到安卓手机上安装使用去注册各大安卓应用市场账号,上传到应用市场供用户下载也可以自己开发一个发布页,将安卓apk放到项目里,用户点击直接下载到手机里,如果设备是ios还可以直接判断让跳转到appstore下载地址4、IOS ① 正式版本 ios正式应用只能从app store里下载,需要先注册苹果开发者账号,填写各项应用资料,上传ipa文件审核通过后才能下载使用 [图片] ② 测试版本 ios-app测试时,将ipa文件上传到蒲公英上:https://www.pgyer.com/ 用有授权的苹果手机扫描二维码在Safari浏览器里打开即可直接下载安装,或者直接在safari浏览器中输入“下载地址” 附:windows下生成安卓开发证书Android平台打包发布apk应用,需要使用数字证书(.keystore文件)进行签名,用于表明开发者身份,Android证书的生成是自助和免费的,不需要审批或付费。 可以使用JRE环境中的keytool命令生成,以下是windows平台生成证书的方法: 1、安装JRE环境 可从Oracle官方下载jre安装包:https://www.oracle.com/technetwork/java/javase/downloads/index.html(记住安装的路径,后面生成证书的时候要用到) 2、打开命令行(cmd),可以先切换到要生成的目录下 我直接在D盘根目录下生成输入: d: BashCopy 3、将JRE安装路径添加到系统环境变量 我的JRE装在D盘下 "D:\Programs\jre\bin" set PATH=%PATH%;"D:\Programs\jre\bin" BashCopy 注意这里安装路径不要写错了,我这里刚开始路径里 Programs 就少了个s,后面就一直报错:keytool不是内部或外部命令,也不是可运行的程序 4、使用keytool -genkey命令生成证书 keytool -genkey -alias testalias -keyalg RSA -keysize 2048 -validity 36500 -keystore android.keystore BashCopy testalias:是证书别名,可修改为自己想设置的字符,建议使用英文字母和数字android.keystore:是证书文件名称,可修改为自己想设置的文件名称,也可以指定完整文件路径36500:是证书的有效期,表示100年有效期,单位天,建议时间设置长一点,避免证书过期[图片] 按提示输入信息后就会在D盘根目录下生成 android.keystore 文件,这个文件就可以用来直接打包安卓app了
2022-11-30 - 小程序架构设计(二)
接着上篇文章《小程序架构设计(一)》 前边我们说到采用Web+离线包的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遗留了一个安全问题有待解决。 经过了一番讨论,我们决定把开发者的JS逻辑代码放到单独的线程去运行,因为不在Webview线程里,所以这个环境没有Webview任何接口,自然的开发者就没法直接操作Dom,也就没法动态去更改界面,“管控”的问题得以解决。 还存在一个问题:开发者没法操作Dom,如果用户交互需要界面变化的话,开发者就没办法动态变化界面了。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办法:不直接操作Dom也能做到界面更新。 其实Facebook早有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上篇文章提到的React。React引入了Virtual Dom的概念(后文简称VD),业务侧只需要改变数据即可引起界面变化,相关原理后边再写篇文章来分享。 至此小程序双线程的模型就定下来了:渲染层(Webview)+逻辑层(JSCore) [图片] 其中渲染层用了Webview进行渲染,开发者的JS逻辑运行在一个独立的JSCore线程。 渲染层提供了带有数据绑定语法的WXML,逻辑层提供了setData等等API,开发者需要进行界面变化时,只需要通过setData把变化的数据传进去,小程序框架就会进行Dom Diff等流程最后把正确的结果更新在Dom树上。 [图片] 可以看到在开发者的逻辑下层,还需要有一层小程序框架的支持(数据通信、API、VD算法等等),我们把它称为基础库。 我们在两个线程各自注入了一份基础库,渲染层的基础库含有VD的处理以及底层组件系统的机制,对上层提供一些内置组件,例如video、image等等。逻辑层的基础库主要会提供给上层一些API,例如大家经常用到的wx.login、wx.getSystemInfo等等。 解决了渲染问题,我们还要看一下用户在和界面交互时的问题。 [图片] 用户在屏幕点击某个按钮,开发者的逻辑层要处理一些事情,然后再通过setData引起界面变化,整个过程需要四次通信。对于一些强交互(例如拖动视频进度条)的场景,这样的处理流程会导致用户的操作很卡。 对于这种强交互的场景,我们引入了原生组件,这样用户和原生组件的交互可以节省两次通信。 [图片] 正如上图所示,原生组件和Webview不是在同一层级进行渲染,原生组件其实是叠在Webview之上,想必大家都遇到过这个问题,video、input、map等等原生组件总是盖在其他组件之上,这就是这个设计带来的问题。 我们也很重视这个问题,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攻克了这个难题,把原生组件渲染到Webview里,从而实现同层渲染。目前video组件已经完成同层渲染的全量发布,详细可以看我们之前的公告:同层渲染公测。 为了让开发者可以更好的开发小程序,我们在后来还引入了自定义组件和插件的概念,我们后续会有相关的文章再介绍这两块的设计,希望大家关注我们社区的文章板块。 [图片] 以上就是小程序架构设计的历史。
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