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案例
- 潮州话羅馬字注音方案
方言注音方言小程序,带发音
潮州话罗马字注音方案扫码体验
- 线上摸石狮
揭阳榕城特色民俗:行头桥摸石狮。
揭阳榕城石狮桥扫码体验
- 微信小商店·商家成长学习资料
内含开店指引、店铺运营和平台规则,帮你快速掌握小商店经营秘诀。
09-05 - [kbone-ui]打通 H5/微信小程序 多端UI库
一开始做 kbone-ui 的初衷是为了减少 kbone 的上手难度,需要提供多端的样式统一的 UI 组件库。现在,微信这边已经有了 weui 公共样式库来支持 Web 端的对外展示,其中,小程序本身基础组件也是由 weui 重构团队来做的。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kbone-ui 的方式是以小程序内置组件和拓展组件为对齐目标, 使用 weui 样式提供 H5 和 小程序体验一致的跨端 UI 组件库。 [图片] 主要思路是通过 [代码]Page[代码] 和 [代码]Component[代码] 特有环境变量来区分 小程序 和 H5 的环境: [代码]// 判断小程序端 const ismp = typeof Page === “function” && typeof Component === “function” [代码] 对外按照小程序组件,以 [代码]K[代码] 为前缀暴露一个统一的组件名称,内部H5 端通过 weui 样式来适配,而小程序端直接使用内置组件。比如: [代码]// 对外暴露: <KButton> // 小程序端: <wx-button> // H5 端: <button> + weui [代码] 快速上手 kbone-ui 的第一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为了让用户快速上手,已经提供如下可以参考的基本信息: kbone-ui 文档 wechat-miniprogram.github.io/kbone/docs/ui/intro/quickstart.html kbone-ui 示例 wechat-miniprogram.github.io/kboneui/ui/ kbone-ui 仓库 github.com/wechat-miniprogram/kbone-ui 现在的 UI 库是基于 Vue,考虑点主要是优先满足团队内部的基础开发和使用。后续会随着生态完善,计划提供对应 React 版本。 kbone-ui 和市面上大部分的其它 UI 库类似,提供了 codeSplit 和全局引用两种方式。 加载全部组件内容,并引入 weui 样式库: [代码]import KboneUI from 'kbone-ui' import 'kbone-ui/lib/weui/weui.css' Vue.use(KboneUI) [代码] 使用按需引入: [代码]import KButton from 'kbone-ui/lib/KButton.js' import KView from 'kbone-ui/lib/KView.js' import 'kbone-ui/lib/weui/weui.css' Vue.use(KButton) Vue.use(KView) [代码] UI 原理 kbone-ui 目前是基于 kbone 来实现的小程序和 Web 端的同构方案。基本方案是通过 [代码]KView[代码] 组件来模拟大部分交互 UI 的功能组件内容,比如像 [代码]KActionSheet[代码]、[代码]KToast[代码]、[代码]KToptips[代码] 等。 另外,考虑到 Web 端和小程序端的差异,kbone-ui 需要对三类组件来进行跨平台实现。 KView(div) 组件: 直接通过 KView + css 的方式来模拟一些常用组件,比如像 [代码]progress[代码]、[代码]rich-text[代码]、[代码]icon[代码]、[代码]ActionSheet[代码] 等。这些实现起来比较容易,可以直接通过 KView 实现两端复用 表单组件: 对于一些表单组件,kbone 默认是直接支持 [代码]input[type=“xx”][代码] 来模拟,不过,像 switch, editor 等还是需要通过 [代码]wx-xxx[代码] 组件来针对特有平台调用。 视图组件: swiper, picker-view 这类在 View 层具有强 UI 交互的组件,很难做到两端通用。主要小程序是双线程模型,用户自定义组件无法独立运行在 View 层。对于这类组件,只能通过 Web 端向小程序端同属性适配的方式来做。 最近 kbone-ui 的版本更新还加上了,比较重要的三个视图层组件:swiper、movable-view、scroll-view,以及其他交互组件 slider、dialog [图片] 整体来说,kbone-ui 切入的角度和 taro、mpvue 等跨端式的方式不太一样,使用 kbone-ui 可以在不脱离已有框架(Vue, React)下,实现多端开发目的,而不需要像 taro/mpvue 之类需要重新学一遍语法和框架。目前 kbone-ui 还处于比较早期状态,前期打算是对齐微信小程序实现好用易用组件,后续,也会持续维护提供更多更好用的组件。
2020-01-20 - CSS 火焰?不在话下
正文从下面开始。 今天的小技巧是使用纯 CSS 生成火焰,逼真一点的火焰。 嗯,长什么样子?在 CodePen 上输入关键字 [代码]CSS Fire[代码],能找到这样的: [图片] 或者这样的: [图片] 我们希望,仅仅使用 CSS ,效果能再更进一步吗?能不能是这样子: [图片] 如何实现 嗯,我们需要使用 [代码]filter[代码] + [代码]mix-blend-mode[代码] 的组合来完成。 很多 CSS 华而不实的效果都是 [代码]filter[代码] + [代码]mix-blend-mode[代码],很有意思,但是业务中根本用不上,当然多了解了解总没坏处。 如上图,整个蜡烛的骨架, 除去火焰的部分很简单,掠过不讲。主要来看看火焰这一块如何生成,并且如何赋予动画效果。 Step 1: filter blur && filter contrast 模糊滤镜叠加对比度滤镜产生的融合效果。 单独将两个滤镜拿出来,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代码]filter: blur()[代码]: 给图像设置高斯模糊效果。 [代码]filter: contrast()[代码]: 调整图像的对比度。 但是,当他们“合体”的时候,产生了奇妙的融合现象。 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图片] 仔细看两圆相交的过程,在边与边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边界融合的效果,通过对比度滤镜把高斯模糊的模糊边缘给干掉,利用高斯模糊实现融合效果。 利用上述 [代码]filter blur & filter contrast[代码],我们要先生成一个类似火焰形状的三角形。(略去过程) 这里类似火焰形状的三角形的具体实现过程,在这篇文章有详细的讲解:你所不知道的 CSS 滤镜技巧与细节 [图片] 父元素添加 [代码]filter: blur(5px) contrast(20)[代码],会变成这样: [图片] Step 2: 火焰粒子动画 看着已经有点样子了,接下来是火焰动画,我们先去掉父元素的 [代码]filter: blur(5px) contrast(20)[代码] ,然后继续 。 这里也是利用了 [代码]filter[代码] 的融合效果,我们在上述火焰中,利用 SASS 随机均匀分布大量大小不一的圆形棕色 div ,隐匿在火焰三角内部,大概是这样: [图片] 接下来,我们再利用 SASS,给中间每个小圆赋予一个从下往上逐渐消失的动画,并且均匀赋予不同的 [代码]animation-delay[代码],看起来会是这样: [图片] OK,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再把父元素的 [代码]filter: blur(5px) contrast(20)[代码] 打开,神奇的火焰效果就出来了: [图片] Step 3: mix-blend-mode 润色 当然,上述效果已经很不错了。经过各种尝试,调整参数,最后我发现加上 [代码]mix-blend-mode: screen[代码] 混合模式,效果更好,得到头图上面的最终效果如下: [图片] 完整源码在我的 CodePen 上:CodePen Demo – CSS Fire 另外一些效果 当然,掌握了这种方法后,这种生成火焰的技巧也可以迁移到其他效果去。下图是我鼓捣到另外一个小 Demo,当 hover 到元素的时候,产生火焰效果: [图片] CodePen Demo – Hover Fire 嗯,这些其实都是对滤镜及混合模式的一些搭配运用。按照惯例,肯定有人会留言喷了,整这些花里胡哨的有什么用,性能又不好,业务中敢上不把你的腿给打骨折。 [图片] 于我而言,虚心接受各种批评质疑及各种不同的观点,当然我是觉得搞技术一方面是实用,另一方面是兴趣使然,自娱自乐。希望喷子绕道~ 回到正题,了解了这种黏糊糊湿答答的技巧后,还可以折腾出其他很多有意思的效果,当然可能需要更多的去尝试,如下面使用一个标签实现的滴水效果: [图片] CodePen Demo – 单标签实现滴水效果 值得注意的细节点 动画虽然美好,但是具体使用的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CSS 滤镜可以给同个元素同时定义多个,例如 [代码]filter: blur(5px) contrast(150%) brightness(1.5)[代码] ,但是滤镜的先后顺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使用 [代码]filter: blur(5px) contrast(150%) brightness(1.5)[代码] 和 [代码]filter: brightness(1.5) contrast(150%) blur(5px)[代码] 处理同一张图片,得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原因在于滤镜的色值处理算法对图片处理的先后顺序。 滤镜动画需要大量的计算,不断的重绘页面,属于非常消耗性能的动画,使用时要注意使用场景。记得开启硬件加速及合理使用分层技术; [代码]blur()[代码] 混合 [代码]contrast()[代码] 滤镜效果,设置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个颜色叠加的具体算法暂时没有找到很具体的规则细则,使用时比较好的方法是多尝试不同颜色,观察取最好的效果;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上述效果都是基于黑色底色进行的,动手尝试将底色改为白色,效果会大打折扣。 最后 本文只是简单的介绍了整个思路过程,许多 CSS 代码细节,调试过程没有展现出来。主要几个 CSS 属性默认大家已经掌握了大概,阅读后可以自行去了解补充更多细节: [代码]filter[代码] [代码]mix-blend-mode[代码] 更多精彩 CSS 技术文章汇总在我的 Github – iCSS ,持续更新,欢迎点个 star 订阅收藏。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你有帮助 😃 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或者建议,可以多多交流,原创文章,文笔有限,才疏学浅,文中若有不正之处,万望告知。 最后,新开通的公众号求关注,形式希望是更短的篇幅,质量更高一些的技巧类文章,包括但不局限于 CSS: [图片]
2019-04-26 - 路由的封装
小程序提供了路由功能来实现页面跳转,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有些不方便的地方,通过封装,我们可以实现诸如路由管理、简化api等功能。 页面的跳转存在哪些问题呢? 与接口的调用一样面临url的管理问题; 传递参数的方式不太友好,只能拼装url; 参数类型单一,只支持string。 alias 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我们做一个集中管理,比如新建一个[代码]router/routes.js[代码]文件来实现alias: [代码]// routes.js module.exports = { // 主页 home: '/pages/index/index', // 个人中心 uc: '/pages/user_center/index', }; [代码] 然后使用的时候变成这样: [代码]const routes = require('../../router/routes.js'); Page({ onReady() { wx.navigateTo({ url: routes.uc, }); }, }); [代码] query 第二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个例子,假如我们跳转[代码]pages/user_center/index[代码]页面的同时还要传[代码]userId[代码]过去,正常情况下是这么来操作的: [代码]const routes = require('../../router/routes.js'); Page({ onReady() { const userId = '123456'; wx.navigateTo({ url: `${routes.uc}?userId=${userId}`, }); }, }); [代码] 这样确实不好看,我能不能把参数部分单独拿出来,不用拼接到url上呢? 可以,我们试着实现一个[代码]navigateTo[代码]函数: [代码]const routes = require('../../router/routes.js'); function navigateTo({ url, query }) { const queryStr = Object.keys(query).map(k => `${k}=${query[k]}`).join('&'); wx.navigateTo({ url: `${url}?${queryStr}`, }); } Page({ onReady() { const userId = '123456'; navigateTo({ url: routes.uc, query: { userId, }, }); }, }); [代码] 嗯,这样貌似舒服一点。 参数保真 第三个问题的情况是,当我们传递的参数argument不是[代码]string[代码],而是[代码]number[代码]或者[代码]boolean[代码]时,也只能在下个页面得到一个[代码]string[代码]值: [代码]// pages/index/index.js Page({ onReady() { navigateTo({ url: routes.uc, query: { isActive: true, }, }); }, }); // pages/user_center/index.js Page({ onLoad(options) { console.log(options.isActive); // => "true" console.log(typeof options.isActive); // => "string" console.log(options.isActive === true); // => false }, }); [代码] 上面这种情况想必很多人都遇到过,而且感到很抓狂,本来就想传递一个boolean,结果不管传什么都会变成string。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数据变成字符串之后,还能还原成原来的类型? 好熟悉,这不就是json吗?我们把要传的数据转成json字符串([代码]JSON.stringify[代码]),然后在下个页面把它转回json数据([代码]JSON.parse[代码])不就好了嘛! 我们试着修改原来的[代码]navigateTo[代码]: [代码]const routes = require('../../router/routes.js'); function navigateTo({ url, data }) { const dataStr = JSON.stringify(data); wx.navigateTo({ url: `${url}?jsonStr=${dataStr}`, }); } Page({ onReady() { navigateTo({ url: routes.uc, data: { isActive: true, }, }); }, }); [代码] 这样我们在页面中接受json字符串并转换它: [代码]// pages/user_center/index.js Page({ onLoad(options) { const json = JSON.parse(options.jsonStr); console.log(json.isActive); // => true console.log(typeof json.isActive); // => "boolean" console.log(json.isActive === true); // => true }, }); [代码] 这里其实隐藏了一个问题,那就是url的转义,假如json字符串中包含了类似[代码]?[代码]、[代码]&[代码]之类的符号,可能导致我们参数解析出错,所以我们要把json字符串encode一下: [代码]function navigateTo({ url, data }) { const dataStr = encodeURIComponent(JSON.stringify(data)); wx.navigateTo({ url: `${url}?encodedData=${dataStr}`, }); } // pages/user_center/index.js Page({ onLoad(options) { const json = JSON.parse(decodeURIComponent(options.encodedData)); console.log(json.isActive); // => true console.log(typeof json.isActive); // => "boolean" console.log(json.isActive === true); // => true }, }); [代码] 这样使用起来不方便,我们封装一下,新建文件[代码]router/index.js[代码]: [代码]const routes = require('./routes.js'); function navigateTo({ url, data }) { const dataStr = encodeURIComponent(JSON.stringify(data)); wx.navigateTo({ url: `${url}?encodedData=${dataStr}`, }); } function extract(options) { return JSON.parse(decodeURIComponent(options.encodedData)); } module.exports = { routes, navigateTo, extract, }; [代码] 页面中我们这样来使用: [代码]const router = require('../../router/index.js'); // page home Page({ onLoad(options) { router.navigateTo({ url: router.routes.uc, data: { isActive: true, }, }); }, }); // page uc Page({ onLoad(options) { const json = router.extract(options); console.log(json.isActive); // => true console.log(typeof json.isActive); // => "boolean" console.log(json.isActive === true); // => true }, }); [代码] route name 这样貌似还不错,但是[代码]router.navigateTo[代码]不太好记,[代码]router.routes.uc[代码]有点冗长,我们考虑把[代码]navigateTo[代码]换成简单的[代码]push[代码],至于路由,我们可以使用[代码]name[代码]的方式来替换原来[代码]url[代码]参数: [代码]const routes = require('./routes.js'); function push({ name, data }) { const dataStr = encodeURIComponent(JSON.stringify(data)); const url = routes[name]; wx.navigateTo({ url: `${url}?encodedData=${dataStr}`, }); } function extract(options) { return JSON.parse(decodeURIComponent(options.encodedData)); } module.exports = { push, extract, }; [代码] 在页面中使用: [代码]const router = require('../../router/index.js'); Page({ onLoad(options) { router.push({ name: 'uc', data: { isActive: true, }, }); }, }); [代码] navigateTo or switchTab 页面跳转除了navigateTo之外还有switchTab,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差异抹掉?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们在配置routes的时候就已经指定是普通页面还是tab页面,那么程序完全可以切换到对应的跳转方式。 我们修改一下[代码]router/routes.js[代码],假设home是一个tab页面: [代码]module.exports = { // 主页 home: { type: 'tab', path: '/pages/index/index', }, uc: { path: '/pages/a/index', }, }; [代码] 然后修改[代码]router/index.js[代码]中[代码]push[代码]的实现: [代码]function push({ name, data }) { const dataStr = encodeURIComponent(JSON.stringify(data)); const route = routes[name]; if (route.type === 'tab') { wx.switchTab({ url: `${route.path}`, // 注意tab页面是不支持传参的 }); return; } wx.navigateTo({ url: `${route.path}?encodedData=${dataStr}`, }); } [代码] 搞定,这样我们一个[代码]router.push[代码]就能自动切换两种跳转方式了,而且之后一旦页面类型有变动,我们也只需要修改[代码]route[代码]的定义就可以了。 直接寻址 alias用着很不错,但是有一点挺麻烦得就是每新建一个页面都要写一个alias,即使没有别名的需要,我们是不是可以处理一下,如果在alias没命中,那就直接把name转化成url?这也是阔以的。 [代码]function push({ name, data }) { const dataStr = encodeURIComponent(JSON.stringify(data)); const route = routes[name]; const url = route ? route.path : name; if (route.type === 'tab') { wx.switchTab({ url: `${url}`, // 注意tab页面是不支持传参的 }); return; } wx.navigateTo({ url: `${url}?encodedData=${dataStr}`, }); } [代码] 在页面中使用: [代码]Page({ onLoad(options) { router.push({ name: 'pages/user_center/a/index', data: { isActive: true, }, }); }, }); [代码] 注意,为了方便维护,我们规定了每个页面都必须存放在一个特定的文件夹,一个文件夹的当前路径下只能存在一个index页面,比如[代码]pages/index[代码]下面会存放[代码]pages/index/index.js[代码]、[代码]pages/index/index.wxml[代码]、[代码]pages/index/index.wxss[代码]、[代码]pages/index/index.json[代码],这时候你就不能继续在这个文件夹根路径存放另外一个页面,而必须是新建一个文件夹来存放,比如[代码]pages/index/pageB/index.js[代码]、[代码]pages/index/pageB/index.wxml[代码]、[代码]pages/index/pageB/index.wxss[代码]、[代码]pages/index/pageB/index.json[代码]。 这样是能实现功能,但是这个name怎么看都跟alias风格差太多,我们试着定义一套转化规则,让直接寻址的name与alias风格统一一些,[代码]pages[代码]和[代码]index[代码]其实我们可以省略掉,[代码]/[代码]我们可以用[代码].[代码]来替换,那么原来的name就变成了[代码]user_center.a[代码]: [代码]Page({ onLoad(options) { router.push({ name: 'user_center.a', data: { isActive: true, }, }); }, }); [代码] 我们再来改进[代码]router/index.js[代码]中[代码]push[代码]的实现: [代码]function push({ name, data }) { const dataStr = encodeURIComponent(JSON.stringify(data)); const route = routes[name]; const url = route ? route.path : `pages/${name.replace(/\./g, '/')}/index`; if (route.type === 'tab') { wx.switchTab({ url: `${url}`, // 注意tab页面是不支持传参的 }); return; } wx.navigateTo({ url: `${url}?encodedData=${dataStr}`, }); } [代码] 这样一来,由于支持直接寻址,跳转home和uc还可以写成这样: [代码]router.push({ name: 'index', // => /pages/index/index }); router.push({ name: 'user_center', // => /pages/user_center/index }); [代码] 这样一来,除了一些tab页面以及特定的路由需要写alias之外,我们也不需要新增一个页面就写一条alias这么麻烦了。 其他 除了上面介绍的navigateTo和switchTab外,其实还有[代码]wx.redirectTo[代码]、[代码]wx.navigateBack[代码]以及[代码]wx.reLaunch[代码]等,我们也可以做一层封装,过程雷同,所以我们就不再一个个介绍,这里贴一下最终简化后的api以及原生api的映射关系: [代码]router.push => wx.navigateTo router.replace => wx.redirectTo router.pop => wx.navigateBack router.relaunch => wx.reLaunch [代码] 最终实现已经在发布在github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了解:mp-router。
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