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使用第三方 npm 扩展包
上一篇传参的示例中,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像 [代码]isPast[代码](判断日期是否为过去) 或者 [代码]number[代码](距离当前的天数) 参数,根本就不需要传输嘛,这些应该是计算出来的。 然而,如果让你来写日期计算的 API,我相信绝大多数开发者,都不一定能够写出来,好在,这块有成熟的库可以使用,例如:[代码]moment.js[代码],还有 [代码]dayjs[代码],这篇文章就来介绍一下,如何在小程序中使用第三方 npm 扩展? 这块内容,官方文档已经写得比较清楚了,在工具 — 开发辅助 — npm 支持下,目录层次比较深,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建议通读一遍文档,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npm 支持的要求 小程序并非从一开始就支持 npm,而是在基础库版本 2.2.1 或以上、及开发者工具 1.02.1808300 或以上的时候,才开始支持。 所以,这两个条件一定要注意,当然,如果才开始学习小程序开发,用最新版的就可以了。 安装 dayjs 用命令行进入项目目录,使用下面命令安装 dayjs [代码]npm init npm i dayjs --production [代码] 第一条命令是初始化 npm,第二条命令是安装 dayjs 包。 然后打开开发者工具,在本地设置中,勾选使用 npm 模块,如下图: [图片] 最后,打开工具菜单,点击构建 npm 即可。 [图片] 目录变化 构建完成后,项目目录中会多出几个文件: package.json package-lock.json node_modules miniprogram_npm 前面三个是 npm 初始化时,默认生成的,最后一个目录是开发者工具构建 npm 时生成的,可以理解为小程序版的 npm 包。 [图片] 使用方法与 node.js 开发一致,下面就来完善上一篇中的例子。 页面改写 打开 days 的 index.wxml 文件,将页面静态内容替换成变量,代码如下: [代码]<view class="list" bindtap='goto' data-title="{{ day.title }}" data-date="{{ day.date }}" data-isPast="{{ day.isPast }}" data-number="{{ day.number }}"> <view class="title">{{ day.title }}</view> <view class="date-number {{ day.isPast?'primary':'danger' }}">{{ day.number }}</view> <view class="date-desc">{{ day.isPast?"已过天数":"还剩天数" }}</view> <view class="desc">{{ day.date }}</view> </view> [代码] 可以看出,从逻辑层传过来一个 day 的对象。 逻辑层添加 day 对象数据,打开 days 目录的 index.js 文件,编写代码如下: [代码]data: { day: { date: '2019-10-01', title: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 } }, [代码] 这里只有 date 和 title 属性值,并没有 isPast 和 number,因为 isPast 和 number 值应该是实时计算出来的,而无需储存。 当前的页面是不完整的,接下来就是 [代码]dayjs[代码] 上场的时候了。 引入 dayjs 初始化数据 接着编辑 js 代码,引入 dayjs 模块,编写初始化数据函数,如下代码所示: [代码]// 引入 dayjs const dayjs = require('dayjs'); // 当天日期 const today = dayjs().format('YYYY-MM-DD'); // 初始化数据 const init_data = function(day){ let date = day.date; day.isPast = today > date; day.number = dayjs(date).diff(dayjs(today), 'day'); return day; } [代码] dayjs 的用法不多介绍了,可自行查看文档,[代码]init_data[代码] 函数在初始数据上,添加了两个参数 isPast 和 number,使用 dayjs 模块提供的 API 可以快速计算它们的值。 最后,在页面事件函数 [代码]onShow[代码] 中,调用初始化函数,代码如下: [代码]onShow: function () { this.setData({ day: init_data(this.data.day) }); }, [代码] 这样,整体代码就写完了,只需要一个 [代码]title[代码] 和 [代码]date[代码],就可以实时计算出相隔的天数,引入 [代码]dayjs[代码] 模块,让这个计算的过程,简单了许多。 总结 这篇文章介绍了 npm 包的引入,安装以及使用。并实际演示了 dayjs 日期库的使用,进而完善了上一篇中的例子。 这里留一个作业题,看能不能结合前面的内容,完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日子」功能。 PS. 目前 demo 中只缺少添加日期,显示日期列表,以及存储日期的功能了,正好这些知识点,前面已经都介绍过了。 写完这篇文章,距离国庆节还剩下 22 天。 [图片] 更多文章:https://github.com/pengloo53/miniprogram-articles
2019-09-09 - 用150行代码实现Vuex 80%的功能
作者: 殷荣桧@腾讯 本文地址,欢迎查看 本文github仓库代码地址,欢迎star,谢谢。 如果你对自己用少量代码实现各个框架感兴趣,那下面这些你都可以一看: build-your-own-react build-your-own-flux build-your-own-redux 目录: 一.完成最简单的通过vuex定义全局变量,在任何一个页面可以通过this.$store.state.count可以直接使用 二.vuex中的getter方法的实现 三.mutation和commit方法的实现 四.actions和dispatch方法的实现 五.module方法的实现 六.实现:Vue.use(Vuex) 先来看一下用自己实现的的vuex替代真实的vuex的效果,看看能否正常运行,有没有报错: [图片] 从运行结果来看,运行正常,没有问题。接下来看看一步一步实现的过程: <h4>一. 完成最简单的通过vuex定义全局变量,在任何一个页面可以通过this.$store.state.count可以直接使用</h4> main.js代码如下: [代码]let store = new Vuex.Store({ state: { count: 0 } }, Vue); new Vue({ store, render: h => h(App), }).$mount('#app') [代码] store.js的代码如下: [代码]export class Store { constructor(options = {}, Vue) { this.options = options; Vue.mixin({ beforeCreate: vuexInit }); } get state () { return this.options.state; } } function vuexInit () { const options = this.$options if (options.store) { // 组件内部设定了store,则优先使用组件内部的store this.$store = typeof options.store === 'function' ? options.store() : options.store } else if (options.parent && options.parent.$store) { // 组件内部没有设定store,则从根App.vue下继承$store方法 this.$store = options.parent.$store } } [代码] 界面代码如下: [代码]<script> export default { name: 'app', created() { console.log('打印出this.$store.state.count的结果',this.$store.state.count); }, } </script> [代码] 运行结果: 成功打印出this.$store.state.count的值为0 <h4>二. vuex中的getter方法的实现</h4> main.js代码如下: [代码]let store = new Vuex.Store({ state: { count: 0 }, getters: { getStatePlusOne(state) { return state.count + 1 } } }, Vue); new Vue({ store, render: h => h(App), }).$mount('#app') [代码] store.js的代码如下: [代码]export class Store { constructor(options = {}, Vue) { this.options = options; this.getters = {} Vue.mixin({ beforeCreate: vuexInit }); forEachValue(options.getters, (getterFn, getterName) => { registerGetter(this, getterName, getterFn); }) } get state() { return this.options.state; } } function registerGetter(store, getterName, getterFn) { Object.defineProperty(store.getters, getterName, { get: () => { return getterFn(store.state) } }) } // 将对象中的每一个值放入到传入的函数中作为参数执行 function forEachValue(obj, fn) { Object.keys(obj).forEach(key => fn(obj[key], key)); } function vuexInit() { const options = this.$options if (options.store) { // 组件内部设定了store,则优先使用组件内部的store this.$store = typeof options.store === 'function' ? options.store() : options.store } else if (options.parent && options.parent.$store) { // 组件内部没有设定store,则从根App.vue下继承$store方法 this.$store = options.parent.$store } } [代码] 界面代码如下: [代码]<script> export default { name: 'app', created() { console.log('打印出this.$store.getters.getStatePlusOne的结果',this.$store.getters.getStatePlusOne); }, } </script> [代码] 运行结果: 成功打印出this.$store.getters.getStatePlusOne的值为1 <h4>三. mutation和commit方法的实现</h4> main.js代码如下: [代码]let store = new Vuex.Store({ state: { count: 0 }, mutations: { incrementFive(state) { // console.log('初始state', JSON.stringify(state)); state.count = state.count + 5; } }, getters: { getStatePlusOne(state) { return state.count + 1 } } }, Vue); [代码] store.js的代码如下: [代码]export class Store { constructor(options = {}, Vue) { Vue.mixin({ beforeCreate: vuexInit }) this.options = options; this.getters = {}; this.mutations = {}; const { commit } = this; this.commit = (type) => { return commit.call(this, type); } forEachValue(options.getters, (getterFn, getterName) => { registerGetter(this, getterName, getterFn); }); forEachValue(options.mutations, (mutationFn, mutationName) => { registerMutation(this, mutationName, mutationFn) }); this._vm = new Vue({ data: { state: options.state } }); } get state() { // return this.options.state; // 无法完成页面中的双向绑定,所以改用this._vm的形式 return this._vm._data.state; } commit(type) { this.mutations[type](); } } function registerMutation(store, mutationName, mutationFn) { store.mutations[mutationName] = () => { mutationFn.call(store, store.state); } } function registerGetter(store, getterName, getterFn) { Object.defineProperty(store.getters, getterName, { get: () => { return getterFn(store.state) } }) } // 将对象中的每一个值放入到传入的函数中作为参数执行 function forEachValue(obj, fn) { Object.keys(obj).forEach(key => fn(obj[key], key)); } function vuexInit() { const options = this.$options if (options.store) { // 组件内部设定了store,则优先使用组件内部的store this.$store = typeof options.store === 'function' ? options.store() : options.store } else if (options.parent && options.parent.$store) { // 组件内部没有设定store,则从根App.vue下继承$store方法 this.$store = options.parent.$store } } [代码] 界面代码如下: [代码]<script> export default { name: 'app', created() { console.log('打印出this.$store.getters.getStatePlusOne的结果',this.$store.getters.getStatePlusOne); }, mounted() { setTimeout(() => { this.$store.commit('incrementFive'); console.log('store state自增5后的结果', this.$store.state.count); }, 2000); }, computed: { count() { return this.$store.state.count; } } } </script> [代码] 运行结果:成功在2秒之后输出count自增5后的结果5 <h4>四. actions和dispatch方法的实现</h4> main.js代码如下: [代码]let store = new Vuex.Store({ state: { count: 0 }, actions: { countPlusSix(context) { context.commit('plusSix'); } }, mutations: { incrementFive(state) { // console.log('初始state', JSON.stringify(state)); state.count = state.count + 5; }, plusSix(state) { state.count = state.count + 6; } }, getters: { getStatePlusOne(state) { return state.count + 1 } } }, Vue); [代码] store.js的代码如下: [代码]export class Store { constructor(options = {}, Vue) { Vue.mixin({ beforeCreate: vuexInit }) this.options = options; this.getters = {}; this.mutations = {}; this.actions = {}; const { dispatch, commit } = this; this.commit = (type) => { return commit.call(this, type); } this.dispatch = (type) => { return dispatch.call(this, type); } forEachValue(options.actions, (actionFn, actionName) => { registerAction(this, actionName, actionFn); }); forEachValue(options.getters, (getterFn, getterName) => { registerGetter(this, getterName, getterFn); }); forEachValue(options.mutations, (mutationFn, mutationName) => { registerMutation(this, mutationName, mutationFn) }); this._vm = new Vue({ data: { state: options.state } }); } get state() { // return this.options.state; // 无法完成页面中的双向绑定,所以改用this._vm的形式 return this._vm._data.state; } commit(type) { this.mutations[type](); } dispatch(type) { return this.actions[type](); } } function registerMutation(store, mutationName, mutationFn) { store.mutations[mutationName] = () => { mutationFn.call(store, store.state); } } function registerAction(store, actionName, actionFn) { store.actions[actionName] = () => { actionFn.call(store, store) } } function registerGetter(store, getterName, getterFn) { Object.defineProperty(store.getters, getterName, { get: () => { return getterFn(store.state) } }) } // 将对象中的每一个值放入到传入的函数中作为参数执行 function forEachValue(obj, fn) { Object.keys(obj).forEach(key => fn(obj[key], key)); } function vuexInit() { const options = this.$options if (options.store) { // 组件内部设定了store,则优先使用组件内部的store this.$store = typeof options.store === 'function' ? options.store() : options.store } else if (options.parent && options.parent.$store) { // 组件内部没有设定store,则从根App.vue下继承$store方法 this.$store = options.parent.$store } } [代码] 界面代码如下: [代码]export default { name: 'app', created() { console.log('打印出this.$store.getters.getStatePlusOne的结果',this.$store.getters.getStatePlusOne); }, mounted() { setTimeout(() => { this.$store.commit('incrementFive'); console.log('store state自增5后的结果', this.$store.state.count); }, 2000); setTimeout(() => { this.$store.dispatch('countPlusSix'); console.log('store dispatch自增6后的结果', this.$store.state.count); }, 3000); }, computed: { count() { return this.$store.state.count; } } } [代码] 运行结果: 成功在3秒之后dipatch自增6输出11 <h4>五. module方法的实现</h4> main.js代码如下: [代码]const pageA = { state: { count: 100 }, mutations: { incrementA(state) { state.count++; } }, actions: { incrementAAction(context) { context.commit('incrementA'); } } } let store = new Vuex.Store({ modules: { a: pageA }, state: { count: 0 }, actions: { countPlusSix(context) { context.commit('plusSix'); } }, mutations: { incrementFive(state) { // console.log('初始state', JSON.stringify(state)); state.count = state.count + 5; }, plusSix(state) { state.count = state.count + 6; } }, getters: { getStatePlusOne(state) { return state.count + 1 } } }, Vue); [代码] store.js的代码如下: [代码]let _Vue; export class Store { constructor(options = {}, Vue) { _Vue = Vue Vue.mixin({ beforeCreate: vuexInit }) this.getters = {}; this._mutations = {}; // 在私有属性前加_ this._wrappedGetters = {}; this._actions = {}; this._modules = new ModuleCollection(options) const { dispatch, commit } = this; this.commit = (type) => { return commit.call(this, type); } this.dispatch = (type) => { return dispatch.call(this, type); } const state = options.state; const path = []; // 初始路径给根路径为空 installModule(this, state, path, this._modules.root); this._vm = new Vue({ data: { state: state } }); } get state() { // return this.options.state; // 无法完成页面中的双向绑定,所以改用this._vm的形式 return this._vm._data.state; } commit(type) { this._mutations[type].forEach(handler => handler()); } dispatch(type) { return this._actions[type][0](); } } class ModuleCollection { constructor(rawRootModule) { this.register([], rawRootModule) } register(path, rawModule) { const newModule = { _children: {}, _rawModule: rawModule, state: rawModule.state } if (path.length === 0) { this.root = newModule; } else { const parent = path.slice(0, -1).reduce((module, key) => { return module._children(key); }, this.root); parent._children[path[path.length - 1]] = newModule; } if (rawModule.modules) { forEachValue(rawModule.modules, (rawChildModule, key) => { this.register(path.concat(key), rawChildModule); }) } } } function installModule(store, rootState, path, module) { if (path.length > 0) { const parentState = rootState; const moduleName = path[path.length - 1]; _Vue.set(parentState, moduleName, module.state) } const context = { dispatch: store.dispatch, commit: store.commit, } const local = Object.defineProperties(context, { getters: { get: () => store.getters }, state: { get: () => { let state = store.state; return path.length ? path.reduce((state, key) => state[key], state) : state } } }) if (module._rawModule.actions) { forEachValue(module._rawModule.actions, (actionFn, actionName) => { registerAction(store, actionName, actionFn, local); }); } if (module._rawModule.getters) { forEachValue(module._rawModule.getters, (getterFn, getterName) => { registerGetter(store, getterName, getterFn, local); }); } if (module._rawModule.mutations) { forEachValue(module._rawModule.mutations, (mutationFn, mutationName) => { registerMutation(store, mutationName, mutationFn, local) }); } forEachValue(module._children, (child, key) => { installModule(store, rootState, path.concat(key), child) }) } function registerMutation(store, mutationName, mutationFn, local) { const entry = store._mutations[mutationName] || (store._mutations[mutationName] = []); entry.push(() => { mutationFn.call(store, local.state); }); } function registerAction(store, actionName, actionFn, local) { const entry = store._actions[actionName] || (store._actions[actionName] = []) entry.push(() => { return actionFn.call(store, { commit: local.commit, state: local.state, }) }); } function registerGetter(store, getterName, getterFn, local) { Object.defineProperty(store.getters, getterName, { get: () => { return getterFn( local.state, local.getters, store.state ) } }) } // 将对象中的每一个值放入到传入的函数中作为参数执行 function forEachValue(obj, fn) { Object.keys(obj).forEach(key => fn(obj[key], key)); } function vuexInit() { const options = this.$options if (options.store) { // 组件内部设定了store,则优先使用组件内部的store this.$store = typeof options.store === 'function' ? options.store() : options.store } else if (options.parent && options.parent.$store) { // 组件内部没有设定store,则从根App.vue下继承$store方法 this.$store = options.parent.$store } } [代码] 主界面代码如下: [代码]<template> <div id="app"> ==============主页================<br> 主页数量count为: {{count}}<br> pageA数量count为: {{countA}}<br> ==========以下为PageA内容==========<br> <page-a></page-a>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pageA from './pageA'; export default { name: 'app', components: { pageA }, created() { console.log('打印出this.$store.getters.getStatePlusOne的结果',this.$store.getters.getStatePlusOne); }, mounted() { setTimeout(() => { this.$store.commit('incrementFive'); console.log('store state自增5后的结果', this.$store.state.count); }, 2000); setTimeout(() => { this.$store.dispatch('countPlusSix'); console.log('store dispatch自增6后的结果', this.$store.state.count); }, 3000); }, computed: { count() { return this.$store.state.count; }, countA() { return this.$store.state.a.count; } } } </script> [代码] pageA页面如下: [代码]<template> <div> 页面A被加载 </div>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name: 'pageA', mounted() { setTimeout(() => { this.$store.dispatch('incrementAAction'); }, 5000) }, } </script> [代码] 运行结果: 在5秒后A页面触发incrementAAction,主界面中的countA变化为101,成功 <span style=“color: red”>自此:基本用了150行左右的代码实现了vuex 80%左右的功能了,其中还有namespace等不能够使用,其他基本都和源代码语法相同,如果你有兴趣仔细再看看,可以移步github仓库代码,代码是建立在阅读了vuex源代码之后写的,所以看完了本文的代码,再去看vuex的代码,相信你一定会一目了然</span> <h4>六. 实现:Vue.use(Vuex)</h4> 最后为了和vuex源代码做到最相似,同样使用Vue.use(Vuex),使用如下的代码进行实现: [代码]export function install(_Vue) { Vue = _Vue; Vue.mixin({ beforeCreate: function vuexInit() { const options = this.$options; if (options.store) { this.$store = options.store; } else if (options.parent && options.parent.$store) { this.$store = options.parent.$store; } } }) } [代码] 部门正在招新,为腾讯企业产品部,隶属CSIG事业群。福利不少,薪水很高,就等你来。有兴趣请猛戳下方两个链接。 https://www.lagou.com/jobs/5210396.html https://www.zhipin.com/job_detail/2876d4cc2cdebe2c1XNz2NW0ElU~.html 参考资料: Build a Vuex Module How does a minimal Vuex implementation look like? 从0开始写一个自己的Vuex vuex 源码: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 vuex Vue 源码(三) —— Vuex 浅谈Vue.use Vuex官方文档 vuex Github仓库
2019-03-27 - 小程序的底层框架
一切始于双线程 技术选型 上一节《小程序的诞生》中,我们也提到了小程序的双线程设计。 目前来说,页面渲染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Web 渲染。 Native 原生渲染。 Web 与 Native 两者掺杂,也即我们常说的 Hybrid 渲染。 前面也说过,小程序最终的呈现形式,是 WebView + 原生组件,Hybrid 方式。我们结合之前对小程序的期望来看: 开发门槛:Web 门槛低,不过 Native 也有像 RN 这样的框架支持 体验:Native 体验比 Web 不要好太多,Hybrid 在一定程度上比 Web 接近原生体验 版本更新:Web 支持在线更新,Native 则需要打包到微信一起审核发布 管控和安全:Web 可跳转或是改变页面内容,存在一些不可控因素和安全风险 由于小程序的宿主是微信,如果用纯客户端原生技术来编写小程序 ,那小程序代码需要与微信代码一起编包,跟随微信发版本,这种方式跟开发节奏必然都是不对的。 所以方向应该是需要像 Web 技术那样,有一份随时可更新的资源包放在云端,通过下载到本地,动态执行后即可渲染出界面。 如果用纯 Web 技术来渲染小程序,在一些有复杂交互的页面上可能会面临一些性能问题。 这是因为在 Web 技术中,UI渲染跟 JavaScript 的脚本执行都在一个单线程中执行,这就容易导致一些逻辑任务抢占UI渲染的资源。 总地看来,小程序选择了 Hybrid 的渲染方式,可以用一种近似 Web 的方式来开发,并且还可以实现在线更新代码。 同时,引入原生组件有以下好处: 扩展 Web 的能力。比如像输入框组件(input, textarea)有更好地控制键盘的能力 体验更好,同时也减轻 WebView 的渲染工作 绕过 setData、数据通信和重渲染流程,使渲染性能更好 现在,我们还剩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管控性和安全性。于是,双线程的设计被提出来了。 双线程的小程序 也不知道是哪位大佬,能想出双线程这样的模型,反正我是佩服得666的。 双线程是什么?我们先来看个官方的图: [图片] 小程序的渲染层和逻辑层分别由 2 个线程管理:渲染层的界面使用了 WebView 进行渲染,逻辑层采用 JsCore 线程运行 JS 脚本。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前面提到的管控和安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阻止开发者使用一些浏览器提供的,诸如跳转页面、操作 DOM、动态执行脚本的开放性接口。 我们可以使用客户端系统的 JavaScript 引擎,iOS下的 JavaScriptCore 框架,安卓下腾讯 x5 内核提供的 JsCore 环境。通过提供一个沙箱环境来运行开发者的 JavaScript 代码来解决。这个沙箱环境只提供纯 JavaScript 的解释执行环境,没有任何浏览器相关接口。 这就是小程序双线程模型的由来: 逻辑层:创建一个单独的线程去执行 JavaScript,在这个环境下执行的都是有关小程序业务逻辑的代码 渲染层:界面渲染相关的任务全都在 WebView 线程里执行,通过逻辑层代码去控制渲染哪些界面。一个小程序存在多个界面,所以渲染层存在多个 WebView 线程 双线程通信 把开发者的 JS 逻辑代码放到单独的线程去运行,但在 Webview 线程里,开发者就没法直接操作 DOM。那要怎么去实现动态更改界面呢? 前面我们知道,逻辑层和渲染层的通信会由 Native (微信客户端)做中转,逻辑层发送网络请求也经由 Native 转发。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把 DOM 的更新通过简单的数据通信来实现呢? Virtual DOM 相信大家都已有了解,大概是这么个过程:用JS对象模拟DOM树 -> 比较两棵虚拟DOM树的差异 -> 把差异应用到真正的DOM树上。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上,如图: [图片] 在渲染层把 WXML 转化成对应的 JS 对象。 在逻辑层发生数据变更的时候,通过宿主环境提供的 setData 方法把数据从逻辑层传递到 Native,再转发到渲染层。 经过对比前后差异,把差异应用在原来的 DOM 树上,更新界面。 我们通过把 WXML 转化为数据,通过 Native 进行转发,来实现逻辑层和渲染层的交互和通信。而这样完整的一套框架,基本上都是通过小程序的基础库来完成的。 小程序的基础库 小程序的基础库是 JavaScript 编写的,它可以被注入到渲染层和逻辑层运行。主要用于: 在渲染层,提供各类组件来组建界面的元素 在逻辑层,提供各类 API 来处理各种逻辑 处理数据绑定、组件系统、事件系统、通信系统等一系列框架逻辑 由于小程序的渲染层和逻辑层是两个线程管理,两个线程各自注入了基础库。小程序的基础库不会被打包在某个小程序的代码包里边,它会被提前内置在微信客户端。 这样可以: 降低业务小程序的代码包大小 可以单独修复基础库中的 Bug,无需修改到业务小程序的代码包 Exparser 框架 Exparser 是微信小程序的组件组织框架,内置在小程序基础库中,为小程序的各种组件提供基础的支持。小程序内的所有组件,包括内置组件和自定义组件,都由 Exparser 组织管理。Exparser 特点包括: 基于 Shadow DOM 模型:模型上与 WebComponents 的 ShadowDOM 高度相似,但不依赖浏览器的原生支持,也没有其他依赖库;实现时,还针对性地增加了其他API以支持小程序组件编程。 可在纯JS环境中运行:这意味着逻辑层也具有一定的组件树组织能力。 高效轻量:性能表现好,在组件实例极多的环境下表现尤其优异,同时代码尺寸也较小。 关于基础库和 Exparser 框架,更多的也可以参考:《小程序开发指南》 结束语 这节里大概讲了小程序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模型——双线程,关于双线程的出现、设计、数据通信,到基础库、Exparser 框架,都是一个个相关而又相互影响的选择。 关于小程序的底层框架设计,其实还涉及更多更多我们未能一时半会掌握完的内容,自定义组件、原生组件,还有他们做了很多的性能优化工作,都不是只言片语能讲完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去思考。
2019-02-27 - 小程序架构设计(一)
在微信早期,我们内部就有这样的诉求,在微信打开的H5可以调用到微信原生一些能力,例如公众号文章里可以打开公众号的Profile页。所以早期微信提供了Webview到原生的通信机制,在Webview里注入JSBridge的接口,使得H5可以通过它调用到原生能力。 [图片] 我们可以通过JSBridge微信预览图片的功能: [代码]WeixinJSBridge.invoke('imagePreview', { current: https://img1.gtimg.com/1.jpg', urls: [ 'https://img1.gtimg.com/1.jpg', 'https://img1.gtimg.com/2.jpg', 'https://img1.gtimg.com/3.jpg' ] }) [代码] 早期微信官方是没有暴露这些接口的,都是腾讯内部业务在使用,很多外部开发者发现后,就依葫芦画瓢地使用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JSBridge是微信和H5的通信协议,有一些能力可能要组合不同的能力才能完整调用。如果我们直接开放这套API,相当于所有开发者都要直接理解这样的接口协议,显然是很不合理的。 所以在2015年初的时候,微信就发布了JSSDK,其实就是隐藏了内部一些细节,包装了几十个API给到上层业务直接调用。 [图片] 前边的代码就变成了: [代码]wx.previewImage({ current: https://img1.gtimg.com/1.jpg', urls: [ 'https://img1.gtimg.com/1.jpg', 'https://img1.gtimg.com/2.jpg', 'https://img1.gtimg.com/3.jpg' ] }) [代码] 开发者可以用JSSDK来调用微信的能力,来完成一些以前H5做不到或者难以做到的事情。 能力上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但是微信里的H5体验却没有改善。 第一点是加载H5时的白屏。在微信里打开链接后会看到白屏,有一些H5的服务不稳定,这个白屏现象会更严重。 [图片] 第二点是在H5跳转到其他页面时,切换的效果也很不流畅,只能看到顶部绿色进度条在走。 [图片] 随着JSSDK的开放,还出现了更不好对付的问题。 微信上越来越多干坏事的人,有人做假红包,有人诱导分享,有伪造一些官方活动。他们会利用JSSDK的分享能力变相的去裂变分享到各个群或者朋友圈,由于JSSDK是根据域名来赋予api权限的,运营人员封了一个域名后,他们立马用别的域名又继续做坏,要知道注册一个新的域名的成本是很低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龙哥在2016年微信公开课上提出了应用号的概念,我们要重新设计一个新的移动应用开发模式,同时我们要解决刚刚提到的一些问题。 至此,我们回顾一下目前移动应用开发的一些特点: Web开发的门槛比较低,而App开发门槛偏高而且需要考虑iOS和安卓多个平台; 刚刚说到H5会有白屏和页面切换不流畅的问题,原生App的体验就很好了; H5最大的优点是随时可以上线更新,但是App的更新就比较慢,需要审核上架,还需要用户主动安装更新。 我们更想要的一种开发模式应该是要满足一下几点: 像H5一样开发门槛低; 体验一定要好,要尽可能的接近原生App体验; 让开发者可以云端更新,而且我们平台要可以管控。 很多人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Facebook的React Native(下边简称RN),是不是RN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是的,React Native貌似可以解决刚刚那些问题,我们也曾经想用RN来做。但是仔细分析了一下,我们发现了采用RN这个机制做开放平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RN只支持CSS的子集,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我们还要告诉外边千千万万的开发者,哪些CSS属性能用,哪些不能用; RN本身存在一些问题,这些依赖RN的修复,同时这样就变成太过依赖客户端发版本去解决开发者那边的Bug,这样修复周期太长。 RN前阵子还搞出了一个Lisence问题,对我们来说也是存在隐患的。 [图片] 所以我们舍弃了这样的方案,我们改用了Hybrid的方式。简单点说,就是把H5所有代码打包,一次性Load到本地再打开。这样的好处是我们可以用一种近似Web的方式来开发,同时在体验上也可以做到不错的效果,并且也是可以做到云端更新的。 [图片] 现在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平台的管控问题。 怎么理解呢?我们知道H5的界面结构是用HTML进行描述,浏览器进行一系列的解析最终绘制在界面上。 [图片] 同时浏览器提供了可以操作界面的DOM API,开发者可以用这些API进行一些界面上的变动,从而实现UI交互。 [图片] 既然我们要采用Web+离线包的方式,那我们要解决前边说过的安全问题,我们就要禁用掉很多危险的HTML标签,还要禁用掉一些API,我们要一直维护这样的白名单或者黑名单,实现成本太高了,而且未来浏览器内核一旦更新,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安全隐患。 [图片] 这就是小程序一开始遇到的问题,在下篇文章《小程序架构设计(二)》,我们再详细展开一下小程序是如何解决以上这个问题的。
2019-02-26 - 小程序架构设计(二)
接着上篇文章《小程序架构设计(一)》 前边我们说到采用Web+离线包的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遗留了一个安全问题有待解决。 经过了一番讨论,我们决定把开发者的JS逻辑代码放到单独的线程去运行,因为不在Webview线程里,所以这个环境没有Webview任何接口,自然的开发者就没法直接操作Dom,也就没法动态去更改界面,“管控”的问题得以解决。 还存在一个问题:开发者没法操作Dom,如果用户交互需要界面变化的话,开发者就没办法动态变化界面了。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办法:不直接操作Dom也能做到界面更新。 其实Facebook早有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上篇文章提到的React。React引入了Virtual Dom的概念(后文简称VD),业务侧只需要改变数据即可引起界面变化,相关原理后边再写篇文章来分享。 至此小程序双线程的模型就定下来了:渲染层(Webview)+逻辑层(JSCore) [图片] 其中渲染层用了Webview进行渲染,开发者的JS逻辑运行在一个独立的JSCore线程。 渲染层提供了带有数据绑定语法的WXML,逻辑层提供了setData等等API,开发者需要进行界面变化时,只需要通过setData把变化的数据传进去,小程序框架就会进行Dom Diff等流程最后把正确的结果更新在Dom树上。 [图片] 可以看到在开发者的逻辑下层,还需要有一层小程序框架的支持(数据通信、API、VD算法等等),我们把它称为基础库。 我们在两个线程各自注入了一份基础库,渲染层的基础库含有VD的处理以及底层组件系统的机制,对上层提供一些内置组件,例如video、image等等。逻辑层的基础库主要会提供给上层一些API,例如大家经常用到的wx.login、wx.getSystemInfo等等。 解决了渲染问题,我们还要看一下用户在和界面交互时的问题。 [图片] 用户在屏幕点击某个按钮,开发者的逻辑层要处理一些事情,然后再通过setData引起界面变化,整个过程需要四次通信。对于一些强交互(例如拖动视频进度条)的场景,这样的处理流程会导致用户的操作很卡。 对于这种强交互的场景,我们引入了原生组件,这样用户和原生组件的交互可以节省两次通信。 [图片] 正如上图所示,原生组件和Webview不是在同一层级进行渲染,原生组件其实是叠在Webview之上,想必大家都遇到过这个问题,video、input、map等等原生组件总是盖在其他组件之上,这就是这个设计带来的问题。 我们也很重视这个问题,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攻克了这个难题,把原生组件渲染到Webview里,从而实现同层渲染。目前video组件已经完成同层渲染的全量发布,详细可以看我们之前的公告:同层渲染公测。 为了让开发者可以更好的开发小程序,我们在后来还引入了自定义组件和插件的概念,我们后续会有相关的文章再介绍这两块的设计,希望大家关注我们社区的文章板块。 [图片] 以上就是小程序架构设计的历史。
2019-02-27 - 如何写出一手好的小程序之多端架构篇
本文大致需要 14m+ 的阅读时间。 简述小程序的通信体系 为了大家能更好的开发出一些高质量、高性能的小程序,这里带大家理解一下小程序在不同端上架构体系的区分,更好的让大家理解小程序一些特有的代码写作方式。 整个小程序开发生态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 桌面 nwjs 的微信开发者工具(PC 端) 移动 APP 的正式运行环境 一开始的考虑是使用双线程模型来解决安全和可控性问题。不过,随着开发的复杂度提升,原有的双线程通信耗时对于一些高性能的小程序来说,变得有些不可接受。也就是每次更新 UI 都是通过 webview 来手动调用 API 实现更新。原始的基础架构,可以参考官方图: [图片] 不过上面那张图其实有点误导行为,因为,webview 渲染执行在手机端上其实是内核来操作的,webview 只是内核暴露的一下 DOM/BOM 接口而已。所以,这里就有一个性能突破点就是,JSCore 能否通过 Native 层直接拿到内核的相关接口?答案是可以的,所以上面那种图其实可以简单的再进行一下相关划分,新的如图所示: [图片] 简单来说就是,内核改改,然后将规范的 webview 接口,选择性的抽一份给 JsCore 调用。但是,有个限制是 Android 端比较自由,通过 V8 提供 plugin 机制可以这么做,而 IOS 上,苹果爸爸是不允许的,除非你用的是 IOS 原生组件,这样的话就会扯到同层渲染这个逻辑。其实他们的底层内容都是一致的。 后面为了大家能更好理解在小程序具体开发过程中,手机端调试和在开发者工具调试的大致区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两者各自的执行逻辑。 tl;dr 开发者工具 通信体系 (只能采用双向通信) 即,所有指令都是通过 appservice <=> nwjs 中间层 <=> webview Native 端运行的通信体系: 小程序基础通信:双向通信-- ( core <=> webview <=> intermedia <=> appservice ) 高阶组件通信:单向通信体系 ( appservice <= android/Swift => core) JSCore 具体执行 appservice 的逻辑内容 开发者工具的通信模式 一开始考虑到安全可控的原因使用的是双线程模型,简单来说你的所有 JS 执行都是在 JSCore 中完成的,无论是绑定的事件、属性、DOM操作等,都是。 开发者工具,主要是运行在 PC 端,它内部是使用 nwjs 来做,不过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里,直接按照 nwjs 的大致技术来讲。开发者工具使用的架构是 基于 nwjs 来管理一个 webviewPool,通过 webviewPool 中,实现 appservice_webview 和 content_webview。 所以在小程序上的一些性能难点,开发者工具上并不会构成很大的问题。比如说,不会有 canvas 元素上不能放置 div,video 元素不能设置自定义控件等。整个架构如图: [图片] 当你打开开发者工具时,你第一眼看见的其实是 appservice_webview 中的 [代码]Console[代码] 内容。 [图片] content_webview 对外其实没必要暴露出来,因为里面执行的小程序底层的基础库和 开发者实际写的代码关系不大。大家理解的话,可以就把显示的 WXML 假想为 content_webview。 [图片] 当你在实际预览页面执行逻辑时,都是通过 content_webview 把对应触发的信令事件传递给 service_webview。因为是双线程通信,这里只要涉及到 DOM 事件处理或者其他数据通信的都是异步的,这点在写代码的时候,其实非常重要。 如果在开发时,需要什么困难,欢迎联系:开发者专区 | 微信开放社区 IOS/Android 协议分析 前面简单了解了开发者工具上,小程序模拟的架构。而实际运行到手机上,里面的架构设计可能又会有所不同。主要的原因有: IOS 和 Android 对于 webview 的渲染逻辑不同 手机上性能瓶颈,JS 原始不适合高性能计算 video 等特殊元素上不能被其他 div 覆盖 … 一开始做小程序的双线程架构和开发者工具比较类似,content_webview 控制页面渲染,appservice 在手机上使用 JSCore 来进行执行。它的默认架构图其实就是这个: [图片] 但是,随着用户量的满满增多,对小程序的期望也就越高: 小程序的性能是被狗吃了么? 小程序打开速度能快一点么? 小程序的包大小为什么这么小? … 这些,我们都知道,所以都在慢慢一点一点的优化。考虑到原生 webview 的渲染性能很差,组内大神 rex 提出了使用同层渲染来解决性能问题。这个办法,不仅搞定了 video 上不能覆盖其他元素,也提高了一下组件渲染的性能。 开发者在手机上具体开发时,对于某些 高阶组件,像 video、canvas 之类的,需要注意它们的通信架构和上面的双线程通信来说,有了一些本质上的区别。为了性能,这里底层使用的是原生组件来进行渲染。这里的通信成本其实就回归到 native 和 appservice 的通信。 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 appservice 和 native 的关系,这里顺便简单介绍一下 JSCore 的相关执行方法。 JSCore 深入浅出 在 IOS 和 Android 上,都提供了 JSCore 这项工程技术,目的是为了独立运行 JS 代码,而且还提供了 JSCore 和 Native 通信的接口。这就意味着,通过 Native 调起一个 JSCore,可以很好的实现 Native 逻辑代码的日常变更,而不需要过分的依靠发版本来解决对应的问题,其实如果不是特别严谨,也可以直接说是一种 "热更新" 机制。 在 Android 和 IOS 平台都提供了各自运行的 JSCore,在国内大环境下运行的工程库为: Anroid: 国内平台较为分裂,不过由于其使用的都是 Google 的 Android 平台,所以,大部分都是基于 chromium 内核基础上,加上中间层来实现的。在腾讯内部通常使用的是 V8 JSCore。 IOS: 在 IOS 平台上,由于是一整个生态闭源,在使用时,只能是基于系统内嵌的 webkit 引擎来执行,提供 webkit-JavaScriptCore 来完成。 这里我们主要以具有官方文档的 webkit-JavaScriptCore 来进行讲解。 JSCore 核心基础 普遍意义上的 JSCore 执行架构可以分为三部分 JSVirtualMachine、JSContext、JSValue。由这三者构成了 JSCore 的执行内容。具体解释参考如下: JSVirtualMachine: 它通过实例化一个 VM 环境来执行 js 代码,如果你有多个 js 需要执行,就需要实例化多个 VM。并且需要注意这几个 VM 之间是不能相互交互的,因为容易出现 GC 问题。 JSContext: jsContext 是 js代码执行的上下文对象,相当于一个 webview 中的 window 对象。在同一个 VM 中,你可以传递不同的 Context。 JSValue: 和 WASM 类似,JsValue 主要就是为了解决 JS 数据类型和 swift 数据类型之间的相互映射。也就是说任何挂载在 jsContext 的内容都是 JSValue 类型,swift 在内部自动实现了和 JS 之间的类型转换。 大体内容可以参考这张架构图: [图片] 当然,除了正常的执行逻辑的上述是三个架构体外,还有提供接口协议的类架构。 JSExport: 它 是 JSCore 里面,用来暴露 native 接口的一个 protocol。简单来说,它会直接将 native 的相关属性和方法,直接转换成 prototype object 上的方法和属性。 简单执行 JS 脚本 使用 JSCore 可以在一个上下文环境中执行 JS 代码。首先你需要导入 JSCore: [代码]import JavaScriptCore //记得导入JavaScriptCore [代码] 然后利用 Context 挂载的 evaluateScript 方法,像 new Function(xxx) 一样传递字符串进行执行。 [代码]let contet:JSContext = JSContext() // 实例化 JSContext context.evaluateScript("function combine(firstName, lastName) { return firstName + lastName; }") let name = context.evaluateScript("combine('villain', 'hr')") print(name) //villainhr // 在 swift 中获取 JS 中定义的方法 let combine = context.objectForKeyedSubscript("combine") // 传入参数调用: // 因为 function 传入参数实际上就是一个 arguemnts[fake Array],在 swift 中就需要写成 Array 的形式 let name2 = combine.callWithArguments(["jimmy","tian"]).toString() print(name2) // jimmytian [代码] 如果你想执行一个本地打进去 JS 文件的话,则需要在 swift 里面解析出 JS 文件的路径,并转换为 String 对象。这里可以直接使用 swift 提供的系统接口,Bundle 和 String 对象来对文件进行转换。 [代码]lazy var context: JSContext? = { let context = JSContext() // 1 guard let commonJSPath = Bundle.main.path(forResource: "common", ofType: "js") else { // 利用 Bundle 加载本地 js 文件内容 print("Unable to read resource files.") return nil } // 2 do { let common = try String(contentsOfFile: commonJSPath, encoding: String.Encoding.utf8) // 读取文件 _ = context?.evaluateScript(common) // 使用 evaluate 直接执行 JS 文件 } catch (let error) { print("Error while processing script file: \(error)") } return context }() [代码] JSExport 接口的暴露 JSExport 是 JSCore 里面,用来暴露 native 接口的一个 protocol,能够使 JS 代码直接调用 native 的接口。简单来说,它会直接将 native 的相关属性和方法,直接转换成 prototype object 上的方法和属性。 那在 JS 代码中,如何执行 Swift 的代码呢?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使用 JSExport 的方式来实现 class 的传递。通过 JSExport 生成的 class,实际上就是在 JSContext 里面传递一个全局变量(变量名和 swift 定义的一致)。这个全局变量其实就是一个原型 prototype。而 swift 其实就是通过 context?.setObject(xxx) API ,来给 JSContext 导入一个全局的 Object 接口对象。 那应该如何使用该 JSExport 协议呢? 首先定义需要 export 的 protocol,比如,这里我们直接定义一个分享协议接口: [代码]@objc protocol WXShareProtocol: JSExport { // js调用App的微信分享功能 演示字典参数的使用 func wxShare(callback:(share)->Void) // setShareInfo func wxSetShareMsg(dict: [String: AnyObject]) // 调用系统的 alert 内容 func showAlert(title: String,msg:String) } [代码] 在 protocol 中定义的都是 public 方法,需要暴露给 JS 代码直接使用的,没有在 protocol 里面声明的都算是 私有 属性。接着我们定义一下具体 WXShareInface 的实现: [代码]@objc class WXShareInterface: NSObject, WXShareProtocol { weak var controller: UIViewController? weak var jsContext: JSContext? var shareObj:[String:AnyObject] func wxShare(_ succ:()->{}) { // 调起微信分享逻辑 //... // 成功分享回调 succ() } func setShareMsg(dict:[String:AnyObject]){ self.shareObj = ["name":dict.name,"msg":dict.msg] // ... } func showAlert(title: String, message: String) { let alert = AlertController(title: title, message: message, preferredStyle: .Alert) // 设置 alert 类型 alert.addAction(AlertAction(title: "确定", style: .Default, handler: nil)) // 弹出消息 self.controller?.presentViewController(alert, animated: true, completion: nil) } // 当用户内容改变时,触发 JS 中的 userInfoChange 方法。 // 该方法是,swift 中私有的,不会保留给 JSExport func userChange(userInfo:[String:AnyObject]) { let jsHandlerFunc = self.jsContext?.objectForKeyedSubscript("\(userInfoChange)") let dict = ["name": userInfo.name, "age": userInfo.age] jsHandlerFunc?.callWithArguments([dict]) } } [代码] 类是已经定义好了,但是我们需要将当前的类和 JSContext 进行绑定。具体步骤是将当前的 Class 转换为 Object 类型注入到 JSContext 中。 [代码]lazy var context: JSContext? = { let context = JSContext() let shareModel = WXShareInterface() do { // 注入 WXShare Class 对象,之后在 JSContext 就可以直接通过 window.WXShare 调用 swift 里面的对象 context?.setObject(shareModel, forKeyedSubscript: "WXShare" as (NSCopying & NSObjectProtocol)!) } catch (let error) { print("Error while processing script file: \(error)") } return context }() [代码] 这样就完成了将 swift 类注入到 JSContext 的步骤,余下的只是调用问题。这里主要考虑到你 JS 执行的位置。比如,你可以直接通过 JSCore 执行 JS,或者直接将 JSContext 和 webview 的 Context 绑定在一起。 直接本地执行 JS 的话,我们需要先加载本地的 js 文件,然后执行。现在本地有一个 share.js 文件: [代码]// share.js 文件 WXShare.setShareMsg({ name:"villainhr", msg:"Learn how to interact with JS in swift" }); WXShare.wxShare(()=>{ console.log("the sharing action has done"); }) [代码] 然后,我们需要像之前一样加载它并执行: [代码]// swift native 代码 // swift 代码 func init(){ guard let shareJSPath = Bundle.main.path(forResource:"common",ofType:"js") else{ return } do{ // 加载当前 shareJS 并使用 JSCore 解析执行 let shareJS = try String(contentsOfFile: shareJSPath, encoding: String.Encoding.utf8) self.context?.evaluateScript(shareJS) } catch(let error){ print(error) } } [代码] 如果你想直接将当前的 WXShareInterface 绑定到 Webview Context 中的话,前面实例的 Context 就需要直接修改为 webview 的 Context。对于 UIWebview 可以直接获得当前 webview 的Context,但是 WKWebview 已经没有了直接获取 context 的接口,wkwebview 更推崇使用前文的 scriptMessageHandler 来做 jsbridge。当然,获取 wkwebview 中的 context 也不是没有办法,可以通过 KVO 的 trick 方式来拿到。 [代码]// 在 webview 加载完成时,注入相关的接口 func webViewDidFinishLoad(webView: UIWebView) { // 加载当前 View 中的 JSContext self.jsContext = webView.valueForKeyPath("documentView.webView.mainFrame.javaScriptContext") as! JSContext let model = WXShareInterface() model.controller = self model.jsContext = self.jsContext // 将 webview 的 jsContext 和 Interface 绑定 self.jsContext.setObject(model, forKeyedSubscript: "WXShare") // 打开远程 URL 网页 // guard let url = URL(string: "https://www.villainhr.com") else { // return //} // 如果没有加载远程 URL,可以直接加载 // let request = URLRequest(url: url) // webView.load(request) // 在 jsContext 中直接以 html 的形式解析 js 代码 // let url = NSBundle.mainBundle().URLForResource("demo", withExtension: "html") // self.jsContext.evaluateScript(try? String(contentsOfURL: url!, encoding: NSUTF8StringEncoding)) // 监听当前 jsContext 的异常 self.jsContext.exceptionHandler = { (context, exception) in print("exception:", exception) } } [代码] 然后,我们可以直接通过上面的 share.js 调用 native 的接口。 原生组件的通信 JSCore 实际上就是在 native 的一个线程中执行,它里面没有 DOM、BOM 等接口,它的执行和 nodeJS 的环境比较类似。简单来说,它就是 ECMAJavaScript 的解析器,不涉及任何环境。 在 JSCore 中,和原生组件的通信其实也就是 native 中两个线程之间的通信。对于一些高性能组件来说,这个通信时延已经减少很多了。 那两个之间通信,是传递什么呢? 就是 事件,DOM 操作等。在同层渲染中,这些信息其实都是内核在管理。所以,这里的通信架构其实就变为: [图片] Native Layer 在 Native 中,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能够在内核中设置 proxy,能很好的捕获用户在 UI 界面上触发的事件,这里由于涉及太深的原生知识,我就不过多介绍了。简单来说就是,用户的一些 touch 事件,可以直接通过 内核暴露的接口,在 Native Layer 中触发对应的事件。这里,我们可以大致理解内核和 Native Layer 之间的关系,但是实际渲染的 webview 和内核有是什么关系呢? 在实际渲染的 webview 中,里面的内容其实是小程序的基础库 JS 和 HTML/CSS 文件。内核通过执行这些文件,会在内部自己维护一个渲染树,这个渲染树,其实和 webview 中 HTML 内容一一对应。上面也说过,Native Layer 也可以和内核进行交互,但这里就会存在一个 线程不安全的现象,有两个线程同时操作一个内核,很可能会造成泄露。所以,这里 Native Layer 也有一些限制,即,它不能直接操作页面的渲染树,只能在已有的渲染树上去做节点类型的替换。 最后总结 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家更加了解一下小程序架构模式在开发者工具和手机端上的不同,更好的开发出一些高性能、优质的小程序应用。这也是小程序中心一直在做的事情。最后,总结一下前面将的几个重要的点: 开发者工具只有双线程架构,通过 appservice_webview 和 content_webview 的通信,实现小程序手机端的模拟。 手机端上,会根据组件性能要求的不能对应优化使用不同的通信架构。 正常 div 渲染,使用 JSCore 和 webview 的双线程通信 video/map/canvas 等高阶组件,通常是利用内核的接口,实现同层渲染。通信模式就直接简化为 内核 <=> Native <=> appservice。(速度贼快) 参考: 教程 | 《小程序开发指南》
2019-02-19 - 实现小程序canvas拖拽功能
组件地址 https://github.com/jasondu/wx-comp-canvas-drag 实现效果 [图片] 如何实现 使用canvas 使用movable-view标签 由于movable-view无法实现旋转,所以选择使用canvas 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将多个元素渲染到canvas上 如何知道手指在元素上、如果多个元素重叠如何知道哪个元素在最上层 如何实现拖拽元素 如何缩放、旋转、删除元素 看起来挺简单的嘛,就把上面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实现功能了;接下来我们一一解决。 如何将多个元素渲染到canvas上 定义一个DragGraph类,传入元素的各种属性(坐标、尺寸…)实例化后推入一个渲染数组里,然后再循环这个数组调用实例中的渲染方法,这样就可以把多个元素渲染到canvas上了。 如何知道手指在元素上、如果多个元素重叠如何知道哪个元素在最上层 在DragGraph类中定义了判断点击位置的方法,我们在canvas上绑定touchstart事件,将手指的坐标传入上面的方法,我们就可以知道手指是点击到元素本身,还是删除图标或者变换大小的图标上了,这个方法具体怎么判断后面会讲解。 通过循环渲染数组判断是非点击到哪个元素到,如果点击中了多个元素,也就是多个元素重叠,那第一个元素就是最上层的元素啦。 ###如何实现拖拽元素 通过上面我们可以判断手指是否在元素上,当touchstart事件触发时我们记录当前的手指坐标,当touchmove事件触发时,我们也知道这时的坐标,两个坐标取差值,就可以得出元素位移的距离啦,修改这个元素实例的x和y,再重新循环渲染渲染数组就可以实现拖拽的功能。 如何缩放、旋转、删除元素 这一步相对比较难一点,我会通过示意图跟大家讲解。 我们先讲缩放和旋转 [图片] 通过touchstart和touchmove我们可以获得旋转前的旋转后的坐标,图中的线A为元素的中点和旋转前点的连线;线B为元素中点和旋转后点的连线;我们只需要求A和B两条线的夹角就可以知道元素旋转的角度。缩放尺寸为A和B两条线长度之差。 计算旋转角度的代码如下: [代码]const centerX = (this.x + this.w) / 2; // 中点坐标 const centerY = (this.y + this.h) / 2; // 中点坐标 const diffXBefore = px - centerX; // 旋转前坐标 const diffYBefore = py - centerY; // 旋转前坐标 const diffXAfter = x - centerX; // 旋转后坐标 const diffYAfter = y - centerY; // 旋转后坐标 const angleBefore = Math.atan2(diffYBefore, diffXBefore) / Math.PI * 180; const angleAfter = Math.atan2(diffYAfter, diffXAfter) / Math.PI * 180; // 旋转的角度 this.rotate = currentGraph.rotate + angleAfter - angleBefore; [代码] 计算缩放尺寸的代码如下: [代码]// 放大 或 缩小 this.x = currentGraph.x - (x - px); this.y = currentGraph.y - (x - px); [代码]
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