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案例
- Thoughts Lab
Thoughts Lab 是基于 uni-app 开发的『工具集小程序』,采用通用型分层架构,支持多端发布迁移。
Thoughts Lab 工具集扫码体验
- 珊瑚文本内容安全接口是否不支持使用公众号 access_token 调用?
使用公众号的 access_token 无法调用珊瑚文本内容安全接口,与文档描述不符: {"errcode":48001,"errmsg":"api unauthorized rid: 5f3bbf78-431206f9-2efa008c"} 小程序调用正常。
2020-08-18 - 微信内H5调用JSSDK支付wx.chooseWXPay不回调
调用wx.chooseWXPay支付成功不会进入JS中success是什么情况,代码如下 wx.chooseWXPay({ timestamp: result.timeStamp, nonceStr: result.nonceStr, package: result.package, signType: result.signType, paySign: result.paySign, success: function(res) { // 支付成功后的回调函数 alert("支付成功:"); }, error: function() { alert("支付失败"); }, cancel: function() { alert("支付取消"); }, complete: function() { alert("支付完成"); }, });
2019-01-16 - 浅谈前端响应式设计(二)
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几种响应式的方案,以及它们的缺点。本文将介绍Observable以及它的一个实现,以及它在处理响应式时相对于上篇博客中的方案的巨大优势(推荐两篇文章对比阅读)。 Observable是一个集合了观察者模式、迭代器模式和函数式的库,提供了基于事件流的强大的异步处理能力,并且已在Stage 1草案中。本文介绍的Rxjs是Observable的一个实现,它是ReactiveX众多语言中的JavaScript版本。 在JavaScript中,我们可以使用T | null去处理一个单值,使用Iterator去处理多个值得情况,使用Promise处理异步的单个值,而Observable则填补了缺失的“异步多个值”。 [图片] 使用Rxjs 上文提到使用Event Emitter做响应式处理,在Rxjs中稍有些不同: [代码]/* const change$ = new Subject(); <Input change$={change$} /> <Search change$={change$} /> */ class Input extends Component { state = { value: '' }; onChange = e => { this.props.change$.next(e.target.value); }; componentDidMount() { this.subscription = this.props.change$.subscribe(value => { this.setState({ value }); }); } componentWillUnmount() { this.subscription.ubsubscribe(); } render() { const { value } = this.state; return <input value={value} onChange={this.onChange} />; } } class Search extends Component { // ... componentDidMount() { this.subscription = this.props.change$.subscribe(value => { ajax(/* ... */).then(list => this.setState({ list }) ); }); } componentWillUnmount() { this.subscription.ubsubscribe(); } render() { const { list } = this.state; return <ul>{list.map(item => <li key={item.id}>{item.value}</li>)}</ul>; } } [代码] 在这里,我们虽然也需要手动释放对事件的订阅,但是得益于Rxjs的设计,我们不需要像Event Emitter那样去存下回调函数的实例,用于释放订阅,因此我们很容易就可以通过高阶组件解决这个问题。例如: [代码]const withObservables = observables => ChildComponent =>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subscriptions = {}; this.state = {}; Object.keys(observables).forEach(key => { this.subscriptions[key] = observables[key].subscribe(value => { this.setState({ [key]: value }); }); }); } onNext = (key, value) => { observables[key].next(value); }; componentWillUnmount() { Object.keys(this.subscriptions).forEach(key => { this.subscriptions[key].unsubscribe(); }); } render() { return ( <ChildComponent {...this.props} {...this.state} onNext={this.onNext} /> ); } }; }; [代码] 这样在需要聚合多个数据源时,也不会像Event Emitter那样手动释放资源造成麻烦。同时,在Rxjs中我们还有专用于聚合数据源的方法: [代码]Observable.combineLatest(foo$, bar$) .pipe( // ... ); [代码] 显然相对于Event Emitter的方式十分高效,同时它相对于Mobx也有巨大的优势。在Mobx中,我们提到需要聚合多个数据源的时候,采用autoRun的方式容易收集到不必要的依赖,使用observe则不够高效。在Rxjs中,显然不会有这些问题,combineLatest可以以很简练的方式声明需要聚合的数据源,同时,得益于Rxjs设计,我们不需要像Mobx一个一个去调用observe返回的析构,只需要处理每一个subscribe返回的subscription: [代码]class Foo extends 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subscription = Observable.combineLatest(foo$, bar$) .pipe( // ... ) .subscribe(() => { // ... }); } componentWillUnmount() { this.subscription.unsubscribe(); } } [代码] 异步处理 Rxjs使用操作符去描述各种行为,每一个操作符会返回一个新的Observable,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后续的操作。例如,使用map操作符就可以实现对数据的转换: [代码]foo$.map(event => event.target.value); [代码] Rxjs 5.5之后所有的Observable上都引入了一个pipe方法,接收若干个操作符,pipe方法会返回一个Observable。因此,我们可以很容易配合tree shaking实现对操作符的按需引入,而不是把整个Rxjs引入进来: [代码]import { map } from 'rxjs/operators'; foo$.pipe(map(event => event.target.value)); [代码] 推荐使用这种写法。 在讨论面向对象的响应式的响应式中,我们提到对于异步的问题,面向对象的方式不好处理。在Observable中我们可以通过switchMap操作符处理异步问题,一个异步搜索看起来会是这样: [代码]input$.pipe(switchMap(keyword => Observable.ajax(/* ... */))); [代码] 在处理异步单值时,我们可以使用Promise,而Observable用于处理异步多个值,我们可以很容易把一个Promise转成一个Observable,从而复用已有的异步代码: [代码]input$.pipe(switchMap(keyword => fromPromise(search(/* ... */)))); [代码] switchMap接受一个返回Observable的函数作为参数,下游的流就会切到这个返回的Observable。 而要聚合多个数据源并做异步处理时: [代码]combineLatest(foo$, bar$).pipe( switchMap(keyword => fromPromise(someAsyncOperation(/* ... */))) ); [代码] 同时,由于标准制定的Promise是没有cancel方法的,有时候我们要取消异步方法的时候就有些麻烦(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并发安全问题)。switchMap当上游有新值到来时,会忽略结束已有未完成的Observable然后调用函数返回一个新的Observable,我们只使用一个函数就解决了并发安全问题。当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switchMap、mergeMap、concatMap、exhaustMap等。 而对于时间轴的操作,Rxjs也有巨大优势。上篇博客中提到当我们需要延时 5 秒做操作时,无论是Event Emitter还是面向对象的方式都力不从心,而在Rxjs中我们只需要一个delay操作符即可解决问题: [代码]input$.pipe( delay(5000) // 下游会在input$值到来后5秒才接到数据 ); [代码] 用 Rxjs 处理数据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事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往往会需要存储数据,而Observable被设计成用于处理事件,因此它有很多符合事件直觉的设计。 Observable被设计为懒(lazy)的,当当没有订阅者时,一个流不会执行。对于事件而言,没有事件的消费者那么不执行也不会有问题。而在 GUI 中,订阅者可能是View: [代码]class View extends Component { state = { input: '' }; componentDidMount() { this.subscription = input$.subscribe(input => { this.setState({ input }); }); } componentWillUnmount() { this.subscription.unsubscribe(); } render() { // ... } } [代码] 由于这个View可能不存在,例如路由被切走了,那么我们的事件源就没有了订阅者,他就不会运行。但是我们希望在路由被且走后,后台的数据依然会继续。 对于事件而言,在事件发生之后的订阅者不会受到订阅之前的逻辑。例如在EventEmitter中: [代码]eventEmitter.emit('hello', 1); // ... eventEmitter.on('hello', function listener() {}); [代码] 由于listener是在hello事件发生后在监听的,不会收到值为1的事件。但是这在处理数据的时候会造成麻烦,我们的数据在View被卸载(例如路由切走)后丢失。 同时,由于Observable没有提供直接取到内部状态的方法,当我们使用Observable处理数据时,我们不方便随时拿到数据。那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Observable强大抽象能力去赋能数据层呢? 回到Redux。Redux的事件(Action)其实是一个事件流,那么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把Redux的事件流融入到Rxjs流中: [代码]() => next => { const action$ = new Subject(); return action => { action$.next(action); // ... }; }; [代码] 通过这样的封装,redux-observable就能让我们把Observable强大的事件描述和处理能力和Redux结合。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根据Action去处理副作用: [代码]action$.pipe( ofType('ACTION_1'), switchMap(() => { // ... }), map(res => ({ type: 'ACTION_2', payload: res })) ); action$.pipe( ofType('ACTION_3'), mergeMap(() => { // ... }), map(res => ({ type: 'ACTION_4', payload: res })) ); [代码] Redux Observable使我们可以结合Redux和Observable。在这里,Action被视作一个流,ofType相当于filter(action => action.type === ‘SOME_ACTION’),从而得到需要监听的Action,得益于Redux的设计,我们可以通过监听Action去完成副作用的处理或者监听数据变化。最后这个流返回一个新的Action流,Redux Observable会把这个新的Action流中的Action dispatch出去。由此,我们在使用Redux存储数据的基础上获得了Rxjs对异步事件的强大处理能力。 查看更多>> 浅谈前端响应式设计(一)
2019-03-20 - 浅谈前端响应式设计(一)
现实世界有很多是以响应式的方式运作的,例如我们会在收到他人的提问,然后做出响应,给出相应的回答。在开发过程中我也应用了大量的响应式设计,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能抛砖引玉。 响应式编程(Reactive Programming)和普通的编程思路的主要区别在于,响应式以推(push)的方式运作,而非响应式的编程思路以拉(pull)的方式运作。例如,事件就是一个很常见的响应式编程,我们通常会这么做: [代码]button.on('click', () => { // ... }) [代码] 而非响应式方式下,就会变成这样: [代码]while (true) { if (button.clicked) { // ... } } [代码] 显然,无论在是代码的优雅度还是执行效率上,非响应式的方式都不如响应式的设计。 Event Emitter Event Emitter是大多数人都很熟悉的事件实现,它很简单也很实用,我们可以利用Event Emitter实现简单的响应式设计,例如下面这个异步搜索: [代码]class Input extends Component { state = { value: '' } onChange = e => { this.props.events.emit('onChange', e.target.value) } afterChange = value => { this.setState({ value }) } componentDidMount() { this.props.events.on('onChange', this.afterChange) } componentWillUnmount() { this.props.events.off('onChange', this.afterChange) } render() { const { value } = this.state return ( <input value={value} onChange={this.onChange} /> ) } } class Search extends Component { doSearch = (value) => { ajax(/* ... */).then(list => this.setState({ list })) } componentDidMount() { this.props.events.on('onChange', this.doSearch) } componentWillUnmount() { this.props.events.off('onChange', this.doSearch) } render() { const { list } = this.state return ( <ul> {list.map(item => <li key={item.id}>{item.value}</li>)} </ul> ) } } [代码] 这里我们会发现用Event Emitter的实现有很多缺点,需要我们手动在componentWillUnmount里进行资源的释放。它的表达能力不足,例如我们在搜索的时候需要聚合多个数据源的时候: [代码]class Search extends Component { foo = '' bar = '' doSearch = () => { ajax({ foo, bar }).then(list => this.setState({ list })) } fooChange = value => { this.foo = value this.doSearch() } barChange = value => { this.bar = value this.doSearch() } componentDidMount() { this.props.events.on('fooChange', this.fooChange) this.props.events.on('barChange', this.barChange) } componentWillUnmount() { this.props.events.off('fooChange', this.fooChange) this.props.events.off('barChange', this.barChange) } render() { // ... } } [代码] 显然开发效率很低。 Redux Redux采用了一个事件流的方式实现响应式,在Redux中由于reducer必须是纯函数,因此要实现响应式的方式只有订阅中或者是在中间件中。 如果通过订阅store的方式,由于Redux不能准确拿到哪一个数据放生了变化,因此只能通过脏检查的方式。例如: [代码]function createWatcher(mapState, callback) { let previousValue = null return (store) => { store.subscribe(() => { const value = mapState(store.getState()) if (value !== previousValue) { callback(value) } previousValue = value }) } } const watcher = createWatcher(state => { // ... }, () => { // ... }) watcher(store) [代码] 这个方法有两个缺点,一是在数据很复杂且数据量比较大的时候会有效率上的问题;二是,如果mapState函数依赖上下文的话,就很难办了。在react-redux中,connect函数中mapStateToProps的第二个参数是props,可以通过上层组件传入props来获得需要的上下文,但是这样监听者就变成了React的组件,会随着组件的挂载和卸载被创建和销毁,如果我们希望这个响应式和组件无关的话就有问题了。 另一种方式就是在中间件中监听数据变化。得益于Redux的设计,我们通过监听特定的事件(Action)就可以得到对应的数据变化。 [代码]const search = () => (dispatch, getState) => { // ... } const middleware = ({ dispatch }) => next => action => { switch action.type { case 'FOO_CHANGE': case 'BAR_CHANGE': { const nextState = next(action) // 在本次dispatch完成以后再去进行新的dispatch setTimeout(() => dispatch(search()), 0) return nextState } default: return next(action) } } [代码] 这个方法能解决大多数的问题,但是在Redux中,中间件和reducer实际上隐式订阅了所有的事件(Action),这显然是有些不合理的,虽然在没有性能问题的前提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面向对象的响应式 ECMASCRIPT 5.1引入了getter和setter,我们可以通过getter和setter实现一种响应式。 [代码]class Model { _foo = '' get foo() { return this._foo } set foo(value) { this._foo = value this.search() } search() { // ... } } // 当然如果没有getter和setter的话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 class Model { foo = '' getFoo() { return this.foo } setFoo(value) { this.foo = value this.search() } search() { // ... } } [代码] Mobx和Vue就使用了这样的方式实现响应式。当然,如果不考虑兼容性的话我们还可以使用Proxy。 当我们需要响应若干个值然后得到一个新值的话,在Mobx中我们可以这么做: [代码]class Model { @observable hour = '00' @observable minute = '00' @computed get time() { return `${this.hour}:${this.minute}` } } [代码] Mobx会在运行时收集time依赖了哪些值,并在这些值发生改变(触发setter)的时候重新计算time的值,显然要比EventEmitter的做法方便高效得多,相对Redux的middleware更直观。 但是这里也有一个缺点,基于getter的computed属性只能描述y = f(x)的情形,但是现实中很多情况f是一个异步函数,那么就会变成y = await f(x),对于这种情形getter就无法描述了。 对于这种情形,我们可以通过Mobx提供的autorun来实现: [代码]class Model { @observable keyword = '' @observable searchResult = [] constructor() { autorun(() => { // ajax ... }) } } [代码] 由于运行时的依赖收集过程完全是隐式的,这里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收集到意外的依赖: [代码]class Model { @observable loading = false @observable keyword = '' @observable searchResult = [] constructor() { autorun(() => { if (this.loading) { return } // ajax ... }) } } [代码] 显然这里loading不应该被搜索的autorun收集到,为了处理这个问题就会多出一些额外的代码,而多余的代码容易带来犯错的机会。 或者,我们也可以手动指定需要的字段,但是这种方式就不得不多出一些额外的操作: [代码]class Model { @observable loading = false @observable keyword = '' @observable searchResult = [] disposers = [] fetch = () => { // ... } dispose() { this.disposers.forEach(disposer => disposer()) } constructor() { this.disposers.push( observe(this, 'loading', this.fetch), observe(this, 'keyword', this.fetch) ) } } class FooComponent extends Component { this.mode = new Model() componentWillUnmount() { this.state.model.dispose() } // ... } [代码] 而当我们需要对时间轴做一些描述时,Mobx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例如需要延迟5秒再进行搜索。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Observable处理异步事件的实践。
2019-03-07 - 从源码看微信小程序启动过程
一、写作背景 接触小程序一年多,真实体验就是小程序开发门槛相对而言确实比较低。不过小程序的开发方式,一直是开发者吐槽的,如习惯了 Vue,React 开发的开发者经常会吐槽小程序一个 Page 必须由多个文件组成,组件化支持不完善或者说不能非常愉快的开发组件。在以前小项目中没太大感觉,从加入有赞,参与有赞微商城小程序的开发,是真切的体会到对于大型小程序项目开发的复杂性。 有赞从微信小程序内测就开始开发小程序,在不支持自定义组件的时代,只能通过 import 的形式拆分模块或实现组件。在业务复杂的页面,可能会 import 非常多的模块,而相应的 wxss 也需要 import 样式,除了操作繁琐,有时候也难免遗漏。 作为开发者,我们当然希望可以让工作更简单,更愉快,也希望改善我们的开发方式。所以希望能够更了解微信小程序框架,减少不必要的试错,于是有了一次对小程序框架的 debug 之旅。(基础库 1.9.93) 通过三周空余时间的 debug,也算对小程序框架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达到了最初的目的;对小程序启动,实例,运行等有了真切的体会。这篇文章记录了小程序框架的基本代码结构,启动流程,以及程序实例化过程。 本文的目的是希望把我看到的分享给对小程序感兴趣或者正在开发小程序的读者,主要解答“框架对传入的对象等到底做了什么”。 二、从启动流程一窥小程序框架细节 在开发者工具中使用 help() 方法,可以查看一些指令和方法。使用其中的 openVendor 方法可以打开微信开发者工具在小程序框架所在目录。其中以包括以基础库命名的目录和其他帮助文件,如其中有两个工具 wcc,wcsc。wcc 可把 wxml 转换为对应的 JS 函数 —— $gwx(path, global),wcsc 可将 wxss 转换为 css。而基础库目录包括 WAService.js 和 WAWebview.js 文件。小程序框架在开发者工具中以 WAService.js 命名(WAWebview.js 不知其作用,听说在真机环境使用该文件)。 在开发中工具命令行使用 document.head 可以查看到小程序的启动流程大致如下: [图片] 以小节的方式分别介绍这些流程,小程序是如何处理的(小节编号与图中编号相同)。 1、初始化全局变量 下图是小程序启动是初始化的一些全局的变量: [图片] 那些使用“__”开头,未在文档中提及可使用变量是不建议使用的,wxAppCode 在开发者工具中分为两类值,json 类型和 wxml 类型。以 .json 结尾的,其 key 值为开发者代码中对应的 json 文件的内容,.wxml 结尾的,其 key 值为通过调用 $gwx(’./pages/example/index.wxml’) 将得到一个可执行函数,通过调用这个函数可得到一个标识节点关系的 JSON 树。 [图片] 2、加载框架(WAService.js) 使用工具对 WAService.js 进行格式化后进行 debug。可以发现小程序框架大致由: WeixinJSBridge、 NativeBuffer、 wxConsole、 WeixinWorker、 JavaScript兼容(这部分为猜测)、 Reporter、 wx、 exparser、 virtualDOM、 appServiceEngine 几部分组成。 其中除了 wx 和 WeixinJSBridge 这两个基础 API 集合, exparser, virtualDOM, appServiceEngine 这三部分作为框架的核心, appServiceEngine 提供了框架最基本的接口如 App,Page,Component; exparser 提供了框架底层的能力,如实例化组件,数据变化监听,view 层与逻辑层的交互等;而 virtualDOM 则起着链接 appServiceEngine 和 exparser 的作用,如对开发者传入 Page 方法的对象进行格式化再传入 exparser 的对应方法处理。 框架对外暴露了以下API:Behavior,App,Page,Component,getApp,getCurrentPages,definePlugin,requirePlugin,wx。 3、业务代码的加载 在小程序中,开发者的 JavaScript 代码会被打包为 [代码]define('xxx.js', function(require, module, exports, window, document, frames, self, location, navigator, localStorage, history, Caches, screen, alert, confirm, prompt, fetch, XMLHttpRequest, WebSocket, webkit, WeixinJSCore, Reporter, print, WeixinJSBridge) { 'use strict'; // your code }) [代码] 这里的 define 是在框架中定义的方法,在框架中提供了两个方法:require 和 define 用来定义和使用业务代码。其方式有些像 AMD 规范接口,通过 define 定义一个模块,使用 require 来应用一个模块。但是也有很大区别,首先 define 限制了模块可使用的其他模块,如 window,document;其次 require 在使用模块时只会传入 require 和 module,也就是说参数中的其他模块在定义的模块中都是 undefined,这也是不能在开发者工具中获取一些浏览器环境对象的原因。 在小程序中,JavaScript 代码的加载方式和在浏览器中也有些不同,其加载顺序是首先加载项目中其他 js 文件(非注册程序和注册页面的 js 文件),其次是注册程序的 app.js,然后是自定义组件 js 文件,最后才是注册页面的 js 代码。而且小程序对于在 app.js 以及注册页面的 js 代码都会加载完成后立即使用 require 方法执行模块中的程序。其他的代码则需要在程序中使用 require 方法才会被执行。 下面详细介绍了 app.js,自定义组件,页面 js 代码的处理流程。 4、加载 app.js 与注册程序 在 app.js 加载完成后,小程序会使用 require(‘app.js’) 注册程序,即对 App 方法进行调用,App 方法是对 appServiceEngine.App 方法的引用。 下图是框架对于 App 方法调用时的处理流程: [图片] App 方法根据传入的对象实例化一个 app 实例,其生命周期函数 onLaunch 和 onShow 因为使用不同的方式获取 options的参数。在有些需要根据场景值来实现需求的,或许使用 onShow 中的场景值更合适。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发现,在微信顶部唤起小程序和在小程序列表唤起的 options 也是不一样的。在该案例中通过点击分享的小程序进入后,关闭小程序,再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小程序,通过顶部唤起的还是 options 的 path 属性还是分享出来的 path,但是通过列表中打开直接回到了首页,这里 App 中的 onShow 就会获取到不同的 options。 5、加载自定义组件代码以及注册自定义组件 自定义组件在 app.js 之后被加载,小程序会在这个过程中加载完所有的自定义组件(分包中自定义组件没有有测试过),并且是加载完成后自动注册,只有注册完成后才会加载下一个自定义组件的代码。 下图是框架对于 Component 方法处理流程: [图片] 图中介绍了框架如何对传入 Component 方法的对象的处理,其后面还有很多深入的对于组件实例化的步骤没有在图中表示出来,具体可以在文章最后的附件中查看。 自定义组件在小程序中越来越完善,其拥有的能力也比 Page 更强大,而后面会提到在使用自定义组件的 Page 中,Page 实例也会使用和自定义组件一样的实例化方式,也就是说,他拥有和自定义组件一样的能力。 6、加载页面代码和注册页面 加载页面代码的处理流程和加载自定义组件一样,都是加载完成后先注册页面,然后才会加载下一个页面。 下图是注册一个页面时框架对于 Page 方法的处理流程: [图片] Page 方法会根据是否使用自定义组件做不同的处理。使用自定义组件的 page 对象会被处理为和自定义组件的结构,并在页面实例化时使用不同的处理流程进行实例化。当然对于开发而言没任何不同。 从图中可以发现 Page 传入的(生命周期)代码并不会在这里被执行,可以通过下面小节了解 Page 实例化的详细过程。 7、等待页面 Ready 和 Page 实例化 还记得上面介绍的启动流程中最后一步等待页面 Ready?严格来讲是等待浏览器 Ready,小程序虽然有部分原生的组件,不过本质上还是一个 web 程序。 在小程序中切换页面或打开页面时会触发 onAppRoute 事件,小程序框架通过 wx.onAppRoute 注册页面切换的处理程序,在所有程序就绪后,以 entryPagePath 作为入口使用 appLaunch 的方式进入页面。 下图是处理导航的程序流程: [图片] 从图中可以看出页面的实例化是在进入页面时进行,下图是具体的实例化过程: [图片] 下图是最终可得到 Page 实例: [图片] 可以发现其中多了 onRouteEnd API,实际该接口不会被调用。其中以 component 标记的表示只有在使用了自定义组件时才会有的方法和属性。在前面第 5 小节提到了对于使用自定义组件的页面会按照自定义组件方式解析,这些属性和方法与自定义组件表现一致。 8、关于 setData 小程序框架是一个以数据驱动的框架,当然不能少了对他如何实现数据绑定的探索,下图是 Page 实例的 setData 执行流程: [图片] 其中 component:setData 表示使用自定义组件的 Page 实例的 setData 方法。 三、写在最后 这是一次不完全的小程序框架探索,是在微信开发工具中 debug 的结果。虽然对于实际开发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但是对框架如何对开发的 js 代码进行处理有了一个很明确的认识,在使用一些 js 特性时可以有明确的感知。如果你还疑惑“小程序框架对传入的对象等到底做了什么”那一定是我表达能力太差,说声对不起。 通过这一次 debug ,也给我引入了新的问题,还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讨论: · 自定义组件太多启动时会耗时处理自定义组件 · 文件太多会耗时读文件 · 合理的设计分包很重要 当然最后对于框架中已有的能力,还是非常希望微信可以开放更多稳定的接口,并在文档中告知开发者,让开发变得简单一些。
2019-03-05 - TypeScript入门完全指南(基础篇)
[TOC] 为什么JS需要类型检查 TypeScript的设计目标在这里可以查看到,简单概括为两点: 为JavaScript提供一个可选择的类型检查系统; 为JavaScript提供一个包含将来新特性的版本。 TypeScript的核心价值体现在第一点,第二点可以认为是TypeScript的向后兼容性保证,也是TypeScript必须要做到的。 那么为什么JS需要做静态类型检查呢?在几年前这个问题也许还会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在前端日趋复杂的今天,经过像Google、Microsoft、FaceBook这样的大公司实践表明,类型检查对于代码可维护性和可读性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尤其针对于需要长期维护的规模性系统。 TypeScript优势 在我看来,TypeScript能够带来最直观上的好处有三点: 帮助更好地重构代码; 类型声明本身是最好查阅的文档。 编辑器的智能提示更加友好。 一个好的代码习惯是时常对自己写过的代码进行小的重构,让代码往更可维护的方向去发展。然而对于已经上线的业务代码,往往测试覆盖率不会很高,当我们想要重构时,经常会担心自己的改动会产生各种不可预知的bug。哪怕是一个小的重命名,也有可能照顾不到所有的调用处造成问题。 如果是一个TypeScript项目,这种担心就会大大降低,我们可以依赖于TypeScript的静态检查特性帮助找出一个小的改动(如重命名)带来的其他模块的问题,甚至对于模块文件来说,我们可以直接借助编辑器的能力进行[代码]“一键重命名”[代码]操作。 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接手过一个老项目,肯定会头痛于各种文档的缺失和几乎没有注释的代码,一个好的TypeScript项目,是可以做到代码即文档的,通过声明文件我们可以很好地看出各个字段的含义以及哪些是前端必须字段: [代码]// 砍价用户信息 export interface BargainJoinData { curr_price: number; // 当前价 curr_ts: number; // 当前时间 init_ts: number; // 创建时间 is_bottom_price: number; // 砍到底价 } [代码] TypeScript对开发者是友好的 TypeScript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他们的目标并不是要做多么严格完备的类型强校验系统,而是能够更好地兼容JS,更贴合JS开发者的开发习惯。可以说这是MS的商业战略,也是TS能够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它对JS的兼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隐式的类型推断 [代码]var foo = 123; foo = "456"; // Error: cannot assign `string` to `number` [代码] 当我们对一个变量或函数等进行赋值时,TypeScript能够自动推断类型赋予变量,TypeScript背后有非常强大的自推断算法帮助识别类型,这个特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简化一些声明,不必像其他语言那样处处是声明,也可以让我们看代码时更加轻松。 结构化的类型 TypeScript旨在让JS开发者更简单地上手,因此将类型设计为“结构化”(Structural)的而非“名义式”(Nominal)的。 什么意思呢?意味着TypeScript的类型并不根据定义的名字绑定,只要是形似的类型,不管名称相不相同,都可以作为兼容类型(这很像所谓的duck typing),也就是说,下面的代码在TypeScript中是完全合法的: [代码]class Foo { method(input: string) { /* ... */ } } class Bar { method(input: string) { /* ... */ } } let test: Foo = new Bar(); // no Error! [代码] 这样实际上可以做到类型的最大化复用,只要形似,对于开发者也是最好理解的。(当然对于这个示例最好的做法是抽出一个公共的interface) 知名的JS库支持 TypeScript有强大的DefinitelyTyped社区支持,目前类型声明文件基本上已经覆盖了90%以上的常用JS库,在编写代码时我们的提示是非常友好的,也能做到安全的类型检查。(在使用第三方库时,可以现在这个项目中检索一下有没有该库的TS声明,直接引入即可) 回顾两个基础知识 在进入正式的TS类型介绍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JS的两个基础: 相等性判断 我们都知道,在JS里,两个等号的判断会进行隐式的类型转换,如: [代码]console.log(5 == "5"); // true console.log(0 == ""); // true [代码] 在TS中,因为有了类型声明,因此这两个结果在TS的类型系统中恒为false,因此会有报错: [代码]This condition will always return 'false' since the types '5' and '"5"' have no overlap. [代码] 所以在代码层面,一方面我们要避免这样两个不同类型的比较,另一方面使用全等来代替两个等号,保证在编译期和运行期具有相同的语义。 对于TypeScript而言,只有[代码]null[代码]和[代码]undefined[代码]的隐式转换是合理的: [代码]console.log(undefined == undefined); // true console.log(null == undefined); // true console.log(0 == undefined); // false console.log('' == undefined); // false console.log(false == undefined); // false [代码] 类(Class) 对于ES6的Class,我们本身已经很熟悉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对于类的静态属性、成员属性等有一个提案——proposal-class-fields已经进入了Stage3,这个提案包含了很多东西,主要是类的静态属性、成员属性、公有属性和私有属性。其中,私有属性的提案在社区内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由于它的丑陋和怪异遭受各路人马的抨击,现TC39委员会已决定重新思考该提案。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TypeScript对属性访问控制的情况: 可访问性 public protected private 类本身 是 是 是 子类 是 是 否 类的实例 是 否 否 可以看到,TS中的类成员访问和其他语言非常类似: [代码]class FooBase { public x: number; private y: number; protected z: number; } [代码] 对于类的成员构造函数初始化,TS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声明方式: [代码]class Foo { constructor(public x:number) { } } [代码] 这段代码和下面是等同的: [代码]class Foo { x: number; constructor(x:number) { this.x = x; } } [代码] TS类型系统基础 基本性准则 在正式了解TypeScript之前,首先要明确两个基本概念: TypeScript的类型系统设计是可选的,意味着JavaScript就是TypeScript。 TypeScript的报错并不会阻止JS代码的生成,你可以渐进式地将JS逐步迁移为TS。 基本语法 [代码]:<TypeAnnotation> [代码] TypeScript的基本类型语法是在变量之后使用冒号进行类型标识,这种语法也揭示了TypeScript的类型声明实际上是可选的。 原始值类型 [代码]var num: number; var str: string; var bool: boolean; [代码] TypeScript支持三种原始值类型的声明,分别是[代码]number[代码]、[代码]string[代码]和[代码]boolean[代码]。 对于这三种原始值,TS同样支持以它们的字面量为类型: [代码]var num: 123; var str: '123'; var bool: true; [代码] 这类字面量类型配合上联合类型还是十分有用的,我们后面再讲。 数组类型 对于数组的声明也非常简单,只需要加上一个中括号声明类型即可: [代码]var boolArray: boolean[]; [代码] 以上就简单地定义了一个布尔类型的数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数组的元素类型是固定的,如果我们数组内存在不同类型的元素怎么办? 如果元素的个数是已知有限的,可以使用TS的元组类型: [代码]var nameNumber: [string, number]; [代码] 该声明也非常的形象直观,如果元素个数不固定且类型未知,这种情况较为罕见,可直接声明成any类型: [代码]var arr: any[] [代码] 接口类型 接口类型是TypeScript中最常见的组合类型,它能够将不同类型的字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类型,这对于JS中的对象声明是十分友好的: [代码]interface Name { first: string; second: string; } var personName:Name = { first: '张三' } // Property 'second' is missing in type '{ first: string; }' but required in type 'Name' [代码] 上述例子可见,TypeScript对每一个字段都做了检查,若未定义接口声明的字段(非可选),则检查会抛出错误。 内联接口 对于对象来说,我们也可以使用内联接口来快速声明类型: [代码]var personName:{ first: string, second: string } = { first: '张三' } // Property 'second' is missing in type '{ first: string; }' but required in type 'Name' [代码] 内联接口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声明类型,但建议谨慎使用,对于可复用以及一般性的接口声明建议使用interface声明。 索引类型 对于对象而言,我们可以使用中括号的方式去存取值,对TS而言,同样支持相应的索引类型: [代码]interface Foo { [key:string]: number } [代码] 对于索引的key类型,TypeScript只支持[代码]number[代码]和[代码]string[代码]两种类型,且Number是string的一种特殊情况。 对于索引类型,我们在一般化的使用场景上更方便: [代码]interface NestedCSS { color?: string; nest?: { [selector: string]: NestedCSS; } } const example: NestedCSS = { color: 'red', nest: { '.subclass': { color: 'blue' } } } [代码] 类的接口 对于接口而言,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类可以实现接口: [代码]interface Point { x: number; y: number; z: number; // New member } class MyPoint implements Point { // ERROR : missing member `z` x: number; y: number; } [代码] 对类而言,实现接口,意味着需要实现接口的所有属性和方法,这和其他语言是类似的。 函数类型 函数是TypeScript中最常见的组成单元: [代码]interface Foo { foo: string; } // Return type annotated as `: Foo` function foo(sample: Foo): Foo { return sample; } [代码] 对于函数而言,本身有参数类型和返回值类型,都可进行声明。 可选参数 对于参数,我们可以声明可选参数,即在声明之后加一个问号: [代码]function foo(bar: number, bas?: string): void { // .. } [代码] void和never类型 另外,上述例子也表明,当函数没有返回值时,可以用[代码]void[代码]来表示。 当一个函数永远不会返回时,我们可以声明返回值类型为[代码]never[代码]: [代码]function bar(): never { throw new Error('never reach'); } [代码] callable和newable 我们还可以使用接口来定义函数,在这种函数实现接口的情形下,我们称这种定义为[代码]callable[代码]: [代码]interface Complex { (bar?: number, ...others: boolean[]): number; } var foo: Complex; [代码] 这种定义方式在可复用的函数声明中非常有用。 callable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该声明中指定了[代码]new[代码]的方法名,称之为[代码]newable[代码]: [代码]interface CallMeWithNewToGetString { new(): string } var foo: CallMeWithNewToGetString; new foo(); [代码] 这个在构造函数的声明时非常有用。 函数重载 最后,一个函数可以支持多种传参形式,这时候仅仅使用可选参数的约束可能是不够的,如: [代码]unction padding(a: number, b?: number, c?: number, d?: number) { if (b === undefined && c === undefined && d === undefined) { b = c = d = a; } else if (c === undefined && d === undefined) { c = a; d = b; } return { top: a, right: b, bottom: c, left: d }; } [代码] 这个函数可以支持四个参数、两个参数和一个参数,如果我们粗略的将后三个参数都设置为可选参数,那么当传入三个参数时,TS也会认为它是合法的,此时就失去了类型安全,更好的方式是声明函数重载: [代码]function padding(all: number); function padding(topAndBottom: number, leftAndRight: number); function padding(top: number, right: number, bottom: number, left: number); function padding(a: number, b?: number, c?: number, d?: number) { //... } [代码] 函数重载写法也非常简单,就是重复声明不同参数的函数类型,最后一个声明包含了兼容所有重载声明的实现。这样,TS类型系统就能准确的判断出该函数的多态性质了。 使用[代码]callable[代码]的方式也可以声明重载: [代码]interface Padding { (all: number): any (topAndBottom: number, leftAndRight: number): any (top: number, right: number, bottom: number, left: number): any } [代码] 特殊类型 any [代码]any[代码]在TypeScript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声明为[代码]any[代码]类型的变量就像动态语言一样不受约束,好像关闭了TS的类型检查一般。对于[代码]any[代码]类型的变量,可以将其赋予任何类型的值: [代码]var power: any; power = '123'; power = 123; [代码] [代码]any[代码]对于JS代码的迁移是十分友好的,在已经成型的TypeScript项目中,我们要慎用[代码]any[代码]类型,当你设置为[代码]any[代码]时,意味着告诉编辑器不要对它进行任何检查。 null和undefined [代码]null[代码]和[代码]undefined[代码]作为TypeScript的特殊类型,它同样有字面量的含义,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到。 值得注意的是,[代码]null[代码]和[代码]undefined[代码]可以赋值给任意类型的变量: [代码]var num: number; var str: string; // 赋值给任意类型的变量都是合法的 num = null; str = undefined; [代码] void和never 在函数类型中,我们已经介绍了两种类型,专门修饰函数返回值。 readonly [代码]readonly[代码]是只读属性的修饰符,当我们的属性是只读时,可以用该修饰符加以约束,在类中,用[代码]readonly[代码]修饰的属性仅可以在构造函数中初始化: [代码]class Foo { readonly bar = 1; // OK readonly baz: string; constructor() { this.baz = "hello"; // OK } } [代码] 一个实用场景是在[代码]react[代码]中,[代码]props[代码]和[代码]state[代码]都是只读的: [代码]interface Props { readonly foo: number; } interface State { readonly bar: number; } export class Something extends React.Component<Props,State> { someMethod() { this.props.foo = 123; // ERROR: (props are immutable) this.state.baz = 456; // ERROR: (one should use this.setState) } } [代码] 当然,[代码]React[代码]本身在类的声明时会对传入的[代码]props[代码]和[代码]state[代码]做一层[代码]ReadOnly[代码]的包裹,因此无论我们是否在外面显式声明,赋值给[代码]props[代码]和[代码]state[代码]的行为都是会报错的。 注意,[代码]readonly[代码]听起来和[代码]const[代码]有点像,需要时刻保持一个概念: [代码]readonly[代码]是修饰属性的 [代码]const[代码]是声明变量的 泛型 在更加一般化的场景,我们的类型可能并不固定已知,它和[代码]any[代码]有点像,只不过我们希望在[代码]any[代码]的基础上能够有更近一步的约束,比如: [代码]function reverse<T>(items: T[]): T[] { var toreturn = []; for (let i = items.length - 1; i >= 0; i--) { toreturn.push(items[i]); } return toreturn; } [代码] [代码]reverse[代码]函数是一个很好的示例,对于一个通用的函数[代码]reverse[代码]来说,数组元素的类型是未知的,可以是任意类型,但[代码]reverse[代码]函数的返回值也是个数组,它和传入的数组类型是相同的,对于这个约束,我们可以使用泛型,其语法是尖括号,内置泛型变量,多个泛型变量用逗号隔开,泛型变量名称没有限制,一般而言我们以大写字母开头,多个泛型变量使用其语义命名,加上[代码]T[代码]为前缀。 在调用时,可以显示的指定泛型类型: [代码]var reversed = reverse<number>([1, 2, 3]); [代码] 也可以利用TypeScript的类型推断,进行隐式调用: [代码]var reversed = reverse([1, 2, 3]); [代码] 由于我们的参数类型是[代码]T[][代码],而传入的数组类型是一个[代码]number[][代码],此时[代码]T[代码]的类型被TypeScript自动推断为[代码]number[代码]。 对于泛型而言,我们同样可以作用于接口和类: [代码]interface Array<T> { reverse(): T[]; // ... } [代码] 联合类型 在JS中,一个变量的类型可能拥有多个,比如: [代码]function formatCommandline(command: string[]|string) { var line = ''; if (typeof command === 'string') { line = command.trim(); } else { line = command.join(' ').trim(); } } [代码] 此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个[代码]|[代码]分割符来分割多种类型,对于这种复合类型,我们称之为[代码]联合类型[代码]。 交叉类型 如果说联合类型的语义等同于[代码]或者[代码],那么交叉类型的语义等同于集合中的[代码]并集[代码],下面的[代码]extend[代码]函数是最好的说明: [代码]function extend<T, U>(first: T, second: U): T & U { let result = <T & U> {}; for (let id in first) { result[id] = first[id]; } for (let id in second) { if (!result.hasOwnProperty(id)) { result[id] = second[id]; } } return result; } [代码] 该函数最终以[代码]T&U[代码]作为返回值值,该类型既包含了[代码]T[代码]的字段,也包含了[代码]U[代码]的字段,可以看做是两个类型的[代码]并集[代码]。 类型别名 TypeScript为类型的复用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类型别名。当你想复用类型时,可能在该场景下要为已经声明的类型换一个名字,此时可以使用type关键字来进行类型别名的定义: [代码]interface state { a: 1 } export type userState = state; [代码] 我们同样可以使用type来声明一个类型: [代码]type Text = string | { text: string }; type Coordinates = [number, number]; type Callback = (data: string) => void; [代码] 对于type和interface的取舍: 如果要用交叉类型或联合类型,使用type。 如果要用extend或implement,使用interface。 其余情况可看个人喜好,个人建议type更多应当用于需要起别名时,其他情况尽量使用interface。 枚举类型 对于组织一系列相关值的集合,最好的方式应当是枚举,比如一系列状态集合,一系列归类集合等等。 在TypeScript中,枚举的方式非常简单: [代码]enum Color { Red, Green, Blue } var col = Color.Red; [代码] 默认的枚举值是从0开始,如上述代码,[代码]Red=0[代码],[代码]Green=1[代码]依次类推。 当然我们还可以指定初始值: [代码]enum Color { Red = 3, Green, Blue } [代码] 此时[代码]Red=3[代码], [代码]Green=4[代码]依次类推。 大家知道在JavaScript中是不存在枚举类型的,那么TypeScript的枚举最终转换为JavaScript是什么样呢? [代码]var Color; (function (Color) { Color[Color["Red"] = 0] = "Red"; Color[Color["Green"] = 1] = "Green"; Color[Color["Blue"] = 2] = "Blue"; })(Color || (Color = {})); [代码] 从编译后的代码可以看到,转换为一个key-value的对象后,我们的访问也非常方便: [代码]var red = Color.Red; // 0 var redKey = Color[0]; // 'Red' var redKey = Color[Color.Red]; // 'Red' [代码] 既可以通过key来访问到值,也可以通过值来访问到key。 Flag标识位 对于枚举,有一种很实用的设计模式是使用位运算来标识(Flag)状态: [代码]enum EnvFlags { None = 0, QQ = 1 << 0, Weixin = 1 << 1 } function initShare(flags: EnvFlags) { if (flags & EnvFlags.QQ) { initQQShare(); } if (flags & EnvFlags.Weixin) { initWeixinShare(); } } [代码] 在我们使用标识位时,可以遵循以下规则: 使用 [代码]|=[代码] 增加标志位 使用 [代码]&=[代码] 和 [代码]~[代码]清除标志位 使用 [代码]|[代码] 联合标识位 如: [代码]var flag = EnvFlags.None; flag |= EnvFlags.QQ; // 加入QQ标识位 Flag &= ~EnvFlags.QQ; // 清除QQ标识位 Flag |= EnvFlags.QQ | EnvFlags.Weixin; // 加入QQ和微信标识位 [代码] 常量枚举 在枚举定义加上[代码]const[代码]声明,即可定义一个常量枚举: [代码]enum Color { Red = 3, Green, Blue } [代码] 对于常量枚举,TypeScript在编译后不会产生任何运行时代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应当优先使用常量枚举,减少不必要代码的产生。 字符串枚举 TypeScript还支持非数字类型的枚举——字符串枚举 [代码]export enum EvidenceTypeEnum { UNKNOWN = '', PASSPORT_VISA = 'passport_visa', PASSPORT = 'passport', SIGHTED_STUDENT_CARD = 'sighted_tertiary_edu_id', SIGHTED_KEYPASS_CARD = 'sighted_keypass_card', SIGHTED_PROOF_OF_AGE_CARD = 'sighted_proof_of_age_card', } [代码] 这类枚举和我们之前使用JavaScript定义常量集合的方式很像,好处在于调试或日志输出时,字符串比数字要包含更多的语义。 命名空间 在没有模块化的时代,我们为了防止全局的命名冲突,经常会以命名空间的形式组织代码: [代码](function(something) { something.foo = 123; })(something || (something = {})) [代码] TypeScript内置了[代码]namespace[代码]变量帮助定义命名空间: [代码]namespace Utility { export function log(msg) { console.log(msg); } export function error(msg) { console.error(msg); } } [代码] 对于我们自己的工程项目而言,一般建议使用ES6模块的方式去组织代码,而命名空间的模式可适用于对一些全局库的声明,如jQuery: [代码]namespace $ { export function ajax(//...) {} } [代码] 当然,命名空间还可以便捷地帮助我们声明静态方法,如和[代码]enum[代码]的结合使用: [代码]enum Weekday {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Sunday } namespace Weekday { export function isBusinessDay(day: Weekday) { switch (day) { case Weekday.Saturday: case Weekday.Sunday: return false; default: return true; } } } const mon = Weekday.Monday; const sun = Weekday.Sunday; console.log(Weekday.isBusinessDay(mon)); // true console.log(Weekday.isBusinessDay(sun)); // false [代码] 关于命名规范 变量名、函数和文件名 推荐使用驼峰命名。 [代码]// Bad var FooVar; function BarFunc() { } // Good var fooVar; function barFunc() { } [代码] 类、命名空间 推荐使用帕斯卡命名。 成员变量和方法推荐使用驼峰命名。 [代码]// Bad class foo { } // Good class Foo { } // Bad class Foo { Bar: number; Baz() { } } // Good class Foo { bar: number; baz() { } } [代码] Interface、type 推荐使用帕斯卡命名。 成员字段推荐使用驼峰命名。 [代码]// Bad interface foo { } // Good interface Foo { } // Bad interface Foo { Bar: number; } // Good interface Foo { bar: number; } [代码] 关于模块规范 [代码]export default[代码]的争论 关于是否应该使用[代码]export default[代码]在这里有详尽的讨论,在AirBnb规范中也有[代码]prefer-default-export[代码]这条规则,但我认为在TypeScript中应当尽量不使用[代码]export default[代码]: 关于链接中提到的重命名问题, 甚至自动import,其实export default也是可以做到的,借助编辑器和TypeScript的静态能力。所以这一点还不是关键因素。 不过使用一般化的[代码]export[代码]更让我们容易获得智能提示: [代码]import /* here */ from 'something'; [代码]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编辑器是不会给出智能提示的。 而这种: [代码]import { /* here */ } from 'something'; [代码] 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提示做到快速引入。 除了这一点外,还有以下几点好处: 对CommonJS是友好的,如果使用export default,在commonJS下需要这样引入: [代码]const {default} = require('module/foo'); [代码] 多了个default无疑感觉非常奇怪。 对动态import是友好的,如果使用export default,还需要显示的通过default字段来访问: [代码]const HighChart = await import('https://code.highcharts.com/js/es-modules/masters/highcharts.src.js'); Highcharts.default.chart('container', { ... }); // 注意 `.default` [代码] 对于[代码]re-exporting[代码]是友好的,如果使用export default,那么进行[代码]re-export[代码]会比较麻烦: [代码]import Foo from "./foo"; export { Foo } [代码] 相比之下,如果没有[代码]export default[代码],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代码]export * from "./foo" [代码] 实践中的一些坑 实践篇即将到来,敬请期待~
2019-03-18 - 一种小成本的线下定位方案 ---2019腾讯数字文创节小程序开发有感
去年的TGC小程序,我们采用了小成本的智能印章来连接线上线下(点此查看知晓程序的报道),今年,我们利用了成本更低的ibeacon设备,来做室内定位。先放码: [图片] 介绍下今年的TGC小程序 今年的2019腾讯数字文创节(以下简称TGC)的举办地点是在世界最大的单体建筑----成都环球中心里面,整个场馆区域非常大,同时场馆内有很多商区,为了能更加突出打卡TGC的整体性,我们将整个TGC所有的场馆地点设计在一个全场地图上,玩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所有打卡点的分布和场馆的具体位置: [图片] 每年的TGC小程序我们在尝试一些新的技术形式的加入。今年TGC整体升级为腾讯数字文创节,整个活动以展会形式为主,整个TGC共设为值四大展区-----IP主题(该主题展区内有每个游戏ip单独布置的展区)、传统文化、竞技文化和未来探索,相较于去年的形式,今年更加侧重在和传统文化进行集合,所以我们在玩法上还是和去年一样,采用打卡的方式,但是在形式上,则采用了更加适合玩家感受游戏文化和传播内容的拍照打卡。通过打卡得积分、分享打卡照邀请好友点赞得积分和积分抽奖的方式,来带动活动线下的参与以及线上的传播。整体的效果图如下: [图片] 既然是玩家参观TGC场馆打卡得积分,那么如何验证玩家是否在该打卡点内呢? 小程序ibeacon ibeacon简介 ibeacon是2013年苹果提出来的一套可用于室内定位系统的协议,它可以以指定频率广播自身信号,信号本身带有设备的数据帧,只要手机设备支持解析这个数据帧,处于ibeacon信号广播范围的手机设备可以接收到这些数据信息,详细介绍请点击这里。 小程序ibeacon API提供的数据信息包含以下部分: UUID 设备的唯一通用标识符,一般不同的厂商不同的批次,这个编号也不一样,具体是设备厂商自己设置 Major 设备的主ID,这个一般代表设备的型号,同一批次的ibeacon设备,这个编号一般也一样 Minor 设备的次ID,每隔设备的这个编号都不同,一般用来指代唯一性 Accuracy 设备的距离,单位为米 Rssi 接收到的设备信号强度 设备就是联系供应商提供的,价格是45到60左右,成本非常低,就是这个小白盒子: [图片] 首先,因为活动的举办地点是在商场,可以预见的是,商场本身会有些商家会部署ibeacon设备来做活动营销(微信摇一摇),所以如何保证小程序接收到的ibeacon设备信息就一定是我们部署的ibeacon设备发射出来的呢?答案就是通过上面提到的Major。 收到设备后,我们首先设置这一批ibeacon设备的Major为我们特定的数字,在接收到的ibeacon信息后过滤掉不是我们制定Major号的设备信息即可。通过在数据库绑定打卡地点和设备Minor的关系,玩家手机接收到ibeacon设备的信号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接收到设备的Minor号判断玩家当前是在哪个体验点。坑爹的是,设备的厂家在出厂这些设备的时候,每个设备的Major和Minor号都是随机,幸好网上有很多ibeacon设备信息查看更改软件,推荐使用 “摇一摇助手”,app store和安卓应用商店都可以下载。 [图片] ibeacon踩坑 1、通常市面上的ibeacon设备是可以设置ibeacon设备的广播频率的,默认一般是500ms。为了提升感应玩家当前所在的地点的精度,我们会去调高ibeacon设备的广播频率。设备的广播频率是可以通过专门的ibeacon设置软件调整(PS:会导致设备更加费电,但是现在的ibeacon设备基本都可以用个好几年,如果不是长期使用的话,可以不care这个),但是小程序ibeacon API读取设备广播信息的频率是系统控制,也就是说,其实我们调整设备的广播频率是起不到作用的,因为最终读取ibeacon的广播信息频率是由系统所决定的,请教过微信的同学,安卓的是500ms,iOS 这边跟着系统走,目前观测是 1秒1次。 [图片] 2、接收ibeacon信息的API需要在wx.startBeaconDiscovery成功的回调中调用才能拿到ibeacon的设备信息。 [代码]wx.startBeaconDiscovery({ uuids: ['B9407F30-F5F8-466E-AFF9-25556B57FE6D'] // ibeacon uuid }).then((res) => { wx.onBeaconUpdate(() => { console.log('onBeaconUpdate') wx.getBeacons().then((res) => { let beacons = res.beacons, len = beacons.length, i = 0, nearbyBeacons = [], if (len === 0) { return } for (; i < len; i++) { if (beacons[i]['major'] !== 700) { continue } else { if (beacons[i]['accuracy'] > 0 && beacons[i]['accuracy'] < 8) { // 读取周围ibeacon设备的精度,可根据现场情况动态调整 nearbyBeacons.push(beacons[i]['minor']) } } } let _nearbyBeaconsResult = that.data.nearbyBeaconsResult if (_nearbyBeaconsResult.length >= 4) { _nearbyBeaconsResult.shift() } _nearbyBeaconsResult.push(nearbyBeacons) that.setData({ nearbyBeaconsResult: _nearbyBeaconsResult }) }) }) }) [代码]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ibeacon设备的信息读取到的距离信息(accuracy)会出现负数,这个是因为之前提到的设备的广播频率的原因,如果在小程序内接收到设备的广播信息恰好出现在设备的广播周期之外,那么这个设备的的信息其实算作没读取到。为了规避这个问题,我们设置一个数组,这个数组存储最近4次接收到的ibeacon数据,按照一般ibeacon的广播频率的话,也就是2s的时间内,接收到的ibeacon设备信息。同时,我们在线下会针对体验点的区域的大小的不同,部署不同数量的ibeacon设备,这样可以大大的降低玩家接收不到ibeacon信息的概率。 现场方案执行 最基础的技术方案也想对容易实现一些,但是往年的线下活动的经验告诉我们,问题往往不是出现在实现的技术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的往往是一些非技术侧的问题: 1、现场地形复杂,在什么地方部署ibeacon设备才算合适呢,不同的展区部署多少个点才算合适? 2、ibeacon的信息接收需要依赖蓝牙,玩家的手机因不明原因无法开启蓝牙或蓝牙功能失效了,如何处理? 第一个问题,我们在活动开始的前一个多礼拜,就带着我们做好的小程序测试版本去到了活动举办地成都环球中心进行了测试。 [图片] 实地的测试主要是对每个体验点的区域进行确定,再根据体验点的大小来决定需要放置多少ibeacon设备。 第二点在有了去年的经验,其实处理起来也有成熟的方案可以去执行。TGC的每个线下体验店会有我们Part Time(场馆负责人),还会有全场的巡视人员,我们只需要做一套后备方案,在少数玩家因设备问题无法打卡时,让现场我们的工作人员赋予玩家特殊的权限,可以让玩家不需要因设备的限制进行打卡即可。所以,我们做了一套玩家扫码打卡的后备方案,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给予管理员特殊权限,它们可以在小程序的管理端选择打卡点二维码,玩家扫一扫即可完成定位打卡,当然每个小程序二维码只能够用一次,剩下的工作就是和现场的Part time进行培训。 [图片] 小程序云 这次活动的开发排期十分紧张,后台的开发人力又无法及时跟进项目,所以这次的整个活动的开发我们十分大胆的尝试了小程序云。其实在小程序云内部测试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预研过小程序云。 小程序云提供了云存储、云函数和数据库,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云端支持,还搭配了一套基础运维体系,开发者无需关心服务器搭建和代码部署。关于一些基础的类似云函数提供了鉴权的内容啥的,这里受限篇幅也就不再阐述,可自行查看开发者文档,这里讲下我在开发过程中的小总结吧。 1、小程序云环境 每个小程序账号开通了小程序云能力后会默认得到一套云开发环境,每个小程序账号最多可以创建两个云开发环境,一个云环境用于开发环境,一个云环境用于线上环境。 小程序端只需要在小程序云初始化函数配置当前运行的环境ID即可: [代码]// app.js App({ ...... globalData: { wxCloudEnv: 'tgc-production-xxxx' // 当前运行环境ID } }) // index.js wx.cloud.init({ env: app.globalData.wxCloudEnv }) [代码] 但是小程序云上,即使云函数当前运行的云环境不一样,也需要在每个云函数上显式的配置当前运行的云环境ID,要不然可能会在线上环境的云函数也会调用到测试环境的数据库和云存储。 现在每个云环境默认是基础的资源配额,可以自行发邮件申请. 2、小程序云的权限控制 小程序云提供的API分为小程序端API和服务端API,顾名思义,一套是在小程序的代码里调用的,一套是在服务端云函数调用的,两套API都可以进行数据库操作、云函数调用和云文件的操作。 [图片] 小程序端的数据库API在添加一条数据库记录的时候,该条数据库记录会默认加上_openid字段,值为该条记录创建者(也就是用户)的openid,而如果是服务端数据库API进行同样的操作就不会带上该字段。小程序云数据库的集合默认的权限都是设置为"仅创建者和管理员可读写",在小程序端如果通过数据库API访问数据库某个集合的数据时,只能访问到用户自己在小程序上调用数据库API创建的数据,写的逻辑也是一样,另外几个权限也是很好理解。小程序云管理后台可以设置数据库的操作权限,不同的用户对数据的读写权限不同,通过这个操作,可以灵活的调整数据库中的数据使用场景。 3、小程序云的局限性 小程序云暂时还不支持数据外部调用,所以,如果运营人员需要有很强的数据配置和数据管理的功能的话,小程序云想对做起来会很吃力(预计是年后会支持,大赞小程序云的团队)。而且,我们暂时还只能使用其提供的几项能力,如果我们想继续扩展我们的应用且需要在服务器上部署一些其他的服务的话,在小程序云上暂时还是做不到的。小程序云的数据库查询支持还是较为基础的,一些例如在关系型数据库常见的连表查询啥的还不支持,所以在做一些复杂的查询的时候,为了效率通常需要再一个数据库集合中增加一些冗余字段。 感觉小程序云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后续这些功能应该都会逐步的开放出来,相信小程云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线上结合线下ibeacon的优势 1、统计当前玩家所在的区域,绘制全场的玩家分布热力图,及时做好访问量较低的现场场馆引导。 [图片] 2、成本极低。成都环球中心在周末高峰时段是可以达到5~6w的人流量,在那么大的人流量下,我们也只需要在现场近20个体验点布置将近100个设备,就能覆盖我们全部的打卡体验点,按照每个设备本身价格近45元算,整个总成本可想而知。而且设备本身可以回收继续再利用,技术方案也是可以继续复用。 总结 今年是参与TGC小程序开发的第二年了,这种线下的项目最大的挑战在于需要对接的需求方非常之多,涉及到线上、线下、供应商等等多个角色。在开发周期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又需要同时兼顾前后端开发情况,对于个人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有了去年TGC小程序的参与经验,今年在线下的部分也较为顺利的执行下去,但是也还是出现了一些线下培训细节没有勾兑清楚地额沟通问题。接下来,我也会写一篇开发线下项目的经验分享,也非常欢迎和期待各位小伙伴与我们在小程序上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和技术探讨。
2019-03-19 - CSS3 Animation动画的十二原则
作为前端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我们用 CSS 去做样式、定位并创建出好看的网站。我们经常用 CSS 去添加页面的运动过渡效果甚至动画,但我们经常做的不过如此。 [代码] 动效是一个有助于访客和用户理解我们设计的强有力工具。这里有些原则能最大限度地应用在我们的工作中。 迪士尼经过基础工作练习的长时间累积,在 1981 年出版的 The Illusion of Life: Disney Animation 一书中发表了动画的十二个原则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2_basic_principles_of_animation)) 。这些原则描述了动画能怎样用于让观众相信自己沉浸在现实世界中。 [代码] 在本文中,我会逐个介绍这十二个原则,并讨论它们怎样运用在网页中。你能在 Codepen 找到它们[] (https://codepen.io/collection/AxKOdY/)。 挤压和拉伸 (Squash and stretch) [图片] 这是物体存在质量且运动时质量保持不变的概念。当一个球在弹跳时,碰击到地面会变扁,恢复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代码] 创建对象的时候最有用的方法是参照实物,比如人、时钟和弹性球。 当它和网页元件一起工作时可能会忽略这个原则。DOM 对象不一定和实物相关,它会按需要在屏幕上缩放。例如,一个按钮会变大并变成一个信息框,或者错误信息会出现和消失。 尽管如此,挤压和伸缩效果可以为一个对象增加实物的感觉。甚至一些形状上的小变化就可以创造出细微但抢眼的效果。 HTML [代码] [代码] <h1>Principle 1: Squash and stretch</h1> <h2><a href="https://cssanimation.rocks/principles/" target="_parent">Anim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Web</h2> <article class="principle one"> <div class="shape"></div> <div class="surface"></div> </article> [代码] CSS [代码].one .shape { animation: one 4s infinite ease-out; } .one .surface { background: #000; height: 10em; width: 1em; position: absolute; top: calc(50% - 4em); left: calc(50% + 10em); } @keyframes one { 0%, 15% { opacity: 0; } 15%, 25% { transform: none;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1,-1.92,.95,.89); width: 4em; height: 4em; top: calc(50% - 2em); left: calc(50% - 2em); opacity: 1; } 35%, 45% { transform: translateX(8em); height: 6em; width: 2em; top: calc(50% - 3em);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linear; opacity: 1; } 70%, 100% { transform: translateX(8em) translateY(5em); height: 6em; width: 2em; top: calc(50% - 3em); opacity: 0; } } body { margin: 0; background: #e9b59f; font-family: HelveticaNeue, Arial, Sans-serif; color: #fff; } h1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300; } h2 { font-size: 0.75em;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 a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333; } .principle { width: 100%; height: 100vh; position: relative; } .shape { background: #2d97db; border: 1em solid #fff; width: 4em; height: 4em; position: absolute; top: calc(50% - 2em); left: calc(50% - 2em); } [代码] 预备动作 (Anticipation) [图片] 运动不倾向于突然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一个球在掉到桌子前就开始滚动,或是一个人屈膝准备起跳,运动通常有着某种事先的累积。 [代码] 我们能用它去让我们的过渡动画显得更逼真。预备动作可以是一个细微的反弹,帮人们理解什么对象将在屏幕中发生变化并留下痕迹。 例如,悬停在一个元件上时可以在它变大前稍微缩小,在初始列表中添加额外的条目来介绍其它条目的移除方法。 [代码] HTML [代码]<h1>Principle 2: Anticipation</h1> <h2><a href="https://cssanimation.rocks/principles/" target="_parent">Anim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Web</h2> <article class="principle two"> <div class="shape"></div> <div class="surface"></div> </article> [代码] CSS [代码].two .shape { animation: two 5s infinite ease-out; transform-origin: 50% 7em; } .two .surface { background: #000; width: 8em; height: 1em; position: absolute; top: calc(50% + 4em); left: calc(50% - 3em); } @keyframes two { 0%, 15% { opacity: 0; transform: none; } 15%, 25% { opacity: 1; transform: none;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5,.05,.91,.47); } 28%, 38% { transform: translateX(-2em); } 40%, 45% { transform: translateX(-4em); } 50%, 52% { transform: translateX(-4em) rotateZ(-20deg); } 70%, 75% { transform: translateX(-4em) rotateZ(-10deg); } 78% { transform: translateX(-4em) rotateZ(-24deg); opacity: 1; } 86%, 100% { transform: translateX(-6em) translateY(4em) rotateZ(-90deg); opacity: 0; } } /* General styling */ body { margin: 0; background: #e9b59f; font-family: HelveticaNeue, Arial, Sans-serif; color: #fff; } h1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300; } h2 { font-size: 0.75em;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 a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333; } .principle { width: 100%; height: 100vh; position: relative; } .shape { background: #2d97db; border: 1em solid #fff; width: 4em; height: 4em; position: absolute; top: calc(50% - 2em); left: calc(50% - 2em); } [代码] 演出布局 (Staging) [图片] 演出布局是确保对象在场景中得以聚焦,让场景中的其它对象和视觉在主动画发生的地方让位。这意味着要么把主动画放到突出的位置,要么模糊其它元件来让用户专注于看他们需要看的东西。 [代码] 在网页方面,一种方法是用 model 覆盖在某些内容上。在现有页面添加一个遮罩并把那些主要关注的内容前置展示。 另一种方法是用动作。当很多对象在运动,你很难知道哪些值得关注。如果其它所有的动作停止,只留一个在运动,即使动得很微弱,这都可以让对象更容易被察觉。 [代码] 还有一种方法是做一个晃动和闪烁的按钮来简单地建议用户比如他们可能要保存文档。屏幕保持静态,所以再细微的动作也会突显出来。 HTML [代码]<h1>Principle 3: Staging</h1> <h2><a href="https://cssanimation.rocks/principles/" target="_parent">Anim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Web</h2> <article class="principle three"> <div class="shape a"></div> <div class="shape b"></div> <div class="shape c"></div> </article> [代码] CSS [代码].three .shape.a { transform: translateX(-12em); } .three .shape.c { transform: translateX(12em); } .three .shape.b { animation: three 5s infinite ease-out; transform-origin: 0 6em; } .three .shape.a, .three .shape.c { animation: threeb 5s infinite linear; } @keyframes three { 0%, 10% { transform: none;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57,-0.5,.43,1.53); } 26%, 30% { transform: rotateZ(-40deg); } 32.5% { transform: rotateZ(-38deg); } 35% { transform: rotateZ(-42deg); } 37.5% { transform: rotateZ(-38deg); } 40% { transform: rotateZ(-40deg); } 42.5% { transform: rotateZ(-38deg); } 45% { transform: rotateZ(-42deg); } 47.5% { transform: rotateZ(-38deg);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57,-0.5,.43,1.53); } 58%, 100% { transform: none; } } @keyframes threeb { 0%, 20% { filter: none; } 40%, 50% { filter: blur(5px); } 65%, 100% { filter: none; } } /* General styling */ body { margin: 0; background: #e9b59f; font-family: HelveticaNeue, Arial, Sans-serif; color: #fff; } h1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300; } h2 { font-size: 0.75em;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 a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333; } .principle { width: 100%; height: 100vh; position: relative; } .shape { background: #2d97db; border: 1em solid #fff; width: 4em; height: 4em; position: absolute; top: calc(50% - 2em); left: calc(50% - 2em); } [代码] 连续运动和姿态对应 (Straight-Ahead Action and Pose-to-Pose) [图片] 连续运动是绘制动画的每一帧,姿态对应是通常由一个 assistant 在定义一系列关键帧后填充间隔。 [代码] 大多数网页动画用的是姿态对应:关键帧之间的过渡可以通过浏览器在每个关键帧之间的插入尽可能多的帧使动画流畅。 [代码] 有一个例外是定时功能step。通过这个功能,浏览器 “steps” 可以把尽可能多的无序帧串清晰。你可以用这种方式绘制一系列图片并让浏览器按顺序显示出来,这开创了一种逐帧动画的风格。 HTML [代码]<h1>Principle 4: Straight Ahead Action and Pose to Pose</h1> <h2><a href="https://cssanimation.rocks/principles/" target="_parent">Anim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Web</h2> <article class="principle four"> <div class="shape a"></div> <div class="shape b"></div> </article> [代码] CSS [代码].four .shape.a { left: calc(50% - 8em); animation: four 6s infinite cubic-bezier(.57,-0.5,.43,1.53); } .four .shape.b { left: calc(50% + 8em); animation: four 6s infinite steps(1); } @keyframes four { 0%, 10% { transform: none; } 26%, 30% { transform: rotateZ(-45deg) scale(1.25); } 40% { transform: rotateZ(-45deg) translate(2em, -2em) scale(1.8); } 50%, 75% { transform: rotateZ(-45deg) scale(1.1); } 90%, 100% { transform: none; } } /* General styling */ body { margin: 0; background: #e9b59f; font-family: HelveticaNeue, Arial, Sans-serif; color: #fff; } h1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300; } h2 { font-size: 0.75em;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 a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333; } .principle { width: 100%; height: 100vh; position: relative; } .shape { background: #2d97db; border: 1em solid #fff; width: 4em; height: 4em; position: absolute; top: calc(50% - 2em); left: calc(50% - 2em); } [代码] 跟随和重叠动作 (Follow Through and Overlapping Action) [图片] 事情并不总在同一时间发生。当一辆车从急刹到停下,车子会向前倾、有烟从轮胎冒出来、车里的司机继续向前冲。 [代码] 这些细节是跟随和重叠动作的例子。它们在网页中能被用作帮助强调什么东西被停止,并不会被遗忘。例如一个条目可能在滑动时稍滑微远了些,但它自己会纠正到正确位置。 要创造一个重叠动作的感觉,我们可以让元件以稍微不同的速度移动到每处。这是一种在 iOS 系统的视窗 (View) 过渡中被运用得很好的方法。一些按钮和元件以不同速率运动,整体效果会比全部东西以相同速率运动要更逼真,并留出时间让访客去适当理解变化。 [代码] 在网页方面,这可能意味着让过渡或动画的效果以不同速度来运行。 HTML [代码]<h1>Principle 5: Follow Through and Overlapping Action</h1> <h2><a href="https://cssanimation.rocks/principles/" target="_parent">Anim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Web</h2> <article class="principle five"> <div class="shape-container"> <div class="shape"></div> </div> </article> [代码] CSS [代码].five .shape { animation: five 4s infinite cubic-bezier(.64,-0.36,.1,1); position: relative; left: auto; top: auto; } .five .shape-container { animation: five-container 4s infinite cubic-bezier(.64,-0.36,.1,2); position: absolute; left: calc(50% - 4em); top: calc(50% - 4em); } @keyframes five { 0%, 15% { opacity: 0; transform: translateX(-12em); } 15%, 25% { transform: translateX(-12em); opacity: 1; } 85%, 90% { transform: translateX(12em); opacity: 1; } 100% { transform: translateX(12em); opacity: 0; } } @keyframes five-container { 0%, 35% { transform: none; } 50%, 60% { transform: skewX(20deg); } 90%, 100% { transform: none; } } /* General styling */ body { margin: 0; background: #e9b59f; font-family: HelveticaNeue, Arial, Sans-serif; color: #fff; } h1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300; } h2 { font-size: 0.75em;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 a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333; } .principle { width: 100%; height: 100vh; position: relative; } .shape { background: #2d97db; border: 1em solid #fff; width: 4em; height: 4em; position: absolute; top: calc(50% - 2em); left: calc(50% - 2em); } [代码] 缓入缓出 (Slow In and Slow Out) [图片] 对象很少从静止状态一下子加速到最大速度,它们往往是逐步加速并在停止前变慢。没有加速和减速,动画感觉就像机器人。 [代码] 在 CSS 方面,缓入缓出很容易被理解,在一个动画过程中计时功能是一种描述变化速率的方式。 [代码] 使用计时功能,动画可以由慢加速 (ease-in)、由快减速 (ease-out),或者用贝塞尔曲线做出更复杂的效果。 HTML [代码]<h1>Principle 6: Slow in and Slow out</h1> <h2><a href="https://cssanimation.rocks/principles/" target="_parent">Anim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Web</h2> <article class="principle six"> <div class="shape a"></div> </article> [代码] CSS [代码].six .shape { animation: six 3s infinite cubic-bezier(0.5,0,0.5,1); } @keyframes six { 0%, 5% { transform: translate(-12em); } 45%, 55% { transform: translate(12em); } 95%, 100% { transform: translate(-12em); } } /* General styling */ body { margin: 0; background: #e9b59f; font-family: HelveticaNeue, Arial, Sans-serif; color: #fff; } h1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300; } h2 { font-size: 0.75em;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 a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333; } .principle { width: 100%; height: 100vh; position: relative; } .shape { background: #2d97db; border: 1em solid #fff; width: 4em; height: 4em; position: absolute; top: calc(50% - 2em); left: calc(50% - 2em); } [代码] 弧线运动 (Arc) [图片] 虽然对象是更逼真了,当它们遵循「缓入缓出」的时候它们很少沿直线运动——它们倾向于沿弧线运动。 我们有几种 CSS 的方式来实现弧线运动。一种是结合多个动画,比如在弹力球动画里,可以让球上下移动的同时让它右移,这时候球的显示效果就是沿弧线运动。 HTML [代码]<h1>Principle 7: Arc (1)</h1> <h2><a href="https://cssanimation.rocks/principles/" target="_parent">Anim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Web</h2> <article class="principle sevena"> <div class="shape-container"> <div class="shape a"></div> </div> </article> [代码] CSS [代码].sevena .shape-container { animation: move-right 6s infinite cubic-bezier(.37,.55,.49,.67); position: absolute; left: calc(50% - 4em); top: calc(50% - 4em); } .sevena .shape { animation: bounce 6s infinite linear; border-radius: 50%; position: relative; left: auto; top: auto; } @keyframes move-right { 0% { transform: translateX(-20em); opacity: 1; } 80% { opacity: 1; } 90%, 100% { transform: translateX(20em); opacity: 0; } } @keyframes bounce { 0% { transform: translateY(-8em);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51,.01,.79,.02); } 15% { transform: translateY(8em);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19,1,.7,1); } 25% { transform: translateY(-4em);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51,.01,.79,.02); } 32.5% { transform: translateY(8em);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19,1,.7,1); } 40% { transform: translateY(0em);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51,.01,.79,.02); } 45% { transform: translateY(8em);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19,1,.7,1); } 50% { transform: translateY(3em);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51,.01,.79,.02); } 56% { transform: translateY(8em);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19,1,.7,1); } 60% { transform: translateY(6em);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51,.01,.79,.02); } 64% { transform: translateY(8em);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19,1,.7,1); } 66% { transform: translateY(7.5em);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51,.01,.79,.02); } 70%, 100% { transform: translateY(8em);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19,1,.7,1); } } /* General styling */ body { margin: 0; background: #e9b59f; font-family: HelveticaNeue, Arial, Sans-serif; color: #fff; } h1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300; } h2 { font-size: 0.75em;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 a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333; } .principle { width: 100%; height: 100vh; position: relative; } .shape { background: #2d97db; border: 1em solid #fff; width: 4em; height: 4em; position: absolute; top: calc(50% - 2em); left: calc(50% - 2em); } [代码] [图片] 另外一种是旋转元件,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在对象之外的原点来作为它的旋转中心。当我们旋转这个对象,它看上去就是沿着弧线运动。 HTML [代码]<h1>Principle 7: Arc (2)</h1> <h2><a href="https://cssanimation.rocks/principles/" target="_parent">Anim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Web</h2> <article class="principle sevenb"> <div class="shape a"></div> <div class="shape b"></div> </article> [代码] CSS [代码].sevenb .shape.a { animation: sevenb 3s infinite linear; top: calc(50% - 2em); left: calc(50% - 9em); transform-origin: 10em 50%; } .sevenb .shape.b { animation: sevenb 6s infinite linear reverse; background-color: yellow; width: 2em; height: 2em; left: calc(50% - 1em); top: calc(50% - 1em); } @keyframes sevenb { 100% { transform: rotateZ(360deg); } } /* General styling */ body { margin: 0; background: #e9b59f; font-family: HelveticaNeue, Arial, Sans-serif; color: #fff; } h1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300; } h2 { font-size: 0.75em;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 a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333; } .principle { width: 100%; height: 100vh; position: relative; } .shape { background: #2d97db; border: 1em solid #fff; width: 4em; height: 4em; position: absolute; top: calc(50% - 2em); left: calc(50% - 2em); } [代码] 次要动作 (Secondary Action) [图片] 虽然主动画正在发生,次要动作可以增强它的效果。这就好比某人在走路的时候摆动手臂和倾斜脑袋,或者弹性球弹起的时候扬起一些灰尘。 在网页方面,当主要焦点出现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执行次要动作,比如拖拽一个条目到列表中间。 HTML [代码]<h1>Principle 8: Secondary Action</h1> <h2><a href="https://cssanimation.rocks/principles/" target="_parent">Anim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Web</h2> <article class="principle eight"> <div class="shape a"></div> <div class="shape b"></div> <div class="shape c"></div> </article> [代码] CSS [代码].eight .shape.a { transform: translateX(-6em); animation: eight-shape-a 4s cubic-bezier(.57,-0.5,.43,1.53) infinite; } .eight .shape.b { top: calc(50% + 6em); opacity: 0; animation: eight-shape-b 4s linear infinite; } .eight .shape.c { transform: translateX(6em); animation: eight-shape-c 4s cubic-bezier(.57,-0.5,.43,1.53) infinite; } @keyframes eight-shape-a { 0%, 50% { transform: translateX(-5.5em); } 70%, 100% { transform: translateX(-10em); } } @keyframes eight-shape-b { 0% { transform: none; } 20%, 30% { transform: translateY(-1.5em); opacity: 1;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57,-0.5,.43,1.53); } 32% { transform: translateY(-1.25em); opacity: 1; } 34% { transform: translateY(-1.75em); opacity: 1; } 36%, 38% { transform: translateY(-1.25em); opacity: 1; } 42%, 60% { transform: translateY(-1.5em); opacity: 1; } 75%, 100% { transform: translateY(-8em); opacity: 1; } } @keyframes eight-shape-c { 0%, 50% { transform: translateX(5.5em); } 70%, 100% { transform: translateX(10em); } } /* General styling */ body { margin: 0; background: #e9b59f; font-family: HelveticaNeue, Arial, Sans-serif; color: #fff; } h1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300; } h2 { font-size: 0.75em;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 a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333; } .principle { width: 100%; height: 100vh; position: relative; } .shape { background: #2d97db; border: 1em solid #fff; width: 4em; height: 4em; position: absolute; top: calc(50% - 2em); left: calc(50% - 2em); } [代码] 时间节奏 (Timing) [图片] 动画的时间节奏是需要多久去完成,它可以被用来让看起来很重的对象做很重的动画,或者用在添加字符的动画中。 [代码] 这在网页上可能只要简单调整 animation-duration 或 transition-duration 值。 [代码] 这很容易让动画消耗更多时间,但调整时间节奏可以帮动画的内容和交互方式变得更出众。 HTML [代码]<h1>Principle 9: Timing</h1> <h2><a href="https://cssanimation.rocks/principles/" target="_parent">Anim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Web</h2> <article class="principle nine"> <div class="shape a"></div> <div class="shape b"></div> </article> [代码] CSS [代码].nine .shape.a { animation: nine 4s infinite cubic-bezier(.93,0,.67,1.21); left: calc(50% - 12em); transform-origin: 100% 6em; } .nine .shape.b { animation: nine 2s infinite cubic-bezier(1,-0.97,.23,1.84); left: calc(50% + 2em); transform-origin: 100% 100%; } @keyframes nine { 0%, 10% { transform: translateX(0); } 40%, 60% { transform: rotateZ(90deg); } 90%, 100% { transform: translateX(0); } } /* General styling */ body { margin: 0; background: #e9b59f; font-family: HelveticaNeue, Arial, Sans-serif; color: #fff; } h1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300; } h2 { font-size: 0.75em;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 a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333; } .principle { width: 100%; height: 100vh; position: relative; } .shape { background: #2d97db; border: 1em solid #fff; width: 4em; height: 4em; position: absolute; top: calc(50% - 2em); left: calc(50% - 2em); } [代码] 夸张手法 (Exaggeration) [图片] 夸张手法在漫画中是最常用来为某些动作刻画吸引力和增加戏剧性的,比如一只狼试图把自己的喉咙张得更开地去咬东西可能会表现出更恐怖或者幽默的效果。 在网页中,对象可以通过上下滑动去强调和刻画吸引力,比如在填充表单的时候生动部分会比收缩和变淡的部分更突出。 HTML [代码]<h1>Principle 10: Exaggeration</h1> <h2><a href="https://cssanimation.rocks/principles/" target="_parent">Anim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Web</h2> <article class="principle ten"> <div class="shape"></div> </article> [代码] CSS [代码].ten .shape { animation: ten 4s infinite linear; transform-origin: 50% 8em; top: calc(50% - 6em); } @keyframes ten { 0%, 10% { transform: none;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87,-1.05,.66,1.31); } 40% { transform: rotateZ(-45deg) scale(2);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16,.54,0,1.38); } 70%, 100% { transform: rotateZ(360deg) scale(1); } } /* General styling */ body { margin: 0; background: #e9b59f; font-family: HelveticaNeue, Arial, Sans-serif; color: #fff; } h1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300; } h2 { font-size: 0.75em;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 a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333; } .principle { width: 100%; height: 100vh; position: relative; } .shape { background: #2d97db; border: 1em solid #fff; width: 4em; height: 4em; position: absolute; top: calc(50% - 2em); left: calc(50% - 2em); } [代码] 扎实的描绘 (Solid drawing) [图片] 当动画对象在三维中应该加倍注意确保它们遵循透视原则。因为人们习惯了生活在三维世界里,如果对象表现得与实际不符,会让它看起来很糟糕。 如今浏览器对三维变换的支持已经不错,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场景里旋转和放置三维对象,浏览器能自动控制它们的转换。 HTML [代码]<h1>Principle 11: Solid drawing</h1> <h2><a href="https://cssanimation.rocks/principles/" target="_parent">Anim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Web</h2> <article class="principle eleven"> <div class="shape"> <div class="container"> <span class="front"></span> <span class="back"></span> <span class="left"></span> <span class="right"></span> <span class="top"></span> <span class="bottom"></span> </div> </div> </article> [代码] CSS [代码].eleven .shape { background: none; border: none; perspective: 400px; perspective-origin: center; } .eleven .shape .container { animation: eleven 4s infinite cubic-bezier(.6,-0.44,.37,1.44); transform-style: preserve-3d; } .eleven .shape span { display: block; position: absolute; opacity: 1; width: 4em; height: 4em; border: 1em solid #fff; background: #2d97db; } .eleven .shape span.front { transform: translateZ(3em); } .eleven .shape span.back { transform: translateZ(-3em); } .eleven .shape span.left { transform: rotateY(-90deg) translateZ(-3em); } .eleven .shape span.right { transform: rotateY(-90deg) translateZ(3em); } .eleven .shape span.top { transform: rotateX(-90deg) translateZ(-3em); } .eleven .shape span.bottom { transform: rotateX(-90deg) translateZ(3em); } @keyframes eleven { 0% { opacity: 0; } 10%, 40% { transform: none; opacity: 1; } 60%, 75% { transform: rotateX(-20deg) rotateY(-45deg) translateY(4em);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1,-0.05,.43,-0.16); opacity: 1; } 100% { transform: translateZ(-180em) translateX(20em); opacity: 0; } } /* General styling */ body { margin: 0; background: #e9b59f; font-family: HelveticaNeue, Arial, Sans-serif; color: #fff; } h1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300; } h2 { font-size: 0.75em;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 a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333; } .principle { width: 100%; height: 100vh; position: relative; } .shape { background: #2d97db; border: 1em solid #fff; width: 4em; height: 4em; position: absolute; top: calc(50% - 2em); left: calc(50% - 2em); } [代码] 吸引力 (Appeal) [图片] 吸引力是艺术作品的特质,让我们与艺术家的想法连接起来。就像一个演员身上的魅力,是注重细节和动作相结合而打造吸引性的结果。 [代码] 精心制作网页上的动画可以打造出吸引力,例如 Stripe 这样的公司用了大量的动画去增加它们结账流程的可靠性。 [代码] HTML [代码]<h1>Principle 12: Appeal</h1> <h2><a href="https://cssanimation.rocks/principles/" target="_parent">Anim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Web</h2> <article class="principle twelve"> <div class="shape"> <div class="container"> <span class="item one"></span> <span class="item two"></span> <span class="item three"></span> <span class="item four"></span> </div> </div> </article> [代码] CSS [代码].twelve .shape { background: none; border: none; perspective: 400px; perspective-origin: center; } .twelve .shape .container { animation: show-container 8s infinite cubic-bezier(.6,-0.44,.37,1.44); transform-style: preserve-3d; width: 4em; height: 4em; border: 1em solid #fff; background: #2d97db; position: relative; } .twelve .item { background-color: #1f7bb6; position: absolute; } .twelve .item.one { animation: show-text 8s 0.1s infinite ease-out; height: 6%; width: 30%; top: 15%; left: 25%; } .twelve .item.two { animation: show-text 8s 0.2s infinite ease-out; height: 6%; width: 20%; top: 30%; left: 25%; } .twelve .item.three { animation: show-text 8s 0.3s infinite ease-out; height: 6%; width: 50%; top: 45%; left: 25%; } .twelve .item.four { animation: show-button 8s infinite cubic-bezier(.64,-0.36,.1,1.43); height: 20%; width: 40%; top: 65%; left: 30%; } @keyframes show-container { 0% { opacity: 0; transform: rotateX(-90deg); } 10% { opacity: 1; transform: none; width: 4em; height: 4em; } 15%, 90% { width: 12em; height: 12em; transform: translate(-4em, -4em); opacity: 1; } 100% { opacity: 0; transform: rotateX(-90deg); width: 4em; height: 4em; } } @keyframes show-text { 0%, 15% { transform: translateY(1em); opacity: 0; } 20%, 85% { opacity: 1; transform: none; } 88%, 100% { opacity: 0; transform: translateY(-1em);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cubic-bezier(.64,-0.36,.1,1.43); } } @keyframes show-button { 0%, 25% { transform: scale(0); opacity: 0; } 35%, 80% { transform: none; opacity: 1; } 90%, 100% { opacity: 0; transform: scale(0); } } /* General styling */ body { margin: 0; background: #e9b59f; font-family: HelveticaNeue, Arial, Sans-serif; color: #fff; } h1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300; } h2 { font-size: 0.75em;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 left: 0; right: 0; text-align: center; } a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333; } .principle { width: 100%; height: 100vh; position: relative; } .shape { background: #2d97db; border: 1em solid #fff; width: 4em; height: 4em; position: absolute; top: calc(50% - 2em); left: calc(50% - 2em); } [代码]
2019-03-21 - Lottie-前端实现AE动效
项目背景 在海外项目中,为了优化用户体验加入了几处微交互动画,实现方式是设计输出合成的雪碧图,前端通过序列帧实现动画效果: [图片] 序列帧: [图片] 动画效果: [图片] 序列帧: [图片] 帧动画的缺点和局限性比较明显,合成的雪碧图文件大,且在不同屏幕分辨率下可能会失真。经调研发现,Lottie是个简单、高效且性能高的动画方案。 Lottie是可应用于Android, iOS, Web和Windows的库,通过Bodymovin解析AE动画,并导出可在移动端和web端渲染动画的json文件。换言之,设计师用AE把动画效果做出来,再用Bodymovin导出相应地json文件给到前端,前端使用Lottie库就可以实现动画效果。 [图片] Bodymovin插件的安装与使用 关闭AE 下载并安装ZXP installer https://aescripts.com/learn/zxp-installer/ 下载最新版bodymovin插件 https://github.com/airbnb/lottie-web/blob/master/build/extension/bodymovin.zxp 把下载好的bodymovin.zxp拖到ZXP installer [图片] 打开AE,在菜单首选项->常规中勾选☑️允许脚本写入文件和访问网络(否则输出JSON文件时会失败) [图片] 在AE中制作动画,打开菜单窗口->拓展->Bodymovin,勾选要输出的动画,并设置输出文件目录,点击render [图片] 打开输出目录会看到生成的JSON文件,若动画里导入了外部图片,则会在images中存放JSON中引用的图片 前端使用lottie 静态URL https://cdnjs.com/libraries/lottie-web NPM [代码]npm install lottie-web [代码] 调用loadAnimation [代码]lottie.loadAnimation({ container: element, // 容器节点 renderer: 'svg', loop: true, autoplay: true, path: 'data.json' // JSON文件路径 }); [代码] vue-lottie 也可以在vue中使用lottie [代码] import lottie from '../lib/lottie'; import * as favAnmData from '../../raw/fav.json'; export default { props: { options: { type: Object, required: true }, height: Number, width: Number, }, data () { return { style: { width: this.width ? `${this.width}px` : '100%', height: this.height ? `${this.height}px` : '100%', overflow: 'hidden', margin: '0 auto' } } }, mounted () { this.anim = lottie.loadAnimation({ container: this.$refs.lavContainer, renderer: 'svg', loop: this.options.loop !== false, autoplay: this.options.autoplay !== false, animationData: favAnmData, assetsPath: this.options.assetsPath, rendererSettings: this.options.rendererSettings } ); this.$emit('animCreated', this.anim) } } [代码] loadAnimation参数 参数名 描述 container 用于渲染动画的HTML元素,需确保在调用loadAnimation时该元素已存在 renderer 渲染器,可选值为’svg’(默认值)/‘canvas’/‘html’。svg支持的功能最多,但html的性能更好且支持3d图层。各选项值支持的功能列表在此 loop 默认值为true。可传递需要循环的特定次数 autoplay 自动播放 path JSON文件路径 animationData JSON数据,与path互斥 name 传递该参数后,可在之后通过lottie命令引用该动画实例 rendererSettings 可传递给renderer实例的特定设置,具体可看 Lottie动画监听 Lottie提供了用于监听动画执行情况的事件: complete loopComplete enterFrame segmentStart config_ready(初始配置完成) data_ready(所有动画数据加载完成) DOMLoaded(元素已添加到DOM节点) destroy 可使用addEventListener监听事件 [代码]// 动画播放完成触发 anm.addEventListener('complete', anmLoaded); // 当前循环播放完成触发 anm.addEventListener('loopComplete', anmComplete); // 播放一帧动画的时候触发 anm.addEventListener('enterFrame', enterFrame); [代码] 控制动画播放速度和进度 可使用anm.pause和anm.play暂停和播放动画,调用anm.stop则会停止动画播放并回到动画第一帧的画面。 使用anm.setSpeed(speed)可调节动画速度,而anm.goToAndStop(value, isFrame)和anm.goToAndPlay可控制播放特定帧数,也可结合anm.totalFrames控制进度百分比,比如可传anm.totalFrames - 1跳到最后一帧。 [代码]anm.goToAndStop(anm.totalFrames - 1, 1); [代码]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把相关联的JSON文件合并,通过anm.goToAndPlay控制动画状态的切换,如下图例中一个JSON文件包含了2个动画状态的数据: [图片] 图片资源 JSON文件里assets设置了对图片的引用: [图片] 若想统一修改静态资源路径或者设置成绝对路径,可在调用loadAnimation时传入assetsPath参数: [代码]lottie.loadAnimation({ container: element, renderer: 'svg', path: 'data.json', assetsPath: 'URL' // 静态资源绝对路径 }); [代码] 功能支持列表 即使用bodymovin成功输出了JSON文件(没有报错),也会出现动效不如预期的情况,比如这是在AE中构建的形象图: [图片] 但在页面中渲染效果是这样的: [图片] 这是因为使用了不支持的Merge Paths功能 [图片] 因此对设计师而言,创建Lottie动画和往常制作AE动画有所不同,此文档记录了Bodymovin支持输出的AE功能列表,动画制作前需跟设计师沟通好,根据动画加载平台来确认可使用的AE功能。 除此之外,尽量遵循官方文档里对设计过程的指导和建议: 动画简单化。创建动画时需时刻记着保持JSON文件的精简,比如尽可能地绑定父子关系,在相似的图层上复制相同的关键帧会增加额外的代码,尽量不使用占用空间最多的路径关键帧动画。诸如自动跟踪描绘、颤动之类的技术会使得JSON文件变得非常大且耗性能。 建立形状图层。将AI、EPS、SVG和PDF等资源转换成形状图层否则无法在Lottie中正常使用,转换好后注意删除该资源以防被导出到JSON文件。 设置尺寸。在AE中可设置合成尺寸为任意大小,但需确保导出时合成尺寸和资源尺寸大小保持一致。 不使用表达式和特效。Lottie暂不支持。 注意遮罩尺寸。若使用alpha遮罩,遮照的大小会对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尽可能地把遮罩尺寸维持到最小。 动画调试。若输出动画破损,通过每次导出特定图层来调试出哪些图层出了问题。然后在github中附上该图层文件提交问题,选择用其他方式重构该图层。 不使用混合模式和亮度蒙版。 不添加图层样式。 全屏动画。设置比想要支持的最宽屏幕更宽的导出尺寸。 设置空白对象。若使用空白对象,需确保勾选可见并设置透明度为0%否则不会被导出到JSON文件。 预览效果 由于以上所说的功能支持问题会导致输出动画效果不确定性,设计师和前端之间有个动画效果联调的过程,为了提高联调效率,设计师可先进行初步的效果预览,再把文件交付给前端。 方法1:输出预览HTML文件 渲染前设置所要渲染的文件 [图片] 勾选☑️Demo选项 [图片] 在输出的文件目录中就可找到可预览的demo.html文件 方法2:LottieFiles分享平台 把生成的JSON文件传到LottieFiles平台,可播放、暂停生成文件的动画效果,可设置图层颜色、动画速度,也可以下载lottie preview客户端在iOS或Android机子上预览。 [图片] LottieFiles平台还提供了很多线上公开的Lottie动画效果,可直接下载JSON文件使用 [图片] 交互hack Lottie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对应的API操纵动画层,若想做更细化的动画处理,只能直接操作节点来实现。比如当播放完左图动画进入惊讶状态后,若想实现右图随鼠标移动而控制动画层的简单效果: [图片][图片] 开启调试面板可以看到,lottie-web通过使用<g>标签的transform属性来控制动画: [图片] 当元素已添加到DOM节点,找到想要控制的<g>标签,提取其transform属性的矩阵值,并使用rematrix解析矩阵值。 [代码]onIntroDone() { const Gs = this.refs.svg.querySelectorAll('svg > g > g > g'); Gs.forEach((node, i) => { // 过滤需要修改的节点 ... // 获取transform属性值 const styleArr = node.getAttribute('transform').split(','); styleArr[0] = styleArr[0].replace('matrix(', ''); styleArr[5] = styleArr[5].replace(')', ''); const style = `matrix(${styleArr[0]}, ${styleArr[1]}, ${styleArr[2]}, ${styleArr[3]}, ${styleArr[4]}, ${styleArr[5]})`; // 使用Rematrix解析 const transform = Rematrix.parse(style); this.matrices.push({ node, transform, prevTransform: transform }); } } [代码] 监听鼠标移动,设置新的transform属性值。 [代码]onMouseMove = (e) => { this.mouseCoords.x = e.clientX || e.pageX; this.mouseCoords.y = e.clientY || e.pageY; let x = this.mouseCoords.x - (this.props.browser.width / 2); let y = this.mouseCoords.y - (this.props.browser.height / 2); const diffX = (this.mouseCoords.prevX - x); const diffY = (this.mouseCoords.prevY - y); this.mouseCoords.prevX = x; this.mouseCoords.prevY = y; this.matrices.forEach((matrix, i) => { let translate = Rematrix.translate(diffX, diffY); const product = [matrix.prevTransform, translate].reduce(Rematrix.multiply); const css = `matrix(${product[0]}, ${product[1]}, ${product[4]}, ${product[5]}, ${product[12]}, ${product[13]})`; matrix.prevTransform = product; matrix.node.setAttribute('transform', css); }) } [代码] 进一步优化 看到一个方法,在AE中将图层命名为[代码]#id[代码]格式,生成的SVG相应的图层id会被设置为id,命名为[代码].class[代码]格式,相应的图层class会被设置为class [图片] 试了下的确可以,如下图,因此可通过这个方法快速找到需要操作的动画层,进一步简化代码: [图片] 小结 Lottie的缺点在于若在AE动画制作的过程不注意规范,会导致数据文件大、耗内存和性能的问题;Lottie-web的官方文档不够详尽,例如assetsPath参数是在看源码的时候发现的;开放的API不够齐全,无法很灵活地控制动画层。 而优点也很明显,Lottie能帮助提高开发效率,精简代码,易于调试和维护;资源文件小,输出动画效果保真;跨平台——Android, iOS, Web和Windows通用。 总的来说,Lottie的引用可以替代传统的GIF和帧动画,灵活利用好提供的属性和方法可以控制动画的播放,但需注意规范设计和开发的流程,才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动画的制作与调试。
2019-03-25 - 拥抱更底层技术——从CSS变量到Houdini
0. 前言 平时写CSS,感觉有很多多余的代码或者不好实现的方法,于是有了预处理器的解决方案,主旨是write less &do more。其实原生css中,用上css变量也不差,加上bem命名规则只要嵌套不深也能和less、sass的嵌套媲美。在一些动画或者炫酷的特效中,不用js的话可能是用了css动画、svg的animation、过渡,复杂动画实现用了js的话可能用了canvas、直接修改style属性。用js的,然后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要是canvas那套放在dom上就爽了”。因为复杂的动画频繁操作了dom,违背了倒背如流的“性能优化之一:尽量少操作dom”的规矩,嘴上说着不要,手倒是很诚实地[代码]ele.style.prop = <newProp>[代码],可是要实现效果这又是无可奈何或者大大减小工作量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浏览器渲染的流程:解析html和css(parse),样式计算(style calculate),布局(layout),绘制(paint),合并(composite),修改了样式,改的环节越深代价越大。js改变样式,首先是操作dom,整个渲染流程马上重新走,可能走到样式计算到合并环节之间,代价大,性能差。然后痛点就来了,浏览器有没有能直接操作前面这些环节的方法呢而不是依靠js?有没有方法不用js操作dom改变style或者切换class来改变样式呢? 于是就有CSS Houdini了,它是W3C和那几个顶级公司的工程师组成的小组,让开发者可以通过新api操作CSS引擎,带来更多的自由度,让整个渲染流程都可以被开发者控制。上面的问题,不用js就可以实现曾经需要js的效果,而且只在渲染过程中,就已经按照开发者的代码渲染出结果,而不是渲染完成了再重新用js强行走一遍流程。 关于houdini最近动态可点击这里 上次CSS大会知道了有Houdini的存在,那时候只有cssom,layout和paint api。前几天突然发现,Animation api也有了,不得不说,以后很可能是Houdini遍地开花的时代,现在得进一步了解一下了。一句话:这是css in js到js in css的转变 1. CSS变量 如果你用less、sass只为了人家有变量和嵌套,那用原生css也是差不多的,因为原生css也有变量: 比如定义一个全局变量–color(css变量双横线开头) [代码]:root { --color: #f00; } [代码] 使用的时候只要var一下 [代码].f{ color: var(--color); } [代码] 我们的html: [代码]<div class="f">123</div> [代码] 于是,红色的123就出来了。 css变量还和js变量一样,有作用域的: [代码]:root { --color: #f00; } .f { --color: #aaa } .g{ color: var(--color); } .ft { color: var(--color); } [代码] html: [代码] <div className="f"> <div className="ft">123</div> </div> <div className=""> <div className="g">123</div> </div> [代码] 于是,是什么效果你应该也很容易就猜出来了: [图片] css能搞变量的话,我们就可以做到修改一处牵动多处的变动。比如我们做一个像准星一样的四个方向用准线锁定鼠标位置的效果: [图片] 用css变量的话,比传统一个个元素设置style优雅多了: [代码]<div id="shadow"> <div class="x"></div> <div class="y"></div> <div class="x_"></div> <div class="y_"></div> </div> [代码] [代码] :root{ --x: 0px; --y: 0px; } body{ margin: 0 } #shadow{ width: 50%; height: 600px; border: #000 1px solid; position: relative; margin: 0; } .x, .y, .x_, .y_ { position: absolute; border: #f00 2px solid; } .x { top: 0; left: var(--x); height: 20px; width: 0; } .y { top: var(--y); left: 0; height: 0; width: 20px; } .x_ { top: 600px; left: var(--x); height: 20px; width: 0; } .y_ { top: var(--y); left: 100%; height: 0; width: 20px; } [代码] [代码]const style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style shadow.addEventListener('mousemove', e => { style.setProperty(`--x`, e.clientX + 'px') style.setProperty(`--y`, e.clientY + 'px') }) [代码] 那么,对于github的404页面这种内容和鼠标位置有关的页面,思路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 2. CSS type OM 都有DOM了,那CSSOM也理所当然存在。我们平时改变css的时候,通常是直接修改style或者切换类,实际上就是操作DOM来间接操作CSSOM,而type om是一种把css的属性和值存在attributeStyleMap对象中,我们只要直接操作这个对象就可以做到之前的js改变css的操作。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点,attributeStyleMap存的是css的数值而不是字符串,而且支持各种算数以及单位换算,比起操作字符串,性能明显更优。 接下来,基本脱离不了window下的CSS这个属性。在使用的时候,首先,我们可以采取渐进式的做法: [代码]if('CSS' in window){...}[代码] 2.1 单位 [代码]CSS.px(1); // 1px 返回的结果是:CSSUnitValue {value: 1, unit: "px"} CSS.number(0); // 0 比如top:0,也经常用到 CSS.rem(2); //2rem new CSSUnitValue(2, 'percent'); // 还可以用构造函数,这里的结果就是2% // 其他单位同理 [代码] 2.2 数学运算 自己在控制台输入CSSMath,可以看见的提示,就是数学运算 [代码]new CSSMathSum(CSS.rem(10), CSS.px(-1)) // calc(10rem - 1px),要用new不然报错 new CSSMathMax(CSS.px(1),CSS.px(2)) // 顾名思义,就是较大值,单位不同也可以进行比较 [代码] 2.3 怎么用 既然是新的东西,那就有它的使用规则。 获取值[代码]element.attributeStyleMap.get(attributeName)[代码],返回一个CSSUnitValue对象 设置值[代码]element.attributeStyleMap.set(attributeName, newValue)[代码],设置值,传入的值可以是css值字符串或者是CSSUnitValue对象 当然,第一次get是返回null的,因为你都没有set过。“那我还是要用一下getComputedStyle再set咯,这还不是和之前的差不多吗?” 实际上,有一个类似的方法:[代码]element.computedStyleMap[代码],返回的是CSSUnitValue对象,这就ok了。我们拿前面的第一部分CSS变量的代码测试一波 [代码]document.querySelector('.x').computedStyleMap().get('height') // CSSUnitValue {value: 20, unit: "px"} document.querySelector('.x').computedStyleMap().set('height', CSS.px(0)) // 不见了 [代码] 3. paint API paint、animation、layout API都是以worker的形式工作,具体有几个步骤: 建立一个worker.js,比如我们想用paint API,先在这个js文件注册这个模块registerPaint(‘mypaint’, class),这个class是一个类下面具体讲到 在html引入CSS.paintWorklet.addModule(‘worker.js’) 在css中使用,background: paint(mypaint) 主要的逻辑,全都写在传入registerPaint的class里面。paint API很像canvas那套,实际上可以当作自己画一个img。既然是img,那么在所有的能用到图片url的地方都适合用paint API,比如我们来自己画一个有点炫酷的背景(满屏随机颜色方块)。有空的话可以想一下js怎么做,再对比一下paint API的方案。 [图片] [代码]// worker.js class RandomColorPainter { // 可以获取的css属性,先写在这里 // 我这里定义宽高和间隔,从css获取 static get inputProperties() { return ['--w', '--h', '--spacing']; } /** * 绘制函数paint,最主要部分 * @param {PaintRenderingContext2D} ctx 类似canvas的ctx * @param {PaintSize} PaintSize 绘制范围大小(px) { width, height } * @param {StylePropertyMapReadOnly} props 前面inputProperties列举的属性,用get获取 */ paint(ctx, PaintSize, props) { const w = (props.get('--w') && +props.get('--w')[0].trim()) || 30; const h = (props.get('--h') && +props.get('--h')[0].trim()) || 30; const spacing = +props.get('--spacing')[0].trim() || 10; for (let x = 0; x < PaintSize.width / w; x++) { for (let y = 0; y < PaintSize.height / h; y++) { ctx.fillStyle = `#${Math.random().toString(16).slice(2, 8)}` ctx.beginPath(); ctx.rect(x * (w + spacing), y * (h + spacing), w, h); ctx.fill(); } } } } registerPaint('randomcolor', RandomColorPainter); [代码] 接着我们需要引入该worker: [代码]CSS && CSS.paintWorklet.addModule('worker.js');[代码] 最后我们在一个class为paint的div应用样式: [代码].paint{ background-image: paint(randomcolor); width: 100%; height: 600px; color: #000; --w: 50; --h: 50; --spacing: 10; } [代码] 再想想用js+div,是不是要先动态生成n个,然后各种计算各种操作dom,想想就可怕。如果是canvas,这可是canvas背景,你又要在上面放一个div,而且还要定位一波。 注意: worker是没有window的,所以想搞动画的就不能内部消化了。不过可以靠外面的css变量,我们用js操作css变量可以解决,也比传统的方法优雅 4. 自定义属性 支持情况 点击这里查看 首先,看一下支持度,目前浏览器并没有完全稳定使用,所以需要跟着它的提示:[代码]Experimental Web Platform features” on chrome://flags[代码],在chrome地址栏输入[代码]chrome://flags[代码]再找到[代码]Experimental Web Platform features[代码]并开启。 [代码]CSS.registerProperty({ name: '--myprop', //属性名字 syntax: '<length>', // 什么类型的单位,这里是长度 initialValue: '1px', // 默认值 inherits: true // 会不会继承,true为继承父元素 }); [代码] 说到继承,我们回到前面的css变量,已经说了变量是区分作用域的,其实父作用域定义变量,子元素使用该变量实际上是继承的作用。如果[代码]inherits: true[代码]那就是我们看见的作用域的效果,如果不是true则不会被父作用域影响,而且取默认值。 这个自定义属性,精辟在于,可以用永久循环的animation驱动一次性的transform。换句话说,我们如果用了css变量+transform,可以靠js改变这个变量达到花俏的效果。但是,现在不需要js,只要css内部消化,transform成为永动机。 [代码]// 我们先注册几种属性 ['x1','y1','z1','x2','y2','z2'].forEach(p => { CSS.registerProperty({ name: `--${p}`, syntax: '<angle>', inherits: false, initialValue: '0deg' }); }); [代码] 然后写个样式 [代码]#myprop, #myprop1 { width: 200px; border: 2px dashed #000; border-bottom: 10px solid #000; animation:myprop 3000ms alternate infinite ease-in-out; transform: rotateX(var(--x2)) rotateY(var(--y2)) rotateZ(var(--z2)) } [代码] 再来看看我们的动画,为了眼花缭乱,加了第二个改了一点数据的动画 [代码]@keyframes myprop { 25% { --x1: 20deg; --y1: 30deg; --z1: 40deg; } 50% { --x1: -20deg; --z1: -40deg; --y1: -30deg; } 75% { --x2: -200deg; --y2: 130deg; --z2: -350deg; } 100% { --x1: -200deg; --y1: 130deg; --z1: -350deg; } } @keyframes myprop1 { 25% { --x1: 20deg; --y1: 30deg; --z1: 40deg; } 50% { --x2: -200deg; --y2: 130deg; --z2: -350deg; } 75% { --x1: -20deg; --z1: -40deg; --y1: -30deg; } 100% { --x1: -200deg; --y1: 130deg; --z1: -350deg; } } [代码] html就两个div: [代码] <div id="myprop"></div> <div id="myprop1"></div> [代码] 效果是什么呢,自己可以跑一遍看看,反正功能很强大,但是想象力限制了发挥。 自己动手改的时候注意一下,动画关键帧里面,不能只存在1,那样子就不能驱动transform了,做不到永动机的效果,因为我的rotate写的是 rotateX(var(–x2))。接下来随意发挥吧 最后 再啰嗦一次 关于houdini最近动态可点击这里 关于houdini在浏览器的支持情况 ENJOY YOURSELF!!!
2019-03-25 - Web直播,你需要先知道这些
转自IMWeb社区,原文链接 Web直播,你需要先知道这些 直播知识小科普 一个典型的直播流程:录制->编码->网络传输(推流->服务器处理->CDN分发)->解码->播放 IPB:一种常用的视频压缩方案,用I帧表示关键帧,B帧表示前向差别帧,P帧表示双向差别帧 GOP (Group of Pictures):GOP 越长(I帧之间的间隔越大),B 帧所占比例越高,编码的率失真性能越高。虽然B帧压缩率高,但解码时CPU压力会更大。 音视频直播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内容延时、卡顿(流畅度)、首帧时长 音视频直播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网络环境、多人连麦、主辅路、浏览器兼容性、CDN支持等 MSE(Media Source Extensions):W3C 标准API,解决 HTML5 的流问题(HTML5 原生仅支持播放 mp4/webm 非流格式,不支持 FLV),允许JavaScript动态构建 [代码]<video>[代码] 和 [代码]<audio>[代码] 的媒体流。可以用MediaSource.isTypeSupported() 判断是否支持某种MINE类型。在ios Safari中不支持。 [图片] 文件格式/封装格式/容器格式:一种承载视频的格式,比如flv、avi、mpg、vob、mov、mp4等。而视频是用什么方式进行编解码的,则与Codec相关。举个栗子,MP4格式根据编解码的不同,又分为nMP4、fMP4。nMP4是由嵌套的Boxes 组成,fMP4格式则是由一系列的片段组成,因此只有后者不需要加载整个文件进行播放。 Codec:多媒体数字信号编码解码器,能够对音视频进行压缩(CO)与解压缩( DEC ) 。CODEC技术能有效减少数字存储占用的空间,在计算机系统中,使用硬件完成CODEC可以节省CPU的资源,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常用视频编码:MPEG、H264、RealVideo、WMV、QuickTime。。。 常用音频编码:PCM、WAV、OGG、APE、AAC、MP3、Vorbis、Opus。。。 现有方案比较 RTMP协议 基于TCP adobe垄断,国内支持度高 浏览器端依赖Flash进行播放 2~5秒的延迟 RTP协议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IETF于1996提出的一个标准 基于UDP 实时性强 用于视频监控、视频会议、IP电话 CDN厂商、浏览器不支持 HLS 协议 Http Live Streaming,苹果提出的基于HTTP的流媒体传输协议 HTML5直接支持(video),适合APP直播,PC断只有Safari、Edge支持 必须是H264+AAC编码 因为传输的是切割后的音视频片段,导致内容延时较大 [图片] flv.js Bilibli开源,解析flv数据,通过MSE封装成fMP4喂给video标签 编码为H264+AAC 使用HTTP的流式IO(fetch或stream)或WebSocket协议流式的传输媒体内容 2~5秒的延迟,首帧比RTMP更快 WebRTC协议 [图片] 1、Google力推,已成为W3C标准 2、现代浏览器支持趋势,X5也支持(微信、QQ) [图片] 3、基于UDP,低延迟,弱网抗性强,比flv.js更有优势 方案 CPU占用 帧率 码率 延时 首帧 flv.js 0.4 30 700kbit/s 1.5s 2s WebRTC 1.9 30 700kbit/s 0.7s 1.5s 4、支持Web上行能力 5、编码为H264+OPUS 6、提供NAT穿透技术(ICE) **实际情况下,当用户数量很大时,对推流设备的性能要求很高,复杂的权限管理也难以实现,采用P2P的架构基本不可行。对于个别用户提供上行流、海量用户只进行拉流的场景,腾讯课堂实现了一种P2S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学习可阅读jaychen的系列文章《WebRTC直播技术》。 [图片] 小程序+直播 技术方案 基于RTMP,官方说底层使用HTTP/2的一种内部传输机制,但又说是基于UDP的,这就搞不懂了。。。 live-pusher 和 live-player 没有限制第三方云服务 可直接使用腾讯云视频直播能力,只需配置好推流url、播放url即可 推流url: [图片] 播放url: [图片] 下面是我根据官网教程搭建的一个音视频小程序,搭建过程简单,同一个局域网下直播体验也很流畅(读者也可直接搜索腾讯视频云小程序进行体验): [图片] 前端核心代码还是相当简洁的: live-pusher组件:设置好url推流地址(仅支持 flv, rtmp 格式)等参数即可,使用bindstatechange获取播放状态变化 [图片] live-player组件:设置后src音视频地址(仅支持 flv, rtmp 格式)等参数即可,使用bindstatechange获取播放状态变化 [图片] 能否和WebRTC同时使用? 对于腾讯课堂的应用场景,老师上课推流采用的是RTMP协议,考虑到WebRTC目前只能用于PC端拉流,那么在移动端能否让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小程序来观看直播课呢?我觉得在技术层面可行的,接入小程序直播对于扩大平台影响力、社交圈分享、提高收费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帮助。难点在于复杂的权限控制、多路音视频流、多人连麦等问题,比如权限控制只能单独放到房间控制逻辑中完成,而音视频流本身缺乏这种校验;主辅路的切换还需要添加单独的信令控制,同时在小程序中加入相应的判断逻辑。 补充:最近看到已经有小程序的webrtc方案了,基于live-player、live-pusher组件,加入腾讯云强大的音视频后台服务,官方提供了一套封装度更高的自定义组件方案 —— <webrtc-room> ,甚至可以和Chrome打通。详情可以参考WebRTC 互通、webrtc-room [图片] 参考文章 HTTP 协议入门 使用flv.js做直播 面向未来的直播技术-WebRTC【视频、PPT】 小程序音视频能力技术负责人解读“小程序直播” 小程序开发简易教程 小程序音视频解读
2019-03-26 - 爬虫vs反爬虫
爬虫介绍 爬虫简单介绍就是一个获取数据的途径。有时我们需要进行数据分析等操作,都会将别人网站中现成的数据放入我们自己本地数据库内,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爬虫来实现。 网站的重要资料、信息财产被轻易窃取,是不能随便泄漏的。我们就应该使用反爬虫技术。本文将依次先将常见的反爬虫技术,与对应的爬虫技巧。 爬虫原理 一般我们访问网络资源都是通过uri。我们要获取的信息,一般有两种常见形式。json或html。html一般是后端服务器渲染后返回的,json是服务器直接返回给前端,然后前端自己在将数据渲染到页面上。如果是json类型的话,可以直接请求这个uri,或者等待前端渲染完毕再从html获取。获取到html信息后,通过dom操作,即可获得对应内容。爬取手机app的内容时,需要使用抓包工具:Fiddler,Charles,Wireshark。 最简单的爬虫,用shell就可以实现。复杂的爬虫,甚至需要用到机器学习分析。 注意:大部分情况爬虫是没有法律问题的,只有网站明确声明了禁止使用网络爬虫和转载商业化时(付费知识)时,爬虫才会触犯法律 为了更快的创建一只爬虫,请先安装Postman,Chrome等软件,用于发送请求,并可以查看详细请求和响应头部和内容 如果有反爬虫需要,请一定要记录服务器请求日志。分析日志才能找出潜在爬虫,即使没有及时对应的解决的方案,也可以暂时将其拉入黑名单。 爬虫流程 [图片] 整体流程的关键在于将网上的数据通过机器方式自动获得。没有反爬虫机制的 uri,还可以使用分布式爬虫,开启多线程,快速爬取信息。遇到了反爬虫机制,一般来说用上对应的反反爬虫方法就行了。大部分网站仅仅是对游客有访问限制,如果不想注册账号,基本都可以使用代理方式解决。也可以在登录之后复制登录的完整请求头解决。但是对于某些数据会有验证码拦截。这时我们就要将网站使用的验证码分类并在网上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查看请求 使用Chrom浏览器(也可以用别的,这里只用Chrome做例子)访问我们要爬取的页面。通过F12进入开发者工具,切换到network面板下(没有数据,请刷新再次请求) 找到要获取数据的URI [图片] 请求所携带的请求头都在这里,完整附带请求信息,可以充分模拟浏览器。 [图片] 直接通过Chrome将请求信息导出,在自己的终端下尝试请求。 由于Google页面携带的cookie内容较多,而且hk站点下编码不是常见的UTF8格式,会出现乱码,这里就以百度为例。 [代码]curl 'https://www.baidu.com/' -H 'User-Agent: Mozilla/5.0 (Macintosh; Intel Mac OS X 10.13; rv:67.0) Gecko/20100101 Firefox/67.0' -H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q=0.8' -H 'Accept-Language: en-US,en;q=0.5' --compressed -H 'DNT: 1' -H 'Connection: keep-alive' -H 'Cookie: BAIDUID=606890F9A814F1194EEA6EC7D743CC84:FG=1; BIDUPSID=606890F9A814F1194EEA6EC7D743CC84; PSTM=1553581103; delPer=0; BD_HOME=0; H_PS_PSSID=26524_1461_21106_28722_28557_28697_28584_26350_28604_28606; BD_UPN=133252; BDORZ=B490B5EBF6F3CD402E515D22BCDA1598' -H 'Upgrade-Insecure-Requests: 1' -H 'Pragma: no-cache' -H 'Cache-Control: no-cache' [代码] 添加-o 将本次请求的response保存为文件。某些页面可能会返回乱码,是因为开启了gzip或者编码需要重新设置,部分网页编码非UTF8。 直接访问 这种网站一般数据都是完全公开的,可以算是0反爬虫。对于这种网站,直接请求即可。这种爬虫最好做,所以一般搜索引擎也最好搜索。很多网站即使内部有许多反爬虫机制,但是首页还是会为了SEO,一般不会反爬虫。 鉴别浏览器 通过浏览器进行网站访问时,都会携带user-agent信息。而在本地请求时,并不会携带这些信息。同时浏览器会保持一个session会话,而一般的request模块中,并不能携带session。我们可以通过session存放标记或者判断header部分,来鉴别爬虫。 爬虫方案 对于session的判断,使用带session的模块。比如python的requests或者使用headless。 对于header的判断,可以在浏览器的请求内复制完整的请求头。或者直接使用headless 判断token token一般不用于自己的主站。访问过很多网站,我只见过掘金在使用。token的目的不是反爬虫,而是防止用户的账号密码泄露。 先简单讲讲token步骤 客户端第一次登录 服务器确认登录并返回有期限的合法token 客服端进行请求时携带token 服务器判断token识别合法用户,然后在执行请求 爬虫方案 一般服务器都是使用sesssion的,但如果确实使用了token的。我们可以分析接口,获取token,并在请求时携带token即可。 限制ip访问频率 一般而言限制ip访问,不只是为了减少爬虫的数量,更是为了防止DDOS之类攻击。因为同一ip的大量访问,将会占用服务器的大量资源。如果触发的还是一个费时的操作,将会导致服务器来不及处理其他正常用户的请求。可以直接通过nginx自动让网站都有一个拦截ip频繁访问。 其实大部分网站还是会设置一定的阈值的,可能是1小时的访问次数,又或者每日,每个游客用户的访问次数。 爬虫方案 通过添加定时器:随机几秒延迟,不超过服务器的阈值,简单模拟人的访问频率。 使用代理服务器:大部分语言的请求,都提供了proxy的api。使用代理后,就可避开ip的限制了。所以我们反爬虫时尽力用非ip方式判断是不是用了proxy在爬取服务器 使用网站登录信息:部分网站是对游客有所限制,对于登录的用户会有更多访问次数。所以可以利用这点提高频率。 验证码 验证码一直是一个反人类的玩意。但是他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反机器。验证码和破解验证码有着很长的战争历史。大部分后端语言都有快速部署数字验证码的组件。 爬虫方案 最简单的方破解法就是使用登录信息或者用代理更换ip,不过部分情况还是会遇到不可避免的验证码的。 使用第三方平台接入,手工在线解验证码。 使用机器学习配合headless,破解验证码 滑动验证码 [图片] 现在经常出现的滑动验证码,使用的是极验提供的验证码。通过滑动确实让用户的操作成本降低了。 爬虫方案 网上出现了不少的破解案例。这里推荐使用headless将通过代码能让鼠标执行操作验证码。 图片文字验证码 [图片] 爬虫方案 这种验证码比上面的要求更高,提高的用户的成本。使用的比较少,但是破解方法还是有的,就是使用OCR或者机器学习。 前端动态渲染 现代前端日益强大,许多事情在前端都可以完成。为了减轻服务器的压力。有些网站已经从传统的JSP,PHP渲染转为,Java,PHP提供接口,由前端自行渲染。 爬虫方案 这时候,我们可以再次在Network面板中查看获取信息的api接口。但是部分时候,数据会比较复杂,晦涩。甚至还有加密信息在返回的数据之内。其实我们也可能让数据直接在网页上自己渲染出来,就是通过headless等无头浏览器。实现 图片代替文字,字体映射 这种反爬方案比较高级,单一般用户体验也不会很高,成本也不低。遇到还是换个网站比较好。 headless无头浏览器 Node.js Python Puppeteer、phantomjs、Splash Selenium 更多headless 使用headless基本上算是终极解决方案了,用代码的方式去执行一个no GUI的浏览器。包括鼠标的移动,点击,拖动等。而且还能自动携带Session和Cookie信息,不过headless设计的初衷其实是前端自动化测试… [代码]const puppeteer = require('puppeteer'); async function getPage() { //创建实例 const browser = await puppeteer.launch(); //新建页面 const page = await browser.newPage(); await page.goto("https://juejin.im"); //等待1秒 await page.waitFor(1000); //截屏 await page.screenshot({path: `preview.png`}); //关闭实例 await browser.close(); } getPage(); [代码] 这段代码可以将SPA页面加载出来,查看效果可以使用api提供的screenshot截屏功能 [图片] 注意:使用headless需要加入渲染页面的性能,会导致爬虫性能极速下降(毕竟本来设计目的不是爬虫) 总结 其实为什么反爬虫没过多久都能被破解呢?其实主要原因是浏览器的用户信息的透明的,我们可以通过浏览器就可以看到开发的前端源代码。即使使用了各种技术,只要有前端,耐心的分析还是可以破解的。就算不行,我也可以通过headless确实以浏览器方式进行访问。即使是App也可以通过抓包,分析api,进行爬虫。 其实做反爬虫就好像是图灵测试,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辨别当前访问者是人还是机器。但是这个测试又不能使用户感到返感。
201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