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小程序AR裸眼插画」零基础入门教程来啦!
使用Kivicube AR在线制作平台,新手也能5分钟制作出同款超震撼“AR裸眼插画”,观看Kivisense吉祥物伊弥戟透过手机屏幕打破次元壁来到真实世界! [图片] 我们准备了视频与图文两个版本的超详细保姆级教程,方便用户快速上手。那么话不多说现在我们就来具体展开一下如何使用Kivicube完成同款场景的制作吧~ 关注弥知科技公众号,后台回复“插画”获取本次教程所需精品素材包与将该效果接入微信小程序的低代码教程。 点击查看视频教程 ▼▼▼ [视频] 以下是图文教程 ▼▼▼ (一)创建AR项目 首先,进入kivicube.com AR在线制作平台登录账号,登录完成后点击左下角“我的素材”,点击左上方“+添加素材”,依次根据素材包内的命名上传素材(识别图、模型、透明视频、音频)。此时注意每上传一个素材都需要点击“上传并保存” [图片] 上传好素材后,点击“我的项目”,点击下方的“+”号创建一个项目,填写好项目名称和项目logo(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上传),项目类型选择“图像检测与跟踪”。这样,一个项目就创建好喽~ [图片] (二)制作AR场景 01 创建场景 点击屏幕上方的“+AR场景”,选择“图像检测与跟踪场景”这个场景类型 [图片] 所属项目选择刚才创建的项目名,可以自定义填写场景名称,然后上传识别图,点击“立即制作”就能进入编辑页面啦 [图片] (编辑页面的左侧是素材上传部分和交互控制部分,右侧是素材设置部分,可以调整素材的位置,大小角度等) [图片] 02 素材导入与调整 首先,进入“我的素材”,选择最左侧对应选项,依次拖入上传好的三个素材:模型素材、透明视频、音乐文件,调整场景内素材的位置、大小及方向。 [图片] 选中模型,点击右侧“对象设置”-“布局”,将x轴旋转改为-90°,三个轴的缩放调整为0.45,再把模型移动到识别图的上方,将y位置改为1.3,模型素材位置就调整完成啦 [图片] 选中透明视频,点击右侧“对象设置”-“布局”,将x轴旋转改为-90°,三个轴的缩放调整为1.28,z轴位置改为-0.9,(根据实际情况,将透明视频与识别图边缘对齐)透明视频的位置就调整完成 [图片] 03 素材的交互设置 选中模型,在右侧“设置”部分,打开”自动播放模型动画”,打开“循环播放”,模型的交互即设置完成 [图片] 选中透明视频,在右侧“设置”部分,打开“自动播放视频”,打开“循环播放”,透明视频交互也设置完成 [图片] 最后,是音频部分的交互。在右侧“场景结构”部分,选中导入的音频文件,在“设置”部分打开“自动播放音频”;在左侧“功能”部分点击“音频控制”,在“功能设置”中选择这段音乐,选择“播放”,打开“循环播放”,点击“完成” [图片] 然后再次点击“音频控制”,再次选择这段音频,这次选择“暂停” ,触发条件选择“扫描识别丢失”,点击“完成” [图片] 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音乐在模型出现的时候播放,在模型消失的时候暂停~ 这样我们整个AR场景就编辑好啦~ 04 场景设置 虽说完成以上步骤就能体验AR互动,但为了更加美观,我们还可以进行场景设置哦~ 点击右侧“场景设置”,上传首页背景,取消勾选“自定义场景logo” ,然后上传体验按钮图片,这样就设置完成了。 [图片] (三)保存分享场景 我们还可以点击“分享”,把做好的AR场景以链接或二维码的方式分享给其他好友。另外,平台不会自动保存做好的场景,别忘了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点击保存哦! [图片] 以上,今日份的AR裸眼插画就制作完成了!快来注册使用Kivicube,即刻开始制作你的第一幅AR插画吧! [图片] 期待本次教程能帮助Kivicube用户学会简单AR场景的创建,进一步感受元宇宙中的奇妙世界。同时对Kivicube目前的功能有任何的建议,欢迎直接与我们沟通! 关于弥知 专注于AR(增强现实)原创技术研发,是国内领先的AR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旗下国内首个WebXR在线制作平台KIVICUBE,帮助用户通过可视化编辑,零基础即可制作出交互丰富的AR商业场景,并一键发布至小程序、公众号与微博等多个平台 [图片]
2022-04-24 - Kivicube AR引擎2.0版正式上线啦!
我们根据近期汇总的Kivicube用户反馈,从Kivicube 小程序AR插件、小程序SLAM插件、WebAR三个模块进行了大量功能点的更新与优化,以帮助用户完成更多精美场景制作。 欢迎大家关注「弥知科技」公众号后台回复「V2」获取本次Kivicube更新功能详细说明与示例代码。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分模块看看具体都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功能更新吧! (一)Kivicube 小程序AR插件 【更新】开放图像跟踪、开放Kivicube合辑、图像跟踪场景新增脱卡显示功能 1. 开放图像检测与跟踪功能(插件版本1.6.0+支持) 所有用户都可免费使用小程序原生图像追踪啦!用户可以通过扫描现实世界中的平面图像(如杂志封面、照片与名片等),触发与之对应的场景内容与交互,实现实时位置匹配与跟踪 [图片] 2. 开放Kivicube合辑功能(插件版本1.6.0+支持) 我们对所有用户开放了Kivicube合辑功能,通过合辑功能,我们可以在同一AR场景中扫描识别多张图片,扩展更多Kivicube AR玩法 [图片] 该功能可应用于画展、文博等场景中,无需退出界面即可实现对多张自然图像的识别与稳定追踪 [图片] 3.图像跟踪场景新增脱卡功能 在微信小程序中的Kivicube图像检测与跟踪场景下,可实现一个项目内识别多张图片,当识别图丢失时,AR素材也可以在空间中以陀螺仪的效果展示,也就是脱卡显示 本功能帮助开发者避免了识别图丢失时AR素材丢失的情况,增加了体验的稳定性。 [图片] (二)Kivicube 小程序slam插件 【更新】云识别功能、开放SLAM组件、支持靠近触发、场景AR素材可放置在屏幕上,支持SLAM2.0功能。并且正在使用旧版本SLAM插件的用户能够快速更新至新版体验! 1. 云识别功能(推荐使用1.2.0+) 支持云识别和SLAM空间定位与跟踪混合使用,云识别图片成功后将自动判定当前环境地面位置,并放置AR素材 [图片] 2. 开放SLAM组件 我们开放了SLAM组件,Kivicube所有用户均可使用小程序SLAM与高级API进行自定义开发 [图片] 3. 支持靠近触发(插件版本1.2.1+支持) 应用层可以通过开发“靠近触发”功能,实现根据手机与AR素材之间相对位置判定来触发交互。例如可实现走近模型到一定位置就能自动触发模型动画 [图片] 4. 场景AR素材可放置在屏幕上(插件版本1.2.1+支持) 譬如屏幕上可以播放透明视频特效,以UI的形式呈现AR素材。该功能可用于AR滤镜等交互中 [图片] 5.增加SLAM 2.0功能 (1)支持单独水平面定位跟踪 用户将手机对准平面即会出现AR素材,可以旋转、放大、改变AR素材的位置。适用于无识别图的SLAM AR场景 [图片] (2)支持单独竖直面定位跟踪 将手机对准竖直平面(如墙面)即可将AR素材放置在平面上。该功能可用于对AR线上画展、AR虚拟墙饰与挂画摆放等对竖直面有强需求的用户。 [图片] (3)支持同场景内多平面同时定位跟踪(推荐插件版本1.3.2) 可同时跟踪识别水平面与竖直面,并在同一空间中显示AR素材。可以用于AR整体家具摆放,大空间AR创意等有在空间内多个平面同时展示AR素材需求的用户。 [图片] (4)支持空间定位 在程序内设定好AR素材位置后,无需识别平面,AR素材会自动定位到当前空间中,用户可走进AR场景中进行探索。 [图片] (三)Kivicube WebAR 【更新】新增图像跟踪场景的脱卡显示功能 在Web端Kivicube图像检测与跟踪场景下,一个项目内可以识别多张图片,当识别图丢失时,3D对象也可以在空间中以陀螺仪的效果展示,让交互更加稳定 [图片] 以上就是本次Kivicube插件新功能点更新的全部内容,我们还会持续迭代产品功能,为用户打造使用更方便、体验更佳的小程序插件! 关于如何使用Kivicube快速入门微信小程序AR请参照:https://www.kivicube.com/blog/mp-ar/ 在Kivicube使用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欢迎添加团队微信kiviman72直接与我们联系! 关于弥知 专注于AR(增强现实)原创技术研发,是国内领先的AR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旗下国内首个WebXR在线制作平台KIVICUBE,帮助用户通过可视化编辑,零基础即可制作出交互丰富的AR商业场景,并一键发布至小程序、公众号与微博等多个平台 更多好玩的想法? 欢迎直接联系我们 [图片] www.kivisense.com
2022-03-29 - 希望小程序官方能提供AR相关的识别与跟踪的能力?
建议小程序官方可以封装ARKit与ARCore的相关识别与跟踪能力,然后供小程序使用 当前不支持ARKit的设备已经是少数(5%),可以参考Apple App Store统计:https://developer.apple.com/support/app-store/ [图片] 支持ARCore的设备也日益增多,请参考:https://developers.google.cn/ar/discover/supported-devices#android_china [图片] 另外,一般的,如果晚于上面列出的这些设备上市的新中高端设备,都支持ARCore 具体实现建议参阅浏览器上的XR标准 - WebXR :https://immersive-web.github.io/webxr/ 目前AR常见的平面检测与跟踪:https://github.com/immersive-web/anchors/blob/master/explainer.md
201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