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贝卡、毛利:就算退休了我还会一直写
内容源自:微信公开课 转眼,微信公众平台10岁了。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从一句口号,变成了千万人的实践。 10年元老都是怎么评价公众号的? 公众号曾经是什么,现在又是什么? 现在开始做还来得及吗? 开号2年的萌新,怎样找到自己的定位? 政务号为什么也要花心思做得“好看”? …… 这些“新老朋友”们,有他们自己的答案: [视频] [图片] [图片]
2022-09-21 - 公众号十周年|红利期已过,为什么说还值得做?
内容源自: 疯小希 今年是微信公众号成立的十年,是我正式更文的第一年; 开通公众号是我去年最有意义的决定; 很多大佬说红利期已过,但还是有人陆续入局,为什么还值得做呢? 不如来举个实例,它给我这个普通女孩带来了什么呢? 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01 与公众号的缘分我是一个分享欲表达欲比较强的人,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的方式; 去年九月,忘了是何种契机,突然拾起四年前就注册过的公众号,开始规律地更文; 后来一发不可收拾,这里成了记录我成长与思考的后花园。 感谢去年的自己,事实证明,这是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个决定。 感兴趣的伙伴可以看看这篇文。 这是大多数普通人的写作初衷—— 犹豫了一年,我终于做了这个决定 02 公众号对我的影响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被认同,是表达者的红利; 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微薄的收入; 但不得不说,这是大家眼中最肤浅的好处; 红利期虽过,但它是普通人最友好的平台,于每个号主而言,有独特的意义。 比如: 1.塑造个人品牌,提高个人影响力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而公众号是塑造传播影响力的有效方式; 文如其人,对于新认识的朋友,你在公众号沉淀的文章,能很好地提供信任背书; 2.高效地筛选了你身边的人根据吸引力法则,喜欢你文章的人会主动来链接你; 吸引新同频伙伴的同时,也让我和老朋友加深了感情; 满足了我这种懒人的社交需求。 我很少会找朋友闲聊,不是不想,是懒; 是内心很想和别人连接,但又在努力保护自我世界的矛盾个体; 这种人的外在表现是,很少主动找别人,但是别人来找她,她会很开心; 而真正关心我的老朋友,会通过看我的文章,来主动和我唠唠近况, 对于我这种懒于交际、很少主动联系别人,确实通过公众号表达自己,给我省了很多事. [图片] 3.自我提升起初只是想“输出倒逼输入”,没想到思维逻辑力、情绪管理能力、文字表达力也提高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 每一个写的当下,我都感受到了鲜活的自己。 03 我是如何走出自我怀疑的?其实我也质疑过自己,有过数据焦虑: 比如,辛辛苦苦写文排版好几小时,阅读量却这么低,为什么浪费时间精力? 粉丝又不多,写作水平也不咋地,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呢? 坚持下去的意义是什么呢? 让我坚持下去的是那些为数不多的读者! 公众号涨粉越来越难,也正因为这样,粉丝更珍贵,含金量更高。 粉丝们是我坚持更文,坚持提高自己内容质量的动力之一。 看后台数据时,那些不断点赞、点“在看”甚至慷慨赞赏的朋友,也确确实实鼓励到了我! 尤其是特意私信表达反馈的朋友,谢谢你们! [图片] 除了粉丝朋友们给我的动力,更多的是对写作初衷的一个反省 回顾写作初衷,是一个从内审视自我的过程; 当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上时,那些外在的评价标准,确实显得过于渺小了; 定个目标,无论如何,写够100万字,再说别的! 04 那发生过什么趣事呢?分享三件有意思的事吧 1.读者们哭了 竟然有好几个读者反馈,读我的文章时,忍不住哭了; 那时,才意识到文字的力量、共情的力量多么神奇!当时一股暖流从心中涌出。 [图片] 2.第一次收到陌生读者的恶意私信 因为这篇文章,收到一封充满敌意的来信 —— 余秀华这场姐弟恋终于结束了! 也是那次,意识到自己更加理性了! 出于本能的自我防御机制,本想怼回去; 但立即觉察自己的情绪过程,分清楚“观点”和“事实”,冷静地回复了对方 哈哈,想喷可以轻一点喷,欢迎指正批评,但不接受无理无据的批评~ [图片] 3.意外获得偶像给的一个工作机会 偶然间,公众号被特别佩服的公司CEO关注, 并因此,给了我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链接,距离那么远又那么近; 谢谢你们,让我对世界的信任感不断增强。 05 最后的话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和世界独特的交流方式,如果你也对世界有话说,不妨试试公众号推文这种方式, 这些文字都是你成长的痕迹,在疗愈自己的同时,说不定也给别人带来了价值,何乐而不为? 现如今,成年人大多沉溺娱乐,沉浸于别人的故事与世界里,对自己的故事只口不提,“分享”变得陌生起来; 其实,每一个普通的个体,无论有多平凡,都是有故事的人; 普通人的故事,有时候比电影还精彩。 你眼里的不值一提的事,可能在别人眼里却津津乐道; 欢迎屏幕前的你,来找我投稿,和大家分享你的故事 最后,谢谢你们的“看见”!
2022-09-21 - 要不要劝年轻人做公众号?六神磊磊等16位自媒体人在线辩论!
内容源自: 新榜 昨天是公众号10周年的日子,新榜编辑部发起了一个主题辩论: “为什么我劝年轻人不要做公众号” VS “为什么我劝年轻人做公众号”,请选择其中一方,展开你的观点,作答不可超过1万字。 我们找到一些写了N年公众号的老(过)朋(来)友(人),抛出了这个辩题! 请他们根据其中一方,展开自己的观点。 [图片] 以下是各方立论,借此机会,我们也想邀请这篇文章的读(辩)者(友)在评论区展开一次自由辩论!那么: “为什么我劝年轻人做公众号” VS “为什么我劝年轻人不要做公众号” 你站哪边? 劝做方1辩 自媒体人 馒头大师写公众号7年 首先,无论做与不做,我都不想“劝”——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爱干嘛就干嘛。 其次,如果说我自己的孩子想尝试下新媒体(当然她现在还小),我会建议她不妨先试试微信公号。 1. 微信公号目前依旧是所有内容创作平台中粉丝黏性最强,最有忠诚度,最容易形成个人IP的平台。 2. 文字是长期优秀表达输出的基础。包括视频制作,出一个爆款不难,但要长期输出,好脚本和好文案是非常关键的。而微信公号给了这样一个锻炼和检验的机会。 3. 视频,漫画,直播,也可以以微信公号(视频号)为载体先练手——当然,分发到其他平台一鸡多吃也很方便。 4. 虽然微信公号文章现在也打乱了时间线和引入了推荐机制,但整体相对而言,它目前还是一个“流量分发”干涉最小的平台,这也就意味着大家看到你总体还是因为你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而不是平台想让大家看到你进而可能会给你造成你自己很行的错觉。 5. 以上都是从兴趣和锻炼出发的,如果要以赚钱或短期内成名为目的,我也不知道哪个平台更好——任何一个平台和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需要能力+机遇。如果你说你有一系列大胆的博眼球的操作手法,那我看也刑。 劝不做方1辩 自媒体人 六神磊磊写公众号9年 我劝大家暂时什么都不要做。身边做垮了借钱的好多。形势不明朗,要做也做一,不要做十,一定不要梭哈。 现在用余华的书名打比方,要兄弟,要活着,不要细雨中呼喊,不要十八岁出门远行。目前感觉比较适合读书,积攒能量。别人在周期里没了你还活着,你就赢了一半人。 现在表达的成本比较高,受众比较窄扁,对多元的东西接受度低,表达出来也不是你,除非你存心做坏事。所以不要现在表达。 现在适合暗中观察。 劝做方2辩 “吴怼怼”创始人 吴怼怼写公众号7年 旗帜鲜明地劝年轻人要做公众号。 做公众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它当成一门生意来做,事实上,很多曾经和现在的大号,起初都不是想着要怎么变现,而是从兴趣以及所研究的领域出发,最终做成了大号,商业化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如果想着说把做公众号当成一个自由职业,或者灵活就业,那还是劝年轻人早点放弃。即便你现在有些创作小经验,或者有些运营心得,但如果做公众号变成一个工作,很难持续。单打独斗的公号时代过去了,原创生产力瓶颈来得快。 能够长期产出,并稳定商业化的自媒体,其实都回到了机构媒体的老路上,养作者、养内容,采编、经营和管理都要抓。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就想着靠做公众号作为职业,风险系数还是挺高的。 但为什么还是劝年轻人下场呢?要知道现在是一个注意力洗牌的周期,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快手B站微博小红书知乎等等,内容创作平台很多,也意味着用户注意力很分散。每个人一天时间就那么些,有人刷着短视频就过去了一天,其他App很难再吸引他。你如果想速成,抓一把流量,那可能抖音快手更合适,但这种流量也速朽。 我还是倾向于认为,年轻的时候,不要做你的大多数同辈们都在做的事情,哪怕那个事情看起来已经是一个风口了。做一些能有所沉淀的事情,那么,做公众号,以输出的方式来学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功利一些的角度来看,掌握着核心话语权的人,是在忙事业的80后、70后和60后,他们没时间刷短视频,但一定要有时间看微信,他们中不少人的阅读习惯其实是有传统媒体时代惯性的。如果你想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而不是割一把流量就跑,那一定要做公众号。 当然,做公众号,和做抖音不冲突。都试试,再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无妨。 劝不做方2辩 “小声比比” 主理人 梓泉写公众号7年 我不建议年轻人做公众号,主要原因是:你是年轻人的话,先想想,身边的年轻人还看公众号吗?大概比例有多少? 我寻思,现在年轻人最多的是短视频游戏小红书、B站这样的平台吧?看公众号的年轻人真的不多。。我接触到的有限年轻人,已经没有几个对公众号的内容津津乐道了。。。 当然,如果你是有一定积累,而且文字驾驭能力比较强的,垂直性比较强的,能让中年人看进去的,或许反而还是挺适合做公众号的,本身中年人保持了一定的阅读习惯。 但是你要问我年轻人呢,我肯定会说年轻人做B站小红书抖音都比公众号好,自己天天看的东西,做给自己的同龄人,肯定是最好的。 另外,公众号对年轻人还不友好的一个地方在于,公众号现在从0到1太难了,直接原因是朋友圈的Instagram化,在好友关系变杂之后,朋友圈的私密性变弱,从而变成了炫耀和自我标榜的平台,在朋友圈表达观点,分享文章这样吃力不讨好的行为越来越少,这导致,一传十十传百的朋友圈爆文几乎绝迹,也导致新的公众号失去了冷启动的机会。 也就是说,现在公众号冷启动难度,比三年前大非常多。相比之下b站抖音小红书他都有更多的公域流量池,给新人都有一定的启动机会,所以虽然我是做公众号的,我仍然不建议大家做公众号,可以先从B站小红书抖音做起。(别来和我这个老年人卷了hhhhh 劝做方3辩 “桃红梨白”创始人 葛怡然写公众号9年 时间好快,转眼公众号已经10周年了,复盘每一个10年,都是一个完整的节点。我做公众号8年了,从2014年夏天的第一篇文章到2022年,自己都没有想到,被公众号改变了职业规划甚至人生走向。 虽然现在公众号被称作古典自媒体,但身边如果有年轻人问到要不要做公众号,我的答案依然是:做。 原因有好几个方面。 首先,在整个微信生态里,公众号依然是最不可缺的部分。微信目前依然是用户最多最活跃的社交平台,只要有朋友圈在,就会有人看和转发公众号,现在视频号和公众号连结,也是一个新的机会。 其次,公众号是碎片化时代里相对完整的思考。 大家都知道现在已经进入短视频时代,但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极度碎片化,很难去表达一个完整的想法和逻辑,在算法之下,碎片化进一步放大,用户接触内容全面进入“投喂模式”,短视频看完,确实能获得天性上的愉悦,但很难说有多少“营养”,但公众号不同,每篇几千字的文章相对还是有一定的完整思考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完整的逻辑在,是一个深度思考过程,现在能花10分钟阅读完一篇文章的用户,太值得好好珍惜了,而且是用户主动选择打开的。 第三,商业价值高。 从商业角度来说,同样100万粉丝的账号,公众号的广告刊例是远高于同样粉丝量级的短视频账号,从这个数据看,它依然是个高价值的平台。站在品牌方的角度,可以通过短视频或直播卖货占有市场,但一些品牌调性的深度输出上,短视频无法替代图文。 第四,公众号的文案能力在任何平台都适用。 我们可以看到,能做好公众号的,其实也能做好其他平台,只要她愿意转型而且精力允许的话。现在很多平台比如小红书,抖音,快手,只要你拿起手机,拍一拍日常每个人都能发一发,但其中很多跑出来的账号,文案能力都是很强的,这是核心的持续竞争力。像前段时间b站爆款的《二舅》视频,主要就是文案写的好,让人有共鸣。公众号所考验的文案能力和坚持能力,在任何平台都是稀缺的。 第五,为什么怀疑公众号? 做不做公众号?现在做公众号确实有难度,“起号”很难(其实现在每个平台“起号”都很难),但在视频号打通以后,这个问题好像有了新的答案,现在一天涨粉几万的公众号还有不少。如果看好微信“生态”,看重微信用户,那公众号还是要做下去。 劝不做方3辩 网易文创高级总监 闻烜写公众号8年 泻药,年轻人还是不要做公众号。 不是圈地自萌,实在是不忍心再让年轻人跳到这个望不到边的红海里。年轻人明明有太多选项,进可gap year,抄底旅游最低价;退可red book,做菜逛街云撸猫。 把公号做成一个产业在当前环境下几乎不可能,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做成一个垂类小爆款,靠这个养活自己就很奢侈了。但这种技能培育对年轻人来说是最“不值钱”的。就像我们回头看自己的小学中学,对我们现在人生最有用的一定不是那些学科知识,反倒是课外培养的一些乐理知识、艺术审美、体育爱好。即使你身处职场,最容易和同事打成一片的,可能是一起组了个游戏开黑战队或者一个野球局,我是没见过大家组成数学习题爱好小组的。 整体上我们还是处在一个卷的环境中,那种口中说躺平,暗地里拼命卷的人,我是见得多了。但无论如何都要承认,懒惰才是人的本性。懒惰让我们有了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让我们可以躺在沙发上看剧打游戏,逛街旅行谈朋友。靠着这些,年轻人们顺便养活了一个个公司。所以,愉快轻松地生活,而不是卷着去做号,才是个人和社会前行的最佳方式。 劝做方4辩 “爱范儿”主编 刘学文写公众号10年 我的医生朋友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我的老师朋友说: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 按理说,作为一个经典互联网从业者,主要做图文的编辑,这个时候应该说:今天劝人当编辑,明天没有小鸡鸡。 不过又考虑到医生和老师是为数不多完全没有 35 岁焦虑,并且越老越值钱,以及在相亲市场占据鄙视链次顶端地位的职业,所以,这公众号编辑&运营,其实也可以考虑一下嘛。 对于就业老大难的文科生来说,第一份工作去一个正经公众号大号,其实是个挺不错的选择,公众号做大基本上都靠的硬功夫,内容和运营都得有,在这里接受职业的新媒体训练是个起点低,但是长远看,有一定职业发展空间的选择。 比如我不少同事,都是在爱范儿工作了三年左右,成为行业里水平很不错的编辑,然后去甲方享受 996(划掉)和几十万年薪去了。 因为公众号门槛低,算法介入少,平台干预少,从业者多,整体水平其实并不高,之前只要稍稍努力和用心,在这里成为领域的 top 人才其实概率不小,猎头找上门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多,毕竟媒体人多,但是优秀的媒体人太少了。 当然,年轻人要是从 0 到 1 自己做公众号创业,那大可不必,想赌这个概率不如干点其他的。 劝不做方4辩 巨土文化CEO 池骋写公众号8年 我认为年轻人都应该有公众号,也要会写公众号,但是不要做公众号。 做公众号就是倒逼自己输出,写公众号就是有特别好的机会的时候,比如说自己身上有一些特别的故事、特殊的经历,有机会用独家的好素材出圈的时候再去写。 一辈子可能就写那么几篇文章,一两篇爆款,这样的爆款是跟自己有关的,也能连接更多的资源,比如加了几个贵人的微信,就够了。 因为现在的文章想出圈,就需要独家好资源好素材,而独家好素材可遇不可求,这是我的观点。 劝做方5辩 “毕导”创始人 毕导写公众号7年 尽管这是一个视频的时代,还坚持在公众号上写图文难免让人感觉有些老土。但文字是复杂的,文字拥有视频表达不出的力量。 图文写起来快,读起来快,对于追求自我表达、自我纪录的创作者而言是绝佳的内容形态! 最重要的是,如果在这个时代你还能坚持写公众号,那绝对是你个狠人!世界上还有什么你干不成的事呢 劝不做方5辩 自媒体人 雷斯林写公众号7年 首先我觉得我依然还是年轻人,所以就不给年轻人啥建议了。 我觉得新媒体是一个很大的论题,新媒体还是可以来做的,但公众号可能不是一个好的起步地。 一方面,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新注册的公众号已经没有留言功能了。 另一方面,你发视频吃喝玩乐都可以成为题材,但对于一个新人,公众号如果你发吃喝玩乐,多半没啥人会看。 公众号依然是沉淀流量的好地方,比如你在其他地方得到人喜欢,把人沉淀到公众号里,这里才是你最私域最属于你的地方。 但从公众号的流量池里获取流量,不如看看视频号或者小红书。 劝做方6辩 光速时光CEO 曾航写公众号10年 开微信公众号,本质上是参加了一次没有考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你可以这样理解,最终跑出来的很多作者,都是很有文字天赋的。他们很多也同时出书,可能是在微信这么激烈的竞争中跑出来的新一代韩寒或者郭敬明。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存在什么流量红利结束,除非你是做营销号的。只要你依然有才华,你的内容极具天赋,你足够勤奋经常写内容,每年还是会有新的公众号跑出来。只不过这个竞争,比当年要更激烈一点。 所以我推荐大家在这个时点去继续开那种低成本、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坚持写,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到最好,因为热爱。不推荐大家在这个时点去做需要重投入的机构号。 劝不做方6辩 “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 雷磊写公众号7年 我方辩题是,劝年轻人不要做公众号了。 和很多跟随公众号红利崛起的账号不同,真实故事计划是2016年底才开始做的,那时公众号红利消失,做账号的过程极为艰难,我清楚记得,吭哧吭哧在账号日更一年的文章后,账号关注才仅有7万人,更遑论收入了。一个团队长期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工作,其实是很难的,为爱发电一小时可以,为爱发电很久,维持下去就是关键问题。 这是我不建议年轻人做公众号的核心原因。应该从自己熟悉的,还有增长红利的平台渠道入手,进行内容创作和创业,如此才能事半功倍。从0到1是需要好的土壤的。选择很关键,时间也很关键。 正因如此,能搭上公众号的末班车,倍觉幸运,感谢微信和公众号团队。 劝做方7辩 “弹妹Anti”主编 一款雷雷写公众号3年半 公众号10年,越来越多的老师们会劝年轻人放弃公众号。 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答应可能大部分都一样:这是短视频的时代。 是的,这是短视频的时代, “去做视频,去做视频,去做视频”,他们的耳朵都听出了茧。 可是,不少做公众号的年轻人并不是不知道这一点。 之所以他们还会考虑公众号,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更擅长且太热爱文字。 热爱,这个东西拦不住的。 讲道理我自己也是年轻人我才26呢,我不想用劝这个字,但如果一定要,我依然会建议想做公众号的年轻朋友们去做。(但如果不确定想做短视频还是公众号,那就直接干短视频)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说,除了时间,公众号没有任何成本,而年轻人最牛逼的就是,他们还有大把时间。 从文字变现的角度来说,公众号的竞争力依然位列TOP。 从影响力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传达观点,还是传播事件,公众号端经常都是引爆点,是个很好的维权渠道。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因为这些年太多人挤进来,所以公众号领域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 如果现在进来,一定不能抱侥幸心理,红利期已过,真的想做好,唯一的出路就是深度内容。 逻辑性强的长文字,垂直干货,深度报道,独家事件…唯有深度,才是区别于短视频的核心竞争力。 在三年前新榜的创作者微访谈里我曾经写过:“公众号迄今7年,只要有人还在奔涌向前,波涛永不灭。” 放在现在,除了时间改变,我仍然愿意一字不改。 劝不做方7辩 “乙方别开枪是我”主理人 圆圆写公众号3年半 我觉得我应该是这里最贴近题目里说得那种“年轻人”的一个。 因为我是95后,又是2021年才做的这个公众号,人算年轻,号算年轻,说句更不是人的话,我甚至是看着“小声比比”等前辈老师的号长大的。 所以我会更贴近他们的时代处境。 账号做了一年,还凑合,几十万粉丝,商单也能养得起我们自己,按理说我接下来该给各位画饼了,甚至别说画饼,该给各位画定心原子弹了。 但我的想法是,不劝更年轻的朋友现在还去做公众号。 因为虽然我在这个过程中是快乐的,但这个事儿里面的种种苦和难,真是不上秤没有四两,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1) 首先是特别——特别——难和累。 2021年从0到1都难疯了,我简直不敢去预估2022、2023年你再从0到1能有多难。 而且我基本是时间全部砸进去,写这个之前我大概四个月没休息过了,就算你休息也是无效休息,你脑子还是得不停的关注这个,看到什么都是“能不能当选题”,“追热点”跟进化成代码写进你的DNA了似的。 每天都在信息的海洋里高速扑腾,电脑是救生圈,键盘是泳衣, 这日子过得跟【路易十六】似的,它根本没有头。 (2) 其次不是会写公众号,就可以。。。养活自己。 接单真是玄学,之前就有写特好的公众号因为接不到商单黄了的先例,商单也是很焦虑的一部分,我们只是勉强运气好一点而已,感恩。 每次商单寡淡的时候我都坐立不安焦虑得像峨眉山上抢不到游客零食的猴子。 (3) 然后这个做公众号的人的心理阈值,得比较高,它也许不太能给你一个很良好健康的情绪。 。。。我觉得一个未经历过职场的年轻人,也许顶不住。 因为【互联网活爹】是很多的,气死你的办法真是五花八门,一天天的加个狗头就开始胡抡。 你骂他也不是,不骂他也不是。 还有个读者老师太夸张了,给你发裸照,并扬言“你这篇稿子要是能火我就绝育!” 最后那篇稿子935万阅读。 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4) 最后,这点很重要。 就是我做公众号之前长得还挺好看的,现在呢,现在这干得我天天跟被炮轰了似的。 我觉得新媒体的25岁相当于普通职业的50岁,因为毕竟【新媒体一天,人间一年】。 。。。。。。 总得来说,正因为我的年纪和所处的时代太贴近大家了,所以我特别能感知到这个事儿在这个时代办有多难,我也特明白大家一旦做不成的这个风险和困境。 所以我建议迷茫的朋友们可以写公众号玩玩,但是不要一股梭哈全投进来。 还是先找一个“安全屋”吧,先去看下更在“风口”上更有增长红利的平台,然后再去跑,去跳,去做一个漂亮的倒挂金钩。 剩下的就顺其自然吧。。。。顺其自然的意思大概就是,我也很迷茫都随便吧。 劝做方8辩 “房间内的粉色大象”负责人 张璐写公众号3年 公众号出现已经十年了,当然很难再像初生时一样,一片蓝海,只要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内容,就可以飞速涨粉。我记得2016年左右,我负责从零开始运营一个知名作家的公众号。如果保持日更,可以在6个月左右,没有强运营的情况下,涨粉50万,这在当时,也只能算一个中规中矩的成绩。 当时我刚过25岁,可能还算个“年轻人”吧~在此之前,我是出版行业的。出版的流程是很漫长的,一般都至少需要3-6个月的制作时间。做公众号之后,我第一次体会到以公众号为载体,内容可以以多快的速度抵达读者。而且,公众号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充我们的表达方式,如果擅长文字,通篇都是文字也没关系;如果中意视觉表达,排版方式和穿插的图片,都能体现你个人的审美喜好;甚至可以插入音乐、短视频等等。至少在点开这篇推送后的几分钟里,读者会被带入作者营造的情境。 所以看到新榜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想稍微加点定语:为什么我劝(想做内容的)年轻人做公众号。 想做内容的年轻人,难免都有一些表达欲。公众号是成本最低的实验场,表达本身就是愉快的。我是在30岁时才开始写作的,原因很简单,当时我作为编辑,感兴趣的选题没找到合适的作者。我自己已经查了很多资料,也很熟悉这个事件,想干脆自己上手写写试试。我现在想了想,如果当时写的稿子没人看,我会很灰心吗?答案是不会,因为写完之后,我用编辑视角审视了一下,感觉成色还可以,哈哈哈,这点就足够令我欣喜了。 想做内容的年轻人,或许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好奇心强,丰富而开阔的内容,是需要源源不断的好奇心作为养料的。只要有无限好奇,就不可能缺乏选题,这是做所有类型内容的本质。 发问的人在问题中放“年轻人”的用意,或许是认为公众号在已过十年之后,已经不再是“新媒体”?要吸引年轻人,总要富于变化性嘛。 我们是一个以情感悬疑为主要内容的公众号,从2020年8月正式开始规律更新,到现在只有两年时间。目前积累了50万粉丝,常读率25%左右。我也参与团队另一个账号“没药花园”的一部分工作,日常的编辑事务,还有一些版权输出,包括我原本熟悉的图书制作等等。这种感觉很奇妙,好像我在团队内部实现了“斜杠”~你可以以公众号为起点,尝试你所感兴趣的所有内容形态。 我所聊的内容,可能都比较私人化,因为公众号作为一个媒介,实际上也是人的延伸。对我来说,它可能有点像变形金刚吧,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件非常趁手的兵器。因为做内容总是这样,哪怕是同样的兵器,派别与修为不同,能抵达的地方也不同,有人已经备好了最强兵器,你只管拿着去练你自己的武功就是了~ 劝做方9辩 “高能E蓓子”创始人 E姐写公众号8年 做啊,当然要做。 虽然现在做公众号属于红海中的“难破船”,不赚钱,但锻炼一下写作能力也是很好的嘛。 再不济,遇到职场PUA或者渣男/渣女的时候还有个小阵地帮自己维个权。 p.s. 辩论不等于采访,论点也不等于完整或真实的观点。 因此,这些论点可能看似不正经但却是内心所想,也可能不是内心所想但听着好玩有趣。 总之,如有冒犯,纯属娱乐。 毕竟过来人的话,年轻人应该一句也不会听。
2022-09-21 - 从第一篇个人公众号文章,到金属加工行业第一微信平台
内容源自: Hi年轮 昨天是8月17日,10年前的2012年8月17日,腾讯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线了,从此新媒体的浪潮扑面而来,无数人的生活从此改变了。微信成了许多人醒后的打卡地,睡前的催眠曲,每天的工作台,岁月的留声机。 微信公众号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微信的官方公众号“微信派”8月17日的一篇动图推文《10周年,公众号是什么?》中,列出了108个回答,诸如: 公众号是一个树洞,是吃瓜课代表,是睡前读物,是我的平行宇宙,是个人的百科全书,是有营养的内容,是有深度有思想的干货文章,是最开始发现世界的触角,是面向世界的平台…… 公众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连接每一个小个体的纽带,是话痨,是一种陪伴,是物以类聚,是表达和交友的工具,是心灵治愈的窗口,是一个可以让人们用心感受的地方,是引起大家共鸣的地方…… 公众号是个人的自媒体,是理想的写作平台,是自己想表达东西的出口,是我写的话能影响到很多人,是笔记本,是对抗遗忘的展览,是生活碎片的记录,是自己和世界对话的小世界,是我的27岁到37岁…… 公众号是一份事业,是我的工作,是许多人创业的起点,是经济来源精神寄托,是为它熬夜的地方,是小编们选题的噩梦,是一键三连:在看、点赞、转发,是老板们问怎么还没到10万+,是推文发出去了才想到了更好的标题…… 公众号是营销渠道,是让个人和企业在网络上提供服务给需要的人,是每个品牌建设自己阵地的地方…… 公众号是回音壁,是政府和市民沟通的桥梁…… 微信公众号之于我,到底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似乎上面的回答都是。公众号之于我,就像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器官一样,是个人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众号的出现,也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微信交流的内容中既有生活也有工作,哪些是反映生活,哪些是为了工作,交织在一起,说也说不清楚。 第一部智能手机及微信初体验 说起我与微信的缘分,还要感谢那个记不清是不是“西门子”牌子的老手机和杂志社里的小伙伴。 记得2012年底的时候,那部老家伙突然罢工了,没办法只能再买一部新的。经同事推荐,入手了三星i9308,这是我的第一部智能手机(后来改用了华为手机,如今在用的已是第三个华为的了)。 说实话,那时对智能手机是一脸茫然,习惯的是PC端上网,不懂咋用手机上网,更分不清Wifi和移动数据是咋回事。新手机到手后,只能请小伙伴帮忙。当时的数字媒体部主任王文平帮我忙活了一通,不仅通讯录和短信内容导过来了,还下了一堆应用。然后王文平让我选一张银行卡,我问他,要银行卡干嘛?他带着调侃的语气对我说:“现在都时兴在微信里发红包,发红包就需要在微信上绑定银行卡,快过年了大家都等你发红包呢。”本来因为不懂,所以对手机绑定银行卡这事儿是抵触的,总觉得有点不靠谱。但经他这样一说,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就拿出银行卡让他给绑上了。 没想到,这一绑,就将我和微信以及其他应用牢牢地绑定了。现在回过头来看,还真的要感谢那个罢工的老家伙和小伙伴红包的绑架,这一绑,绑出了一片新天地,从此开始了我的移动上网、移动交流、移动传播、移动购物的历程,开启了虽费眼、费神、费力、费钱、费工夫,点灯熬油但乐此不疲的人生体验。 在朋友圈分享的第一条信息 有了智能手机,有了微信,从此落下了手机不离手的“毛病”。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后,2013年3月29日在朋友圈发出了第一条微信,大家纷纷以戏谑的口吻对这个“第一帖”起哄围观。现在看到这一条,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还忍不住笑出声来。 [图片] 第一篇个人公众号文章 经过两年的时间,不知不觉中从一个小白成了大家眼中的“微信达人”,微信不仅深深地嵌入到生活中,也给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当时,杂志社的微信工作已是风生水起,尽管工作量巨大,但同事们士气高涨劲头十足,我也和同事们一起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前所未有的事业中。 为了在微信工作中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发挥带头作用,同时也想为自己留下点关于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终于下定决心,个人微信公众号“Hi年轮”于2015年1月17日开通了。出于媒体人的职业“毛病”,还“装模作样”地给自己的号确定了个定位,即:“工作记录,年轮印记”,同时,还像模像样地写了篇发刊词。2015年1月20日,名为《致年轮》的发刊词推出,成为个人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 [图片] 无知者无畏,头脑一热就开号了,但能不能坚持下去,心里还是没底的。开号时就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提前给自己留了个台阶,找好了退路和借口,于是在发刊词的结尾写了这样一段话:“闲来做点,忙时则休,不设目标,不给自己压力,一切随缘,开心就好!” 爱好归爱好,但成为一种任务感觉就不同了。此后几年中,兴趣来了,有时就会连着写出几篇,兴头一过,有时一停更就是很长时间。这件事,虽不像工作那样没有借口必须坚持,但久未上新时,看着自己的园子荒芜了,还是会有点别扭的,咋能没压力呢,咋能开心呢。于是停更后的某一天又咬咬牙,开始开荒播种了,新苗就又一茬茬长出来了。如今,时常写点东西已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内容更新也真的成了一件开心的事儿了。 金属加工行业第一微信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半年后的2013年2月17日,“金属加工”(当时名称为金属加工在线)微信公众号注册开通了,同年的5月24日推出了第一篇文章。从此开启了杂志社微信乃至全媒体转型波澜壮阔的历程,金属加工全媒体在新媒体的大潮中劈波斩浪、御风而行,始终屹立于时代的潮头。 [图片] 现在回想起微信刚起步时的场景,依然还会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2013年前后,我们刚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移动互联网的冲击波又扑面而来。用户信息获取渠道、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纸媒的依赖迅速减弱,纸媒经营下滑加快,传统的发展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巨大的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曾一度让我们陷入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中。在经历了几年的迷茫和焦虑后,遇到了微信公众号,我们仿佛是航行在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隐约看见了远处升起的一根桅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航向,有了新的希望。于是,我们开始了向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传播转型的艰苦探索。 那时的工作非常辛苦,但胸中总是涌动着一种催人奋进的激情。当万家灯火大家都在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我们的许多同事却在绞尽脑汁为打磨一篇篇文章而忙碌着。大家的努力也是非常有成效的,辛勤的努力也获得了很好的回报,10万+的文章接连涌现,每天上千的粉丝向我们涌来。看到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文章取得的出乎意料的传播效果,看到我们粉丝的队伍在一天天壮大,我们时常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图片] 由于我社把握住了微信快速发展的窗口期和红利期,因此快速形成了遥遥领先的优势。微信矩阵粉丝从2014年初的不足3000人,迅速发展到当年底的15万人,2015年8月达到了50万人,2016年底突破了100万人大关,目前已超过140万人,成为金属加工行业粉丝量和影响力最大的微信平台。其中,作为旗舰的“金属加工”微信号粉丝超过53万人,发文超过1.54万篇,总阅读量超过1.8亿次;从2015年5月8日开始,“金属加工”坚持内容每天更新,目前已创造了连续2600多天不断更的记录,这在整个期刊界也是极少见的。 关于“金属加工”微信号的发展历程,在两年前我们编写出版的《金属加工史话》一书中,有一篇文章做了详细回顾,这篇文章也于2021年9月21日在“金属加工”微信号上发表《【金属加工史话46】从0到51万用户,金属加工微信公众号发展这7年》。 如今,金属加工杂志社以微信、直播和短视频等为代表的媒体融合探索取得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纸媒、数字媒体、活动、图书、增值服务“五位一体”相互赋能的产品体系,凝聚了190万人的专业粉丝,成功走出了一条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以崭新的面貌和巨大的领先优势,成为目前金属加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全媒体服务平台。 在微信公众号诞生10周年之际,“微信派”公众号的一条信息这样写道:“数数日子,已经过去了10年。10年间,因为阅读,我们遇见。” 是的,10年间,我们有幸遇到了公众号,感恩于公众号给我们带来的一切。致敬公众号,愿下一个10年,我们继续相伴,共同进步!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