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回来。
你已经知道了母婴私域的重点,现在我们就需要进入到实操环节了。
这节课我想分享的是,如何低成本又轻松地去搭建你的专属私域。
有人一想到私域就觉得很累,其实这是典型的误区。
我在这里明确地告诉你,私域的搭建事实上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而且成本也很低,只要充分利用好线下的流量就行。
所以有的线下门店觉得私域难做,等于是坐在金矿上去哭穷。
其实私域的搭建,只需要简单的三步:
一、邀请老用户;
二、欢迎新用户;
三、把她们留下来。
第一步,邀请老用户。
做之前,你得先知道老用户在哪儿。
一般来说,她们通常分布在三个地方,第一是导购的个人微信;第二是企业的微信公众号;第三是购买的资料库里面。
微信里的用户,直接使用企业微信来邀请添加就好了,不在微信里的,也可以简单地邀请她们扫码添加。
直接邀请相对简单,只需要打开企业微信,点击右上角的「+」号,在弹出界面选择「添加客户」。
然后选择「从微信好友中添加」,或者「将名片分享到微信」。
都可以把她们加到企业微信上来。
当然了,邀请也是要讲究技巧的,不成功的话,多半是因为没有把话给说清楚。
这里有几个误区要跟大家分享一下,避免踩雷。
第一个误区,随便丢个邀请码或者邀请链接,什么也不说,这种你会加吗?
第二个误区,客套的邀请「欢迎添加我的企业微信」,也是不明不白,用户都不知道你想干嘛。
第三个误区,冰冷的邀请「加下我的企业微信」,用户心想「你是谁呀?凭什么让我加就加呢?」
第四个误区,一看就是群发的邀请「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请添加我的企业微信」,给每个用户都发同一段话术,而且不冷不热的,用户一看就知道你没有诚意。
咱们现在来看看,好的邀请话术是什么样的呢?
重点是跟用户说清楚,在添加企业微信以后能获得什么,而且一定要有诚意。
比如下面这段话:「XX妈妈,您好,为了提供更好的养育干货,我们邀请到有XX年养育经验的某位老师提供免费的一对一咨询,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在此特别恭喜您成为第一批特邀会员,可以优先享受这一特别福利。现在就扫码添加她的企业微信吧!」
你看,这段话就很清楚明了,用户看完也就更愿意主动添加了。
对于那些不在微信好友列表中的老用户,咱们要通过活动的形式来间接引导。
首先,咱们得提前设置一个企业微信的二维码,打开企业微信下方菜单栏,选择「工作台」,然后点击「联系我」,就可以开始配置二维码了。
一个企业微信的二维码,既能对应一个导购,也可以对应多个导购,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就好。
然后咱们可以把二维码放到对应的活动页面里,比如这里的合生元就通过各种福利活动,来引导用户添加企业微信。
用户在扫码之后,能第一眼就看到明显官方标识的企业微信,就会添加好友了。
接下来是第二步,吸引新用户加入私域。
同样,做之前,咱们还是得先知道新用户在哪。
母婴零售的新用户一般可以分成两类,就是线上跟线下。
线下主要是光顾门店的客户,线上则是各个APP上的用户。
怎么加呢?线下门店靠引导,线上就和前面一样,也是通过企业微信二维码添加。
具体怎么加,我分开来讲。
首先,线下门店常用的引导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在店门口放个活动易拉宝,加上企业微信的二维码,用户想参加活动,扫码添加就行。
第二种,用户在看商品的时候,导购可以通过给予优惠的方式,引导用户添加。
第三种,用户在付款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好的引导用户添加的时机。
线上的话,也简单,比如在企业的官方小程序商城上,就可以放置一个添加企业微信号的外链,或者在官方APP上,通过福利群的方式引导用户扫码,以及在一些社交媒体的平台上,可以通过活动插入二维码等等。
总之,方法很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情发挥。
那么新老用户都进入私域以后,咱们还得想办法把她们留下来,这就是第三步了。
可能有人会问,进来几十个、几百个用户,还能一一招呼好,要是同时进来几千、几万个用户怎么办呢?
别担心,企业微信又一个优势可以好好利用了,那就是提前设置好自动欢迎语的功能。
提醒一下,为了避免一些新员工因为缺乏经验胡乱设置,导致不好的影响,这个功能是需要有管理员权限才可以操作的。
具体的操作方法,选择企业微信的「工作台」,点击「客户联系」。
然后在工具栏中选择「欢迎语」,就可以进入设置界面了。
欢迎语的内容,可以添加图片、视频,也可以有网页、小程序,而且还可以选择哪些员工可以使用,哪些不可以。
对于母婴行业来说,什么样的欢迎语更合适呢?
我来给你提供一个通用的模板:「XX宝妈,您好,我是XX品牌的XX老师,从事养育已经有XX年时间,服务过XX名父母,我比较擅长的是XX领域的专业知识,如果有任何育儿方面的疑问,你都可以随时问我。对了,为了更好的提供干货,请告诉我一下宝宝的月龄哦~」
为什么我们一上来,就要问宝宝的月龄呢?
答案很简单,加完用户得聊吧。
怎么聊呢?问清楚宝宝的月龄,三翻六坐,就有话题可以聊了,还能做好商品的精准匹配。
所以私域搭建好了,怎么去精细化运营?
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讲的内容,一会儿见。